光大集团注资式重组模式不宜“光大”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光大集团注资式重组模式不宜光大
作者:何光辉
来源:《西部论丛》2007年第10
20078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光大集团财务重组方案。重组是在出现巨额亏损背景下发生的,似乎亏损越严重越会引起政府重视;光大集团本来就是金融控股集团,这次重组获得金融控股牌照得到的似乎只是个名头;国家进行巨额注资是希望扭亏为盈,但似乎缺乏强有力的约束。这种重组模式一旦被光大,极有可能让特定的经济主体产生免费午餐的误解,公共资源可能因此遭受严重侵蚀。
光大的辛酸史
光大集团的经营状况多年来就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进行国家主导的重组是为了避免破产。
光大集团19835月创办于香港,属于中央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以贸易起家,曾经的辉煌使光大这块牌子享誉海内外。1990年原央行副行长邱晴上任之后,根据国务院精神开始向国内倾斜、向金融业倾斜。1991428日光大信托成立,注册资本约44.9亿元,其中外汇30199万美元。光大信托由于发展失控,1994年净资产降至3.76亿元,负债则攀升到134亿元。199610月,光大信托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为避免倒闭,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把约50亿元人民币债权转为股权。但到了20021月,光大信托因不能支付到期债务、严重资不抵债而被人民银行撤销,并停止该公司一切金融业务活动。光大信托撤消后,由人民银行组织成立清算组,对其资产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处置。其间,光大集团为缓解光大信托的债务危机,最早采用发债的办法,光大银行则为其提供担保。这使得债务黑洞越变越大,几乎把光大银行吞没。19968月,朱小华上任后展开了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扩张势头十分迅猛,光大集团颇有脱胎换骨的气象。时值香港回归之际,光大系股票成为红筹股中最热门的炒作对象,股价在炒家的推动下扶摇直上。如果在香港回归之前的股市高点抛售股票,光大集团的很多问题或许有一个解决的机会。然而不幸的是,1998年香港发生了金融危机。危机之后,光大集团面临巨额投资损失,需要偿还外债。危机之际,由光大银行提供担保,央行向光大集团提供了近90亿元的再贷款。光大集团有两个相互独立的总部,一个在北京,一个在香港,且两者之间不存在股权关系。央行的再贷款借给北京总部,再转贷给香港总部。多年来香港光大既不偿还本金又不支付利息,一直欠着北京光大的债务。19997月,现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出任光大集团董事长,20006月,王明权任董事长直至集团正式重组前由唐双宁接任。这期间光大集团一直在进行业务调整,采取砍实业、保金融的措施。然而,光大集团积重难返,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市场形象受损,社会地位每况愈下。2005年光大集团整体上亏损,仅光大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44611d7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e.html

《光大集团注资式重组模式不宜“光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