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发布时间:2021-02-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 1 -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
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城市与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的开发、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等。
三、城市形态:城市用地的几何形状。
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四、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城市功能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分为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
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2所示:

- 2 -


1 2 3 五、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六、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A、表现:
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
B、差异:时间上——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趋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如图3
空间上——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加速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如图4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
染等)
②交通问题(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
③住房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
②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 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④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区位:
1、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气候 地形
农业发展
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 3 -



土壤 水源 市场需求

交通运输 国家政策 农业技术 土地价格 劳动力 工业基础
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影响产量。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包括良种技术、化肥、大型机械以及冷藏保鲜技术。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以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 劳动力成本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成本。 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先进的生产资料。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
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
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B、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 C、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 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热量; E、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 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

3、农业区位选择:
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农业生产地价的高低,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需要土地面积
的大小,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交通的迫切性等。如下图:
城镇周围要发展乳牛、花卉、小麦种植三种农业。请在右图中ABC三处安排这三种农业,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A ,理由是 B ,理由是 C ,理由是 ①单位面积产值最高; ②单位面积产值较高; ③单位面积产值低; ④占地面积不大; ⑤占地面积大; ⑥需水量大;
⑦产品容易变质,需要便捷的交通; ⑧对交通运输要求不高; ⑨产品需要及时运到市场;

二、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类型
分布
典型地区
区位优势
特点 大;
小农经营; 单产高; 低;
科技水平低; 商品率低。 生产规模大; 高;
季风水田农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部分热带雨林气候区
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东亚、 地势平坦; 东南亚、 土壤肥沃。 南亚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 4 - 大牧场放牧
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美洲的国家牧牛为主,其他国家牧羊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利于牧草的生长;广人稀; 交通便利。



主)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地势较平坦(中部平原) 灌溉条件较好(墨累-达令河,东水西调)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 交通便利(靠近主要铁路、公路,距海港近) 市场广阔; 机械化程度高; 政府支持。
高。
混合农业
美国、澳大利亚、 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

生态系统;性强;有效的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原因: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水源 土地 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原料(零部件) 能源 劳动力 市场 交通
政策、
科技

工厂
产出
产品
废弃物: 废水、废气、废渣

劳动力数量、原料、能源 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减弱; 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讯 的影响在加强; 交通一直都是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的区 位选择

考虑经济效益: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如下表:
原则:无污染工业可以布局的城区; 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近郊地区; 严重污染的工业要布局在远郊地区;如下图:
- 5 -
考虑环境效益: 污染大气的工业:设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与主导风向垂直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区。
污染水源的工业:设置在河流下游





各类工厂的污染物:如右图: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生产联系、空间联系。


传统工业区的集聚: 新兴工业区的集聚: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产品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取得规模效益。
工业集聚


工业地域

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资源,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工业区 工业城市
自发形成的,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规划建设的,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信息和廉价劳动力。

工业分散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的分散——跨国公司:工业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小,甚至可以空运;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
传统工业区的分散: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环境污染严重。 四: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发展的共同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
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特点: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规模大;产品重、厚、长、大; 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环境污染严重;⑤用地紧张;⑥交通拥挤;
整治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③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④整治污染,绿化美化环境;
典型分布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之后
出现地点: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
企业特点: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产品或高技术产品,产品轻、薄、短、小; 典型地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等
- 6 -



德国鲁尔区发展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 3、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并有莱茵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 4、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形成条件: 主要特点:


谷”发展条
1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背靠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2、气候: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科技:科技力量雄厚(居美国首位)(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区位因素。 1、大批廉价劳动力;
2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涨价; 3、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4、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5、政府的大力支持; 6、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7、交通运输方便;
1、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过程分散; 2、以中小企业为主; 3、以轻工业为主;
4、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5、生产高度专业化;
4、交通:交通便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穿全境)
5、市场: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特有条件。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时效来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贵重且急需货物、数量不大: ;大宗笨重货物: ;易死亡、变质的鲜货、活物:短途 ,远
影响交通运输(线、点)布局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聚落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往往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商业网 点分布
密度:山区小于平原(由于交通线稀疏以及运输方式单一)
位置: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利的交通,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交通运输布局 变化的影响:

- 7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3e3ffcec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5.html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