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市场现状

发布时间:2016-11-28 17:28: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为何2015年爱情片市场疲软?

2015年的暑期档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了,《捉妖记》、《大圣归来》、《煎饼侠》、《道士下山》、《滚蛋吧!肿瘤君》、《烈日灼心》等影片丰富了中国电影类型片,刷新了国人对国产片的认识,掀起一波波的票房高峰的同时影片口碑个个不俗。

暑期档这块蛋糕越做越大,从2013年到2015年,暑期档连续三年大盘涨幅超过40%,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里,爱情片却一次次遭遇滑铁卢,《命中注定》、《三城记》等几部暑期档的爱情片(这里所说爱情片不包含《小时代4》、《栀子花开》等青春、粉丝电影),票房普遍走低,爱情电影市场呈现出疲态。

是什么原因导致爱情片疲软呢,先通过对比三年来的相关数据,总结一下爱情片这些年的一些特点。

三年来暑期档前后爱情片对比

对比2013年至2015年三年暑期档前后爱情片票房TOP5可以发现,2015年的五部电影票房成绩总和为3.8亿,远远落后于2014年的18.2亿,甚至少于2013年的5.4亿元。2015年暑期档前后票房最高的爱情电影《新娘大作战》也只有1.7亿票房,破2亿的爱情电影空缺!人设不讨喜、故事情节不流畅、受众群定位混乱等各种原因,爱情片似乎很难做到高口碑、高票房的双赢局面。

从电影的商品属性上来说,电影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卖给谁以及买家是否满意,对比三年来暑期档爱情片的以上两点可以发现:

1、爱情片的观影年龄趋向年轻化,20岁以下的观影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17%,上升到了2015年的45%2025岁以及2530岁的人群占比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而30岁以上的观影人群是比较固定的一群人,他们有固定的观影习惯,很难挖掘出新的大批观影人群,而这个目标,在25岁以下的人群中却很容易做到!

2、爱情片受众学历呈低学历趋势,初中生、研究生、博士三类占比基本保持不变;高中生占比逐年增加由2013年的4.0%增加到了2015年的12.9%,电影向低龄渗透;大学本科学历人群占比受高中生影响,逐年降低,但仍是占比最大的人群。

3、受众对爱情片越来越挑剔,正向口碑下降,大部分人处于对电影的态度处于中立观望状态。总体而言,正向口碑从2013年的51.8%的好评率,降到2015年的35.7%;很多人有正向口碑转向中性,大众对爱情片越来越挑剔。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进步,观众的鉴别审片能力越来越强,受众越来越不好“糊弄”,都敦促着中国电影越做越好,不断进步。

2015年暑期档前后爱情电影市场特点

“年轻化、低学历、对电影的正向口碑不断下滑”这是三年来,爱情电影受众的三大特点。

具体到2015年来看,我们发现2015年暑期爱情电影表现简直让电影人糟心,《命中注定》本想再打造一个《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神话,最终却仅以6791万收官,《恋爱中的城市》5361万,《新步步惊心》3220万,《三城记》1224万,而打着古装史诗爱情、有着高昂投资成本和辐射性话题宣传的《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也仅以1.4亿收官。这些作品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制作水准不低,宣发也绝对走心了,然而破亿的屈指可数,和2014年、2013年的暑期档爱情电影相比也差出一大截!

2015爱情电影疲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年轻化的观影人群与情节老套的故事的对立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电影市场是年轻人在主导,而爱情电影的主打对象更是应该紧盯这群人。

爱情电影的主要受众是25岁以下人群,占比达到76%,其中女性占到近八成。而这些年轻的受众是伴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她们看韩剧、看日剧、看五花八门的网剧,对于各种乏善可陈的情节嗤之以鼻,他们喜欢讲出自己的看法,并会毫不留情面的吐槽。一旦电影故事老套,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或者故事根本不符合常理,他们会有一种智商受到了侮辱的感觉。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的电影经常侮辱这些人的智商。

比如《第三种爱情》讲述的就是一个已有未婚妻的高富帅和普通女孩相恋,然而最后双方为了顾全大局,决定分开。《落跑吧爱情》讲的是嫌弃富裕渴望自由的富家女与喜欢贫穷又非常自由的屌丝男最终在一起的故事,这个故事感觉就像是看过一样,整篇电影看下来波澜不惊。而《命中注定》是因为算命的说“我的爱人叫宋昆明”,所以女主结婚前就毅然决然的被一个电话哄跑了……

