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意外伤害

发布时间:2020-05-13 17:59: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预防意外伤害的重要性

1.意外伤害的概念

意外伤害就是在预料之外的情况下,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损伤或灾害。如成人疏忽造成孩子从床上摔到地上,洗澡时水温过高造成烫伤等。许多意外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加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意外伤害就可以防止或减少。

2.婴幼儿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

婴幼儿发生意外伤害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

(1)婴幼儿自身的原因

·儿童的危险意识差:年龄越小,自我保护能力越差,由于没有经历意外伤害的痛苦,也没有接受间接教训的可能,如学大人玩打火机,误服父母的药物等等。

·逃避能力差:0~3岁儿童运动能力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较差,如烫伤往往发生在这个年龄阶段。

·生性活泼好动:往往喜欢攀高、下跳,爬窗户,跨护栏,容易发生摔伤或坠落。

·骨骼和皮肤薄弱:婴幼儿的颅骨骨质较成人弱,成人从床上摔下一般不会有严重后果,婴幼儿则容易发生颅骨骨折,颅骨损伤。60℃的开水,对成人来说最多烫伤1度,而婴幼儿则2度,表皮脱落,甚至深入皮下组织。

(2)环境因素

如居室内的不安全因素:地面光滑、家具边角尖锐、电源插座位置太低等;玩具有尖锐的边口,或可以拆卸成细小可以吞咽的玩具;窗户没有插销和栏杆;家用物品管理不善,打火机、火柴、热水瓶、剪刀等没有保管好,让孩子能够取到等,或热水瓶、饮水机放置在孩子能接触到的地方等。

除此之外,以下几种情况下也特别容易造成婴幼儿发生意外伤害。

·婴幼儿疲劳、生病或者饥饿时。

·母亲情绪不稳定、尤其疲倦、睡眠不良时。

·婴幼儿特别好动。

·家庭成员间关系不和睦,经常吵架。

·育婴师带婴幼儿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

·育婴师没有按安全规定的要求做事。

·使用的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

·全家人外出度假,婴幼儿生活环境有较大变动时。

二、居家、户外和交通的安全

0~3岁婴幼儿意外伤害通常发生在家庭和家庭附近场所。根据以往的调查统计,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最常发生的地点是家中,发生率是43.2%,其次是学校儿幼儿园,发生率为22.8%,街道和公路上为22.3%。受伤时,儿童有近一半是在娱乐活动(占所有活动的44.6%),其次是体育活动(占所有活动的17.5%)。所以,除了育婴师对婴幼儿细心照料、规范操作外,应当及早发现婴幼儿活动场所的安全隐患,及时检查,排除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

1.室内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

(1)门窗安全

·不可装弹簧,要能上锁。除大门外,房门可以被打开。各种门都应加装安全门挡。

·窗户栏杆的间隔应小于11厘米,窗下不放家具,以免婴幼儿爬高。

·通往阳台的门应锁上。

·落地窗应选用强化玻璃。

(2)地板和楼梯安全

·地板和楼梯都要防滑,以免婴幼儿滑倒。

·浴室地面应用防滑垫,并在浴缸和便器边装上扶手。

·楼梯栏杆的间隔不能过宽,就小于11厘米。

(3)家具和各类生活用品检查

·应避免尖角和锐边、缺口、木刺等,有尖角的家具应套上塑料防护角。

·将针、刀、刀片、剪刀等都锁好。

·给抽屉等安装防脱落装置,给橱、柜门装上安全锁扣。

(4)家用电器检查

·经常检查家用电器、电线和插座,插座要安全,应装在成人才能够到的位置。

·注意电饭锅、热水瓶、开水炉、电熨斗放置在婴幼儿拿不到的位置。

·暖气管、暖气片周围要有护栏隔离。

2.家用化学品管理

家庭中的化学品主要包括洗涤用品和药品,前者有各类消毒液、洗涤剂、皂粉、杀虫剂等化学制品。这些物品管理不善的话,可能被婴幼儿误食,也可能被打开,接触皮肤造成化学灼伤。

·设立的专用药箱应放在婴幼儿够不到的位置,严禁在儿童活动场所或卧室中放置药品。

·严禁使用饮料灌装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以免误食。

·严禁使用装有药的瓶子当玩具。

·厨房、卫生间的各类消毒液、洗涤剂、皂粉、杀虫剂等化学制品应放入柜中并加锁。

3.公共场所安全

婴幼儿活动的公共场所,主要包括居住所在地的物业小区、户外活动的公园、动物园、儿童游乐场、购物的商场或超市、就餐的饭店等。这些场所的设施设备并不单独为婴幼儿提供,育婴师带婴幼儿到这些场所时应注意,要照顾好婴幼儿,避免意外发生。

