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务工与邮政企业双赢

发布时间:2012-10-30 10:48: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劳务工与邮政企业双赢

劳务工不但在邮政企业广泛存在,在当今各行各业中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劳务工几乎占据了生产一线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尤其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野外作业等工种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劳务工充当主力。而作为既有高科技含量,又有原始手工劳动的邮政企业,自从邮电分营至今,劳务工始终是营业、投递、邮件接发转运、三产这四大岗位上的主力军。如果要按职工人数统计,劳务工总数(包括在编和临时招募的)大约接近职工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劳务工在当今的邮政企业,几乎支撑了手工劳动岗位的大半壁河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劳动群体。
 既然劳务工在邮政企业中占有如此大的比重,那么劳务工与邮政企业的发展和运营;企业用工与分配制度;劳务工与长期合同工怎样和谐并进,共谋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双赢”。本文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 邮政企业劳务工的现状
 邮政企业使用劳务工起于何时,本人无从考证。但就目前仍在从事邮政生产的劳务工情况来看,在岗的劳务工大都属于近几年所录用,个别大山区劳务工乡邮员也有八十年代就进入邮政行业至今的。按劳务工用工性质,目前在陕西邮政系统内分为派遣制中期合同、大专生短期合同、一般性短期合同和委代办临时合同四类。依汉中邮政行业现有劳务工统计,在编中短期合同劳务工共有445人。而还有400多人属于临时招募,从事委代办乡邮投递、邮件接发转运、物业和三产服务的人员。前者属于在编,主要从事邮政营业、储蓄营业等“准白领”固定工种,待遇相对于后者要高,因而队伍也相对稳定。而后者因为从事的岗位大多属于相对简单、劳动强度大的脏、苦、累工种,不但劳动强度大,待遇也相对要低于前者。因而从事后者工种的劳务工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更动频繁,常有朝至夕辞现象发生,保证队伍相对稳定也有一定难度。
 至于邮政企业劳务工的待遇,就目前汉中的情况看,至少存在着三个档次。一档即去年开始试招的大专生营业员。这部分人员因为相比于现在整个邮政职工队伍群体,属于相对文化素质较高的“新人类”群体,又主要在经营任务相对繁重的营业窗口岗位,属于企业的“门面”,因而目前个人月收入普遍在800---1000元上下;二档即前些年开始招用的派遣制务工人员。这部分人员中有相当部分为退休职工子弟、邮电中专技校毕业生、以及因各种原因进入邮政,暂且符合邮政用工要求的人员。这部分人员因一直维持进局时所签定的合同待遇标准,目前大多数月收入在500---600元上下;三档即委代办人员和临时招募的钟点工。这部分人员目前绝大多数都在从事乡邮投递、邮件转运接发、物业服务等体力劳动岗位。因而待遇普遍在300---500元以内。即就是这样,因为用工性质和需求等原因,三档人员也有被随时辞退的可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就是毛泽东当年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被“打入另册”的那一部分,也是属于完全的低收入群体。
从目前使用的整个劳务工队伍年龄结构上看,除招工相对困难的极个别大山区委代办乡邮员有四十岁以上的以外,其余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年龄都在三十五岁以内。因而邮政劳务工既是邮政企业目前创造劳动成果的主力军,又是职工队伍年轻化的主要数据源。
二、 邮政劳务工素质、贡献与其他
 陕西邮政从哪年哪月开始的“创佳评差”工作,笔者没有去考证。但从二00三年开始,陕西邮政为了鼓励生产一线,尤其是营业、投递两大窗口岗位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效益,专门在全省营、投岗位推出了“明星竞赛”活动。对在生产经营、普遍服务中,业绩优秀,表现超群的营业员、投递员,按照竞赛标准和条件,按季度进行评比。四年过去了,仅汉中市邮政局通过这项活动,按照相关岗位总人数百分之五的比例,四年来共推选出了县级服务明星466人次;市级服务明星182人次;省级服务明星73人次。其中有两名投递员在二00五年被陕西省邮政局授予“全省二十佳优秀投递员”,同时给予了制作个性化邮票的特别奖励。
 本人在撰写这篇文章的同时,专门把四年来获得各档次的服务明星资料进行了统计整理。结果发现,在466人次的县级服务明星中,有281人次的服务明星为劳务工,占比为60.3%;在182人次的市级服务明星中,有137人次为劳务工,占比为75.2%;而在73人次的省级服务明星中,劳务工有64名,占比竟高达87.7%。尤其两名被省邮政局授予“全省二十佳优秀投递员”的,则全部为劳务工乡邮员。
 由此可见,劳务工在邮政企业的服务与生产过程中,其敬业精神普遍超越了同工种的正式工,因为对岗位的珍惜所表现出来的服务意识和质量,产生的效益和反响,至少在目前是正式工无法相比的。以“全省二十佳优秀投递员”、宁强县阳平关支局劳务工乡邮员任国强为例,本人在采访他时,他还在投递途中。本人用了近五个小时,一直跟随他跑了大半个段道。一路的唠叨,记下了他大部分谈话内容。本人被他的精神所震撼,不忍心割裂他对工作的那份执着和淳朴的情感内涵,只好把谈话主要内容全文附上:
 我是宁强县阳平关镇大长沟村人。那时候因为家里穷,尽管1991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但交不起那几十块的学费,还是不得不辍学回家了。回到我那大山区的家,就意味着一辈子要与山为伴,当终身的山区农民了。
尽管我只有初中文凭,但当时在我们山区,我还算是个“文化人”。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不久,我就担任起村上的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村文书,村主任等领导职务。
我们那个村离阳平关镇有三十多公里。山大沟深不说,与外界联系只有一条山区小路。是典型的“交通基本靠走,信息基本靠吼”的闭塞山村。因为条件恶劣,信息闭塞,当地村民根本不懂啥科学种田,多少代人一直延续着刀耕火种,近乎原始的农耕方式。县上派来的扶贫干部,到了我们村住不了多少日子结果都走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没地方走,就只有想办法改变自己山区的贫穷了。但是,建国五十多年了,我们那里还从来不通邮,也从来没有人去邮局订阅报刊或科技读物。我当时作为村干部,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认定这大山区科技文化的传播只能靠邮政了。因此就一直想着一定要通过邮政这条渠道把科技文化引进到这个村子。几经思考之后,我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村干部,自己去当乡邮员。
最初我负责的投递区域有七个自然村,五十六个村民小组约6000多人口。由于历史原因,村民基本没有订阅报刊的意识。为了改变那种状况,我决定先从农村种养殖技术等农业科技知识方面入手。筛选出《农村百事通》,《农村新技术》,《陕西农民报》等十余种报刊向村民推荐。但农民没有钱,我就把积攒多年的一点微薄积蓄拿出一部分,自费订阅了十多种农村科普读物,免费赠送给有文化有兴趣的村民传阅。滴水铺村支书蒋万成是第一个受科普读物影响而受益的人。他从我赠送给他的《农村百事通》杂志中看到了桑蚕养殖技术后,当年就养起了桑蚕而增加收入一千多元,这在我们那个大山区当时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当时他高兴得很,硬要把我拉到他家喝酒。
仅仅一年多时间,我所承担的那条邮路的报刊杂志从我接手时的286份,猛增加到了1849份,到2006年底,报刊流转额已由当初的3700多元增长到107500元,占了整个支局的70%以上,支局因此把原先的四个投递段道裁成了一条半。
山区农民淳朴厚道,一般对个人的要求,他们是不会主动去向别人提出来的。我接手后经常遇到村民在半道上专门等着向我打听有没有信件或汇款。我就感觉到,山区村民那种盼望来信和汇款的心情是多么的急切。于是,我就没给任何人打招呼,自作主张地废弃了原先那些邮件代转点,坚持把所有邮件按地址送到户。原先想象的只是自己每天可能要多跑几步路,但实践中却并不那么简单。山区群众居住太分散,往往一封信却要翻越少则一座山,多则几座山。这样我的工作量就无形中增加了一倍还多,原先多半天跑完的路,现在基本是一整天都在路上跑,还常常摸黑,还经常遇到翻山越岭赶到收件人家时,却是铁将军把门的现象。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要给收件人留下字条,预告下次投递时间。有时候半道上遇到收件人的邻居,我也经常让他们代转交邮件,即使是平信,我都要详细记录转交的细节,下次遇到收件人时我都要问清楚代转交的邮件是否已经妥收。
我只是用心为村民服务,村民们却把我当自家人对待。他们关心我,经常有村民专门为我准备好饭菜等着我的到来,我记不清婉言谢绝了多少次乡亲们的盛情。但即就是这样,2002年,我的胃病发展成了胃溃疡,医生忠告我必须休息三个月,并保持有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但一想到我当初进邮局的抱负,还有那一张张盼星星盼月亮般,盼望来信和汇款的乡亲们亲切的脸,我怎么可以忍心就此躺下呢?而且,从那一天起,我又主动承担起为边远山区群众义务代购日用品、化肥、种子、洗衣粉等服务“三农”的额外工作。这样,我每天的负重就由原先的二十来公斤增加到了三十多公斤。我这样自讨苦吃,负重增加了,邮路也自然延长了。到2001年撤区并乡时,我的服务范围已经扩大到十二个村,102个村民小组,服务人口接近到了4万人。
十五年来,妻子李清艳完全成了我家庭的主角,她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要耕作几亩农田,还要担负家务和两个孩子的一切。我知道她是多么希望我能象别的男人一样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但是我没有时间,我只有内疚,我知道愧对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到底是要工作还是要家,我也和妻子商量过不少次,有时商量中也发生激烈地争吵,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以妻子服从我而告终。2002年,妻子主动向我提出,把家中的猪牛卖掉,把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雇人照顾年迈的老人,以便她能全心身地支持我的工作。这期间,我的工作量已经是饱和得不能再饱和了,常常是两头不见亮地奔波,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也就在这年报刊大收订的季节,她安顿好家务,只身来到阳平关支局。为了减轻我的工作量,她主动地把集镇上报刊邮件的投递工作揽了过去。因为没有编制,妻子就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完全是无偿地尽义务,而且她这一干就是四年。