这些影片映后口碑中,负向口碑中的近70%都在吐槽影片故事无聊,不理解主人公为什么要这样,觉得故事老套。

2、想一网全收、讨好各方导致的受众群定位的混乱

电影既然是商品,卖给谁就至关重要,身处互联网时代,根据线上购票、互联网交互信息,我们可以有迹可循的描绘出用户画像,帮助定位影片观众。

但影片宣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想一网打尽,抓住各年龄段的想法,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比如《命中注定》,为了吸引更多80后关注,卖力宣传冯氏喜剧,发出#80后力荐命中注定#的话题,给一些90后年轻受众造成一种“该片不适合我这个年龄段看”的错觉。

并且在后续数据挖掘中发现,80后并不买单,他们给出的负向口碑是各个年龄段中最高的。

对比暑期档前后5部爱情电影:《新娘大作战》、《命中注定》、《第三种爱情》、《恋爱中的城市》、《三城记》,分析它们对不同年龄段的吸引力发现:

20岁以下的人喜欢看《新娘大作战》、《恋爱中的城市》;相比而言,对他们吸引力最低的是《命中注定》

25岁左右的人更偏爱《命中注定》、《三城记》;吸引力最低的是《新娘大作战》

30岁左右的人更偏爱《第三种爱情》、《三城记》;吸引力最低的是《恋爱中的城市》

35岁左右的人更喜欢《命中注定》;吸引力最低的是《恋爱中的城市》

3、太过寄托于明星演员的号召力

对于电影来说,演员很重要,演员也是决定票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票房不是单纯依靠明星堆出来的。

在暑期档五部爱情电影的受众关注点方面,无一例外的是,大众对明星的关注都排在首位!尤其是受众偏向低龄的《新娘大作战》和《恋爱中的城市》,演员的关注度更是高达70%

然而高的演员关注度并不能全转换为票房,《恋爱中的城市》票房5361万,虽然汇集了一众明星,然而很多人却不愿意买单,除非是死忠粉,否则在这个鲜肉美女层出不穷的年代,明星很难成为观众走进影院的决定因素。另外,《恋爱中的城市》里五个故事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并没有给观众更多的感受。

而这些想依靠明星赚取票房的此类电影,似乎只能吸引20岁以下的受众。25岁以上的观众对于明星堆积的影片,近六成的人表现出质疑和反感。

4、受众对过度营销的反感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在上映前爆出“马震”戏,让当时很多人跌破眼镜,而该片也借助“马震”话题,将电影的知名度、传播普及扩大了一倍多。铺天盖地的讨论量使电影似乎朝着高票房步步迈进。然而“马震”戏份吸引的受众近七成为男生,而与此同时:

爆出马震后影片口碑不断下降,映后受众发现马震被删更使得形式继续恶化。负向口碑达到30%,而正向口碑低至20%。过度营销引发了受众的反感,而影片上映后的口碑更是让大家对它退避三舍。

另外不得不吐槽的是,影片故事的奇葩。凡是电影,影片主人公都是有“成长”的,会在影片结尾完成“自我升华”,然而,在《杨贵妃》中,我们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一个好人,一个圣女。

5、青春类影片过度开发后的审美疲劳

本篇文章开头曾解释过文章中讨论的爱情片不包含青春题材,在此单拿出来讨论。

20134月《致青春》的大火开始,各种青春校园爱情片开始席卷电影市场:

2013年到2015年票房TOP20的爱情电影中,青春爱情题材有10部,占到一半。占总票房的56%。但青春爱情题材的影片口碑三年来一直在下降,2015年该类影片的负向口碑高至35%

今年上映的《左耳》、《何以》、《栀子花开》,也处在近三年青春爱情片的中下游。暑期档小时代系列最后一部《小时代4》以及同时上映的《栀子花开》,也没有出现像2014年暑期档《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那样的成绩。而高居榜首的依然是开山鼻祖《致青春》。受众对该类型的影片出现审美疲劳,捧场的观众大都是集中在20岁左。看了三年青春爱情片,也没有拍出什么花样来,既没有台湾此类电影的小清新,也没有日本的小纯情,叙事反而越来越混乱,情节越来越不合逻辑,观众终归也该腻了。

“爱情”不论是小说、电影、电视剧,它都是一个常常拿来创作的话题,如何诠释、如何推广、怎样让受众更能接受,这是一条不断探索,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望我们的电影市场能早日孕育出代表中国爱情电影的经典之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224a1a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f.html

《爱情片市场现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