·防止失散。在人多拥挤的场合,如商场、步行街、公园等地,不要让婴幼儿离开养育人员的视线,人多时拉住婴幼儿的手,避免婴幼儿走失、挤伤。

·阻止婴幼儿在有光滑的地面(如人造广场、商场)、台阶、玻璃等材料的场地嬉戏。防止婴幼儿滑倒和被玻璃柜台边角的锐边割伤、撞到玻璃移门。

·阻止婴幼儿攀爬自动扶梯和护栏,以防被撞倒、撞伤。

·阻止婴幼儿拿到超市的颗粒样食物塞入口中以防窒息。

·安全乘坐各类运输设备,注意避免过多的人集中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注意婴幼儿不要被运行中的电梯扎伤。

·严禁婴幼儿在水池逗留,以防溺水。

·不要带婴幼儿在动物园的禁入标志前玩弄动物。

·注意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变化,居住地周围有泥坑或水井、窑井、粪坑等,未加盖的易发生婴幼儿跌入,应告知婴幼儿禁止走近危险地带。

4.交通安全

交通事故发生率上升较快,是近年来儿童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发现,儿童发生交通事故引起的伤害中,有55%发生在儿童与成人同行时。

·遵守交通规则。在人行道上行走时,育婴师要手牵手带领婴幼儿,行走于人行道上,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通过路口应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不让婴幼儿独自在马路逗留。

·注意行车安全,乘坐四轮机动车时,严禁单独或被抱在前排就座。宜在后排座位上,并正确使用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固定。

·乘坐公交车时,切勿让婴幼儿的头、手伸出窗口。育婴师要抓牢扶手,避免急刹车时,婴幼儿突然被撞。

·骑自行车带婴幼儿时,座位应放在成人面前,并注意脚的固定,防止脚被夹入车轮内。

·为提高能见度,在黎明、黄昏以及其他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例如:雨天或雾天),应当给婴幼儿穿上有反光材料附件的衣物。

三、时刻树立意外救助意识

儿童意外伤害一旦发生,如果育婴师或家长掌握救护机遇,并能冷静、沉着、迅速地采取急救措施,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争取时间,减少婴幼儿的伤残或死亡。因此,育婴师除了要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知识外,还要具备简单处理意外伤害的应急救护知识和能力,使婴幼儿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为转送医院进行急救创造条件和赢得时间。

1.熟记急救电话

育婴师需要熟悉家庭附近的急救中心、医院及其相关信息,主要有电话号码、地址、交通路线等,特别的情况下,需要迅速拨打“110”、“120”等电话。

2.建立家庭急救电话联系卡

根据家庭所在地区的医疗、救护情况,建立家庭急救电话联系卡。需要的信息有婴幼儿监护人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发生意外情况下的联系方式和急救方法,如果已知婴幼儿有特殊的疾病或其他情况,需要知道从何处可以寻求及时的帮助或处理。

3.配备家庭急救箱

家庭急救箱可以提供最基本的急救与护理,最大限度地减轻婴幼儿所受的伤害。

家庭急救箱内容

品名

规格

单位

数量

体温表

腋下

1

绷带

 

1

纱布块

消毒

4

药棉

消毒

1

创可贴

各种规格

10

止血带

橡皮

1

别针

大号

4

烫伤药膏

 

1

红汞

2%

1

剪刀

 

1

镊子

 

1

冰袋

 

1

 

四、意外伤害的分类和急救原则

1.婴幼儿意外伤害的分类

婴幼儿意外伤害,根据伤害轻重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

(1)迅速危及生命的,如触电、外伤大出血、气管异物、误食毒物、车祸等,这一类事故必须在现场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避免死亡。

(2)伤害虽不会顷刻致命,但也十分严重,如各种烧烫伤、骨折、毒蛇咬伤、狗咬伤等,如迟迟不作处理或处理不当,也可造成死亡或终身残疾。

(3)轻微的意外伤害,如擦破表皮,烫起小水泡等,可以在家里进行简单处理。

2.抢救处理的原则

(1)抢救生命。首先关注受伤婴幼儿的呼吸,心跳是否正常。当呼吸、心跳出现严重障碍时,必须立即采取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相结合的急救措施,同时联系急救中心。

