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5-06-18 20:41: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吕梁学院附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D.中央集权的加强

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日益腐败

3、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B.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4、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5、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

A.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B.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C.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                    D.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

6、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

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沉吟良久后说:“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门下侍郎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宋代侯延庆:《退斋笔录》) 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君权与相权良性互动 ②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③理学思想影响士大夫人格追求 ④宋神宗治国素质有待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A. 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C.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

8、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陕、晋籍者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A.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 B.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

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9、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10、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 “淳化中,赵韩王出镇, 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 院,刑房置审刑院。 ”这表明宋太宗

A.废除相权强化君权 B.将相权一分为三

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D.意图解散中书省

11、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A.宋朝设参知政事 B 唐朝设立三省

C.明朝设置内阁 D.清朝设置军机处

12、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

A. 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 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

C. 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 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13、恩格斯说:“后世的立法,没有一个像……古罗马的立法那样残酷无情地、无可挽救地把债务者投在高利贷债权者的脚下,——这种立法,是纯粹由于经济强制,作为习惯法而自发地产生的。”这段论述说明古罗马的法律

①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宗旨 ②保留了一些习惯法的法规

③着重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④强制调解经济生活中纠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D.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15、罗马法规定,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2)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3)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4)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宣述。由此推断,此时期的罗马法应是(  )

A.习惯法                B.自然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16、“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与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学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从而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西方民主政体发祥地 B.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

C.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相同 D.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

17、“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权 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18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须由枢密院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该法案反映此时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不包括

A.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B.枢密院具有行政权

C.司法权独立于王权 D.国王“统而不治”

19、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利于国家稳固        B.分权制衡,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C.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D.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20、有学者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 ——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对学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结构的革命指英国完成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B.人治代替法治成为英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

C.资产阶级代议制使合法斗争成为可能

D.废除了君主制,扼杀了封建复辟的可能

211830年英国格雷内阁共有13名阁员,在当时居平均水平;1841年皮尔内阁计有14名阁员,1874年迪斯雷利内阁减至12人;但1905年的坎贝尔——班纳曼内阁又增加到18人,从此至今总在20名左右浮动。以上情况说明:

A. 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 B. 英国内阁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

C. 英国议会的地位不断提高 D. 英国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张

22、近代以来,欧美先后产生了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德国1871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制定的宪法。这些法律文献的相同点是(  )

A.实行责任内阁制 B.实行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C.议会都是两院制 D.政体都是资产阶级共和制

23、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指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而且它在本质上就存在于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之中。”“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该思想家主张

A.建立完善的代议制 B.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C.为防止独裁应分权制衡 D.个人意志即主权

24、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议会上院和下院之间围绕权力问题多次较量。经过多次改革,权力不断由上院转移到下院,时至今日,上院已经沦为下院的辅助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英国政治进程的什么特点

A.民主化 B.法制化 C.制约化 D.集权化

25、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历史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0abafaf915f804d2b16c1f4.html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