任国强的农门阵确实让人感动,他只是众多劳务工中的一个缩影。但通过这个缩影,再加上前面各级服务明星的统计,就可以明显地看出,目前邮政行业的大多数劳务工,因为用工性质的原因,普遍存在强烈地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也正是这个原因,经过千挑万选,无数次淘汰竞争过后,目前幸存的劳务工群体,可以说敬业精神要普遍强于正式工群体。
三、 如何发挥好劳务工作用,让他们与邮政企业共同发展
既然邮政行业目前劳务工群体的素质已经完全符合现代邮政发展的要求,那么劳务工普遍盼望脱离“另册”,真正体现自身在邮政行业存在的价值的愿望也就显得正常而合理了。但是,就目前的用工制度和劳资政策来看,短期内还无法解决劳务工身份以及与正式工待遇的差别。在邮政企业仍需要大量劳务工存在的现实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最大限度改善劳务工待遇,把他们对工作机遇的渴望,转化成为对企业的发展贡献与自身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双赢”,这就是探讨这个话题的最终目的。
愚以为,实现“双赢”,对已经走出了困境,正在向效益型转化的陕西邮政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已经具备了初步条件。如果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斟酌,陕西邮政的劳务工群体,将会成为陕西邮政又一支作风过硬、业务超强、素质一流、战之能胜的生力军。
1 管理观念的改变,可能带来企业效益的根本提高
劳务工是一个活生生的群体,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与正式工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在用工制度上被暂时打入了“另册”。也正是这一点,使他们背负着沉重的人生压力。这不是哪一个人的过错,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作为邮政企业,我们应该把社会暂时无法解决的矛盾,把已经归属到邮政范围之内的这一部分,作为企业为社会做贡献的义务来解决。在对待劳务工问题上,管理者首先要从思想根源上解决自身养尊处优的认识,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去真心关爱。要有“进了邮局门,就是一家人”,“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情谊。在制定政策、考核办法、下达任务、工作条件、生活福利等诸多方面,尽可能作到一视同仁,要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到在人格上与正式工的平等,从而激发他们对邮政企业抱着感恩的态度去努力工作。
2、尽可能作到同工同酬
这个“同工同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待遇平等,而是在同等条件下,在制定效益性奖励分配方面,力求充分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按业绩、质量、贡献大小去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分配。况且,只在奖励政策上把劳务工与正式工拉入同一个档次,并不违背现行的劳资政策。单从这方面的改变,不但可以极大地调动劳务工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以百倍的努力去赢取劳动成果。而从另一个方面,也无形中给正式工以强大的压力,以促使正式工不得不想尽办法去争抢那块可能平分的蛋糕。这样,“同工同酬”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
3、不拘一格选人才
记不清是陕西邮政的哪个文件说过,在用工制度上要实现相互转化。也就是说,邮政职工可以按照工作态度、业绩、贡献和表现,实现用工方式的相互转化。劳务工表现好,贡献大,可以转化为派遣制合同工、中期合同工、也可以由此转化为长期(正式)合同工。反之,正式工因为表现不好,业绩低下等原因,也可以转化为中期合同工,甚至成为劳务工。这个文件的立意很不错,理论上和操作上也应该找不出破绽,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政策性文件,应该得到大力贯彻。但问题是,这个文件已经下发过很长时间了,却始终没见到过全省哪家在兑现。“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文件只能进入档案。
当然,好思路必须要有好环境去落实。就陕西邮政现状来看,打破劳务工固有的用工制度,而且已经有了前面的文件。这应该说已经具备了先决条件,现在就差落实了。但愿这一步能大胆地迈出去,并且,还可以再大胆地起用劳务工中具备管理素质的优秀人才,放心大胆地让他们挑起基层生产部门的管理职责,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终上所述,陕西邮政的劳务工群体,是一个具有顽强精神,充满活力的生力军群体,是陕西邮政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生产主力,并已经与陕西邮政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重视劳务工的存在,尊重劳务工的人格,保证劳务工的权益,与劳务工交朋友,共进共勉,实现“双赢”,陕西邮政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26cbe9aeaad1f346933ff9.html

《浅谈劳务工与邮政企业双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