(2)减少痛苦。各种烧烫伤、骨折会带来剧烈疼痛,甚至出现疼痛性休克,因此在处理包扎、固定、搬运时,动作要轻柔,位置要适当,语言要温和,必要时可用镇痛药。

(3)预防并发症。抢救时要尽量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如伤口感染的问题。骨折时减少移动体位,防止韧带和血管的再损伤。若遗留残疾,将带来终身不幸。

五、意外伤害的家庭急救措施

1.擦伤

擦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外伤。表皮擦伤,以肘部、手掌及膝关节处为多见,一般可以在家里处理。如果擦伤很浅,表皮比较干净,范围小,只要清洁、消毒、涂红药水或安尔碘即可。如果创面有泥土或污物,可用冷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涂紫药水或红药水或安尔碘后,用消毒纱布包扎。若2~3天内局部无红、肿、热、痛等炎症现象,创面会结痂痊愈。如果发现有轻度感染,创面有不少分泌物时,每天清洗创面,然后涂红霉素软膏,几天以后就会痊愈。

2.跌落

城市儿童意外跌落的致死率仅次于淹死、交通事故,排位第三。调查显示,年龄越小,越容易因跌落而受伤。在婴幼儿阶段,最常见的意外是从高处跌下、在学走路时跌倒或攀爬家具时跌下。

有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婴幼儿在跌落时正在从事娱乐活动,而家里和宿舍等居住地则是婴幼儿跌落受伤的高发地点,特别在1~4岁的调查人群中,有57.4%是在家中跌落。

这些事故引起的伤害,较严重的有脑震荡、内出血骨折等,头部外伤也十分常见。所以如果头皮擦伤、头皮血肿以及头皮裂伤后,仅出现局部的出血、疼痛、血肿,此为轻者;如果在头部损伤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失语等现象,则为严重的头部损伤,可能有颅骨骨折、脑震荡、脑出血等,应该及时处理,不然会出现昏迷、抽搐现象,造成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1)轻的头部外伤的处理

轻的头皮擦伤,只要消毒伤口,涂抹红药水,局部包扎即可。

如果婴幼儿外伤后头颅凸起了一个肿块,用手轻轻摸血肿处,有液体流感说明可能有内出血即头皮血肿,而皮肤没有破损或仅擦伤一点表皮,这表明症状并不严重,是头皮下小血管破裂所致。这时应立即抱起婴幼儿,观察婴幼儿的面色及四肢全身损伤状况。但不能用手揉,越揉头皮下血肿越大,出血越多,疼痛越强烈。

正确的方法是:立即从冰箱中取出冰块,用布包裹后敷在血肿处,以减少皮下出血。如果没有冰块,用冷湿毛巾冷敷也有助于止血。然后局部加压包扎,让其自然吸收,小血肿1~2周,大血肿4~6周即可吸收。

(2)如果婴幼儿头皮裂伤,一定要迅速送医院清创缝合,这样既可避免感染,又能使伤口尽快愈合。头部外伤后要密切观察面色、有否恶心呕吐、嗜睡、头痛、烦躁等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3.扭伤

婴幼儿学会走路后,易发生跌倒后碰撞,容易引起急性扭伤、软组织损伤或脱臼。

急性扭伤常发生于活动较多的关节,如踝关节、腕关节以及腰部。扭伤后局部不能按摩,以防加重损伤,因为按摩只能加重出血,甚至形成血肿。如果同时伴有骨折,按摩时移动骨折部位,骨折残端可能刺伤深部神经血管,会造成严重后果。

发生皮下软组织损伤甚至皮下出血情况时,虽然表面皮肤无损伤,局部肿胀较轻,但由于皮下血管破裂,皮下出血不止,皮肤乌青块会不断扩大、按压时疼痛。紧急处理时绝对不能热敷,一定要用冷敷,以达到血管收缩止血的目的。方法是用冰袋敷于患处或用冷毛巾湿敷,24小时后,在出血完全止住的情况下,可改为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血肿吸收。

4.关节脱位(脱臼)

婴幼儿关节脱位明显比成人多,这主要是由于关节发育尚不成熟,关节韧带松弛,结构不稳定,当外力较大作用于关节时,关节结构发生移位,大多发生在肘关节。发生后要尽早复位,愈早愈容易复位,不掌握方法不要随意牵拉,应由专业医师诊治。

