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统文化继承教案

发布时间:2020-11-13 13:24: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传统文化继承教案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 “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的道理 ” 。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 “ 现实作用 ” 和 “ 对待态度 ” 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 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 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 , 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 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 教材处理

  ( 1 )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 “ 传统文化面面观 ” ,我提炼为 “ 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 ” ;对第二目 “ 传统文化在今天 ” ,我提炼为 “ 传统文化的特点 ” 和 “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 ;对第三目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我提炼为 “ 正确对待传统 ” 。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 2 )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 ——“ 传统工艺 ” ,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 3 )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 “ 相对稳定性 ” 和 “ 鲜明的民族性 ” 。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 “ 历史继承性 ” 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 “ 时代性 ” 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 4 )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 “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 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 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 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 ”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 “ 两情两主 ” 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 教法学法

  ( 1 )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 “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 。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 2 )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 “ 元霄灯会 ” 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 “ 激趣导入 —— 活动感悟 —— 探究思辩 —— 升华导行 ” 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 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 “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 。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 “ 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 ” 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 活动感悟

  紧接 “ 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 ” 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 ,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 ,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 “ 相对稳定性 ”“ 鲜明的民族性 ” 。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 思维探究

  ( 1 )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 设问一 :福州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设问二 :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设问三 :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 ” 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提供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思想。

  ( 2 )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 “ 如何评判福州传统节日 “ 拗九节 ” 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 、升华导行

  ( 1 )小结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 “ 是什么 ” , “ 为什么 ” 要继承, “ 怎么样 ” 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思想和行动上的升华。

  ( 2 )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 3 )导行

  思考:福州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一)学生思考传统文化有哪些形式?(二)教师与学生分享:皮影戏。播放视频《文明中国礼》,并简介皮影戏。由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

  教师:利用皮影戏分析传统文化的含义:皮影戏产生于战国时期——历史形成;现实生活中还可以见到——现实保留;经过长期发展基本表演形式仍被保留下来——相对稳定,引导学生得出传统文化的含义。

  (一)传统文化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略。

  教师:传统文化历史形成、保留在现实生活中说明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得出结论:继承性。

  2、特点:(1)继承性

  传统习俗的继承:A.简介“中国红”并举例对联、中国结、剪纸、奥运服饰大多采用红色。B.“传统习俗知多少”。

  学生:举例传统习俗。

  教师:扩充压岁钱的由来。指出:传统习俗至今仍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

  教师: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展示图片:北京菊儿胡同、江南水乡、布达拉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的建筑,并重点简介:吐峪沟麻扎村,鼓励学生前去参观,增强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

  ?传统文艺的继承: A.“传统文艺知多少”。B.邀请学生唱戏曲,其他同学准确的说出剧种、名称。 学生:A.举例传统文艺:古代文学: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传统戏曲:京剧、豫剧、昆曲……;传统绘画: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等。B..积极参与唱戏曲猜名称活动。

  教师:A.鼓励学生多去欣赏传统戏曲。B.简介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

  传统思想的继承:A.“传统思想知多少”,学生举例回答。B.简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大同思想”等。传统的”仁爱“思想,在现代社会要求以人为本;传统的因材施教,在现在艺体见长。C.简介校训中的传统思想。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

  学生任务:查阅资料:找出我校校训:“明理.悟学.励志.笃行”继承了哪些传统思想?

  教师:传统文化除了继承性,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相对稳定性。

  (2)相对稳定性。

  教师: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不是意味着一成不变?

  学生:不是。

  教师: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因时而变的,对比传统四合院和北京菊儿胡同。

  建筑专家称菊儿胡同是东方的,并且是中国的。说明传统文化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略。

  教师: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3)鲜明的民族性。

  教师:以传统的“孝”文化为例,分析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师:简介古代社会“孝”的标准:以物质满足作为孝的标准。

  学生:思考这个标准今天是否适用?

  教师:举例社会上老人缺乏陪伴的案例:(1)老人缺乏陪伴独自坐公交车打发时间;(2)老人生病无人照顾,家中去世数月才被发现。

  学生:思考如果继续以此为标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还是消极作用?

  教师:简介随着时代的发展,“孝”的新内涵。

  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

  教师:简介在封建社会,一方面,“孝”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人、爱人、爱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比如让活人殉死、殉葬当作尽孝尽忠的榜样。

  学生:讨论这两方面是否都可取并说明原因。

  教师:简介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比如“埋儿奉母”。

  教师小结:今天的社会我们应该剔除这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孝文化,发扬“孝”文化对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并选代表发言。

  (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学生:讨论并回答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教师小结: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活动3【活动】学生课堂小结

  由学生进行小结,以检查课堂学习效果。

  活动4【活动】速记贴士

  传统文化三特点,稳定民族继承性,

  顺应变迁促发展,一成不变消极现,

  取其精华去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

  辩证认识两方面,扬弃传统出新裁。

  活动5【练习】当堂检测

  1.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节日”。今年春节,在众多中国人坚守“吃团圆饭”“贴春联”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在路上过年”(旅游)、“微信拜年”、“光盘行动”(拒绝浪费)。这表明 ( )

  ①春节在变动中走出传统 ②春节承载着传统与现实的对接

  ③春节文化在扬弃中发展 ④春节文化之魂发生着深刻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春节是传统节日,具有相对稳定性,故①④认识错误,故应选B项。

  2.我国很多地区普遍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都与题干不符。

  3.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材料,应选A项。B、C、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意思。

  4.针对有人主张小学生重读四书五经,我国国学大师文怀沙认为,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四书五经文章是好事,但没有选择地让孩子学四书五经是开历史倒车,其中所隐含的奴性文化,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这告诉我们 ( )

  ①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②传统文化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③对待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④要防止传统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四书五经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存在糟粕,对其要批判地继承,故选C。

  课题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执笔人

  编写日期

  执行人

  执行日期

  三维

  教学

  目标一, 考点定位1.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2.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重点

  难点一, 考向探究1,结合XX年北京奥运会独具中国特色的开、闭幕式演出,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教法

  教具讲练结合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三,考点梳理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① 传统习俗的继承:第一,传统习俗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第二,传统习俗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第三,传统习俗的地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 传统建筑的继承:第一,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第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第三,传统建筑的地位: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 传统文艺的继承:第一,传统文艺的含义: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第二,中国传统文艺的内容: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第三,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第四,中国传统文艺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 传统思想的继承:第一,传统思想的内容:包括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第二,中国传统思想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具有重要影响。 (3)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 传统文化的不变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② 传统文化的应变性: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4)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①从形成过程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传统文化总是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②从功能效用上看: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5)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① 积极作用: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具体内涵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② 消极作用:如果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具体内涵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① 面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谁也不能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只能积极面对。② 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看:正确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③ 从个人发展来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2)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① 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 必须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典例分析【例 题】(XX·广东卷)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考题回放1.(XX·广东卷)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c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c.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2. (XX·南京模拟) 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这说明( c )a.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b.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d.先进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

  布置作业:

  同步训练p279考点1

  教学

  后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24193f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fe.html

《最新传统文化继承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