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9-08-24 23:40: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八荒、矞矞皇皇”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你们是初生的太阳,你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有一个人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出示作者头像)同学们快速浏览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清朝光绪年间广东新会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探索改良主义与君主立宪制;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辛亥革命后,曾拥袁反袁,与段祺瑞合作。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晚年讲学于清华大学。著有《饮冰室合集》。)

齐读:《少年中国说》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章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在梁启超先生的心里,中国之崛起的力量在于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少年中国说》出示课题。什么是“说”?(出示课件:“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

二、初读课文 

1.播放本课的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学生汇报朗读。

3、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要求会哪句说那句,不懂得提出来全班解决。  2.学生分组汇报。

3.检查预习,疏通文义,学生汇报。

四、走进历史,悟情诵读 :

1.播放《圆明园》视频,谈感受。

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戊戌变法的失败,自己又流亡国外,有家不能回?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引读(故今日之责任......雄与地球。)

2.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大家齐读,找出梁启超先生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学生齐读)请同学们用作者的语言来回答。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3.从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这组句子在表达上有那些特点?

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相同、排比手法、意思步步推进……

说得都很不错,但是同学们,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重要的不是识别,而是体会它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说到这里,同学们可知道排比句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细细体会它的表达作用。(排比作用:气势磅礴,热情奔放,层层推进,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读得很好,将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了。请大家说说自己读完的感受。(少年的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读通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文,朗读时注意一下几点(出示课件:朱熹语) 听同学们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音韵铿锵。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1.面对我大好河山遭践踏,百姓处于极端痛苦之境地,他痛心!他希望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是什么样呢?

(课件出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2.请大家先各自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押韵、四言韵文、象征、比喻和排比手法。逐句讲解。

3.梁启超在这个文段中写到了哪些事物?(注意标点)

自然景物(红日,黄河)动物(潜龙、乳虎、鹰隼)静物(奇花、干将)作者合理布排,思路真是一步不乱,井井有条。

4.作者写了这一连串的事物的目的何在?

“红日初升”比作少年中国前程灿烂。

“河出伏流”比喻少年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潜龙腾渊”表示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

“乳虎啸谷”、“鹰隼试翼”比作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奇花初胎”比作少年中国的幸福美好生活。

“干将发硎”比作少年中国的奋发有为,展望了中国的美好前途。(写出了少年中国的前途无量)少年中国——中国少年

是的,当时的梁启超先生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

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5.今非昔比,激发情感。那么梁启超期待的少年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呢?(播放阅兵视频)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列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们不负众望,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全体起立,举起右拳,齐呼:我们是中国少年!

配乐朗诵。

四、课堂小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五、作业:中国梦——我的梦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这个民族的梦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用自己的梦想共同支撑起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理想,谈谈自己的中国梦。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反思

梁启教学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如何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悸动人心的力量,是学习《少年中国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品读中慢慢地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比教师死板灌输给学生要好很多。多读多悟,而且很全面地体会到了朗读给理解文章所带来的益处。   

朗读后背诵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谓“品读易达情”在这一课得到很好的验证。《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美好祖国前程的展望都给当代少年以很大影响。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但教师在朗读的辅导时间上有些长,用了一课时,在以后的教学上可适当加以调整,以便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   

另外,在文章第二段的结构上,部分学生的理解显得吃力,也与此文属文言议论文有很大关系,还应探索更好的角度去剖析结构。   

反思过去,才能创造更好的将来。在教学上,这一点尤显重要。在日后的教学中,借鉴以往,改正不足,才能日臻完善,给学生一个绝对有效的课堂。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本课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过渡性的文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学习本课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本文长短句结合,交替出现,节奏感极强。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然后用时大约15分钟把课文读流利。课后学生们反应,当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声调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那种豪迈之气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霸气发泄出来一样。这就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我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课文毕竟不是现代白话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所以我采用的策略是,学生先自己借助注释说一说,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这个过程中老师巡视实施点拨,但绝不越俎代庖。

第三,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之后再尝试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熟读课文,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在有感情朗读的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完成了本课设置的第二个重点——背诵课文。
  第四、内容拓展延伸。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播放《鸦片战争》(片段)播放《虎门销烟》(片段)播放《开国大典》(片段)。让孩子们通过视频感受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和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以及新中国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因为本文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们相隔太远,虽然做了相关的介绍,但是对于真正理解本文还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在以后备课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让学生通过学习直接抓住文章的精髓,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 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课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1、教学效果

1、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梁启超的名言以及《少年中国说》原文(试着读一读)。一开课,便让学生交流名言,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初步从名言中认识梁启超,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质作好铺垫。

2、批文入境,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环节用时比较长,学生不会读的字音比较多,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流利的朗读。还创设了生帮生朗读和听录音的环节,充分营造读书氛围,落实诵读目标;接着引导读出本文的停顿、韵律美,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紧接着思考课后问题: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在思考中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便进入了情绪高涨的辩论理解之中,情感立刻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感染和升华。再次激发学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

4、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淀。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学生积累越多,感受会越深,表达会更得心应手。在指导背诵时先引导观察写作特点,再以补充填空的形式呈现,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今天的积累,也为明天的语言交流夯实了基础。

2、成功之处

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但是,整堂课却在我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

三、不足之处

这堂课上下来,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标,但是有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不强做了看客,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不均衡,课堂容量也略显臃肿,不够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重视创设更适合中等生发展的教学环节,补充原文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使我的教学效果趋于更圆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13ac8a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3.html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