5.五官和气管异物

(1)眼睛异物。异物进入眼睛里,可引起刺痛、流泪,较大较硬的异物还会伤害眼结膜。

如果婴幼儿感到异物进入了眼睛里,应首先进行检查。育婴师可把手洗净,检查婴幼儿眼内是否有异物。具体方法是:让婴幼儿往上看,用手按住下眼皮往下拉,可看下眼睑内有无异物;如果没有,可用拇指和食指提起上眼皮,食指轻轻一按,拇指将眼睑往上翻,可看上眼皮内有无异物。如有异物,不要乱揉,应该提起眼皮轻轻动一动,让眼泪把异物冲出来,也可用棉棒蘸水将异物沾出。

取出异物后,冲洗或消毒眼睛:往眼里滴一两滴眼药水,既可预防发炎,又可冲掉异物。

如果眼睛严重发炎,需要马上送医院处理。

(2)耳朵异物。婴幼儿常会把小物件塞入耳内,也可能有虫子爬进耳内,如不处理,可能发生感染。

·将婴幼儿头歪向一侧,患耳向下,让异物滚出。

·如果是虫子入耳,让婴幼儿进入暗室,或没有光线的房间,用手电筒向婴幼儿的耳道照射,可以诱使虫子飞向亮处,离开耳道。

·如果在家里不能排除异物,要尽快去医院检查,千万不要自己试着用镊子或耳勺挖取。

(3)鼻腔异物。婴幼儿有时把纸团、豆子塞入鼻孔,如果没有发现,会引起感染、出血。

·豆子、纸团等如未泡涨,可用擤鼻涕的方法将其擤出。如已泡涨,则需医生处理。

·如果是虫子进入鼻腔,可用纸捻刺激婴幼儿鼻腔,使其在打喷嚏时把虫子喷出。

·不要随意给婴幼儿掏鼻孔,否则容易使异物进入咽喉部、气管,容易引起窒息。

(4)咽喉部异物。在咽喉部的异物,绝大多数是鱼刺,尤其儿童更常见。鱼骨刺入咽喉部最常见的部位是咽后壁及两侧扁桃体。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去医院,请五官科医生检查,将刺拔去,不然会引起咽后壁感染、脓肿。如果只看见黏膜处是鱼骨刺入的伤痕,约经1~2天后异物感会自行消失。

不要给婴幼儿吞饭团,或者喝醋,这些都是错误的方法。用喝醋来达到所谓软化鱼骨的目的是无效的。因为食用醋酸度不高,接触鱼刺的时间又很短,况且被刺入黏膜内的鱼刺根本无法与醋液接触,所以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5)食道异物。婴幼儿喜欢将物品放入口中玩耍,容易将异物吞入。消化道异物种类繁多,如钮扣、钱币、别针、发夹、钥匙圈、玻璃球以及体温表被咬断后的水银等。

婴幼儿吞食异物后,往往无特殊临床表现,常由大人发现某物突然失踪后才被注意。较大的婴幼儿能清楚地自述吞食异物的过程,但较小的婴幼儿则较难准确地描述。

发现婴幼儿吞食异物以后,为了明确消化道异物的性质和部位,需作X线摄片及其他检查。特别应当注意的是,有许多误吞异物不能被X线显影,如塑料、玻璃制品等,所以应当提高警惕。

检查以后,育婴师应坚持至少3天仔细观察婴幼儿的大便。如果异物是光滑、圆的,极可能从大便中排出。观察时,用水将大便冲散稀释,从大便沉渣中去寻找。如果异物是尖锐的,如别针、发夹等,要吃一些粗纤维的蔬菜如韭菜等,使异物能被包裹,避免异物损伤胃肠道黏膜,并容易帮助排便。体温表中的水银较重,吞入后可能造成肠穿孔,应当密切加以观察。一般来说,只要异物顺利通过消化道内两处最狭窄的部位——幽门及肠回盲部,均能随大便排出。少数异物可在幽门、十二指肠、回盲部嵌顿,时间过长可发生局部炎症、溃疡、出血及穿孔等合并症。此时应手术探查,取出异物。

(6)气管异物。由于1~2岁婴幼儿咽喉部的会厌软骨尚未发育成熟,不如成人快捷敏感,因此,当婴幼儿吃一些圆滑的食品时,稍不注意会厌软骨就来不及盖住,使食物滑到气管里,发生气管异物。特别由于照料不当,婴幼儿吸食果冻造成窒息的现象较多。

①气管异物的预防

·严禁在吃饭时和婴幼儿逗乐。

·严禁喂食颗粒状食物,尤其不能在婴幼儿哭泣的时候,为哄他开心,喂食小的颗粒状食物。

·避免喂果冻状食物,以免婴幼儿吸入食物的时候食物堵住气管。

②急救处理

首先要仔细检查口腔及咽喉部,如在可视范围内发现有异物阻塞气管,可试着将手指伸到该处将阻塞物取出,如果处理失败,则可试用拍背法或推腹法进行急救。

·拍背法

育婴师坐在座位上,将婴幼儿放在育婴师的双腿上,婴幼儿前胸部紧贴育婴师的膝部,头部略低。

育婴师以适当力量用掌根拍击婴幼儿两肩胛骨中间的脊椎部位、拍击4~5次异物有可能被咳出。

·推腹法

将婴幼儿平卧放在适当高度的桌子或床上。

育婴师站在婴幼儿左侧。左手放在婴幼儿脐部腹壁上,右手置于左手的上方加压,两手向胸腹上后方向冲击性推压,促进气管异物被向上冲击的气流排出。重复推动数次,有时也可使异物咳出。

注意:以上两种方法如有异物排出,育婴师要注意迅速从口腔内清除阻塞物,以防再度阻塞气管,影响正常呼吸。如经上述方法无效,应立即去医院急诊求医。

6.烧烫伤

家庭救护

(1)迅速脱离热源。一旦发生烧烫伤,迅速移开热源,如热水袋、热水瓶、开水壶、饭锅、清洁用的盐酸、硫酸或者含强碱的溶液等,并尽快脱去或剪掉烧烫伤部位的衣服、帽子、鞋袜等。如果衣服和皮肤粘合在一起,切勿撕拉,将未粘在皮肤上的衣服剪开,粘着的部分让其留在皮肤上以后处理。如果身上还沾有热粥、热菜等要轻轻擦去。

(2)降温。用自来水或干净的凉水对伤处冲洗5~10分钟或用干净毛巾包住冰块置烫伤部位降温,这样既可减轻创面的受伤程度又可止痛,用此方法要比乱找药物涂抹好得多。

降温处理越早越好,如果烫伤的时间超过10分钟,其作用就不明显了。创面忌涂酱油、黄酒,也不要涂紫药水、红药水。

(3)用药防感染。没有起泡的创面可涂蓝油烃或红花油。表面起泡时,尽量不要挑破,让其自行吸收,以免感染。

(4)送医院。大泡状烫伤应去医院消毒处理。

(5)眼睛里溅入强酸强碱,立即用手把眼皮分开,将凉开水倒入壶中对眼睛冲洗10~15分钟以上。

7.被动物咬伤后的处理

猫、狗是婴幼儿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现在大城市养宠物成风,因此,婴幼儿被动物咬伤、抓伤的事故时有发生。

(1)被狗咬伤

·后果

被狗咬伤后的伤口深浅不一,轻者有牙痕,重者撕裂皮肉,更主要的是并发狂犬病,且治愈率甚低,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通常人们认为只有疯狗才带狂犬病毒,其实15-30%的健康狗都是带病毒状态,即使是打过疫苗的狗也不能保险。被狗咬伤后的另一种并发病症就是破伤风,这种病症经医生抢救虽然多数可治愈,但整个病程却是十分险恶的。

·处理

婴幼儿被狗咬伤后,应对咬伤的伤口立即挤血,而不是忙于止血。对于伤口大的为防止出血过多,才进行止血。较小的伤口,可先在家里用肥皂水(20%)冲洗伤口,然后用3%双氧水冲洗,特别注意对伤口深处的清洗,几分钟后,用纱布擦干后涂上碘酒,包扎一下,立即送医院治疗。

为了预防狂犬病,必须注射狂犬疫苗。这种药物在被咬当天就注射第一针,然后分别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各注射一针,共5针。

(2)被猫鼠咬伤

·后果

猫、鼠口中存在一种螺旋细菌,因此除局部伤口会出现红肿和疼痛外,还会引起淋巴管、淋巴结炎症。

·处理

伤口清洗后应送医院使用抗生素治疗。

(3)被蜂蜇伤

·后果

被单个蜜蜂蜇伤一般无关紧要,只是局部产生灼痛、红肿,少数会出现水泡,很少引起坏死。但被群蜂蜇伤或毒性极强的黄蜂蜇伤后,会引起发烧、头痛、恶心、呕吐、昏倒、昏迷,以致痉挛、休克、肺水肿、心脏及呼吸麻痹,甚至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偶尔可见到婴幼儿被蜂蜇伤舌或咽部,发生喉头水肿窒息。另外也有地蜂毒过敏的婴幼儿,虽然是单处局部蜇伤,但仍会发生吞咽困难,声门水肿,胸部闷气,腹部疼痛,腹泻,甚至会因过敏休克导致死亡。

·处理

立即让婴幼儿静卧,将蜂刺取出,患处涂氨水、碳酸钠等碱性药水。如果蜇伤在口、咽部位,可涂硼砂甘油或甘油以消除水肿,严重的要尽快送医院救治。

婴幼儿被毒蜘蛛蜇伤也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处理。

8.误服药物的紧急处理

由于婴幼儿排毒和排泄能力差,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一旦发生误服药物的情况,往往会发生严重后果。一旦发生误服药物,应立即送医院急救。正确的处理原则是:迅速排出、减少吸收、及时解毒、对症治疗。

(1)要尽快弄清楚是什么时间、误服了什么药物和服用的大体剂量,为就医时提供详细情况。不要打骂和责怪婴幼儿,以免害怕而隐瞒真实情况,导致误诊。

(2)如果误服的是一般性药物,如毒副作用很小的维生素、止咳糖浆等,可让婴幼儿多饮凉开水,使药物尽快稀释并及时排出。

(3)如误服的药物剂量过大又有毒性,应立即用手指或其他工具刺激舌根催吐,然后再喝大量茶水、肥皂水反复呕吐洗胃。洗胃后可喝几杯牛奶、豆浆,这样可以保护婴幼儿的食道和胃的黏膜,起到养胃解毒的作用。

(4)误服了腐蚀性药物,如碘酒等外用药,发现后要争分夺秒地喝米汤、面汤等含淀粉的液体;若为强酸类,应立即服用肥皂水、牛奶以保护胃黏膜;若为强碱类,应立即服用食醋、橘汁、柠檬水等,然后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

(5)误服了有毒性的药物,在采取急救措施后,可取绿豆100克,甘草20克,煎煮30分钟后服汤以解余毒。

另外在送医院时,应将误服的药物或药瓶带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情况,正确采取解毒措施。

9.触电

电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快,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家庭中日常生活用电以及电器设备日益增多,婴幼儿接触电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触电也就随之增加。婴幼儿玩弄电器、用湿手摸电源开关等原因可导致室内触电。如果室外发生高压线落地,就会以断落处为中心形成磁场,周围10米内都会使人触电。电压越大,离电线落地点越近,危险也越大。电闪雷鸣时,人在树下或高大建筑物下避雨,也可能遭到雷击。

(1)伤害

触电对人体的伤害可分为两种症状。局部症状是轻者感到发麻,重者可出现烧伤。全身症状是如电流通过心脏时,可引起心室颤动、致使心脏停捕,呼吸骤然停止。

(2)预防触电

·家用电器开关插口应遮盖或装在离地面1.60米高的墙上。应经常检查各种电器安装是否合乎标准,电线、电器是否漏电,电线应从房顶走线。对易发生触电的隐患应及时检修,以防万一。雨季湿度大,更易发生漏电。若发现电线断落,不可走近,更不能用手去摸,应在四周做好标记提醒他人注意,然后立即报告有关部门修理。

·平时应严禁婴幼儿玩耍电插座、开关、电线以及各种电器设备。

·雷电时不要在大树下、电线杆或高墙屋檐下避雨,以免遭雷击。

(3)急救方法

·首先切断电源。救护者需冷静分析现场情况,选择一个安全的方法,既能尽快使触电婴幼儿脱离电流,能保证自己不遭电击,可采取穿胶底鞋,踩在干木板上等防保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立即关闭电源。如果电闸离得很远或一时找不到,可用干燥的木棍、竹杆等绝缘工具,把触电者身上的电线挑开。成人绝对不能用湿布或用手直接接触婴幼儿,以免成人自身触电,切忌用双手同时拖拉触电的婴幼儿。

·实施心脏按压人工呼吸。触电婴幼儿脱离电源后,应立即观察婴幼儿是否有心跳、呼吸,如已停止应立即在现场进行急救,切勿轻易放弃。

·立即送医院。在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同时,应尽快用汽车把婴幼儿送医院,因电击后弹离电源或自高空跌下常可并发颅脑、内脏等损伤,如脑外伤、脾破裂、骨折、大出血等。因触电引起的局部灼伤也应在医院及时治疗。

10.溺水

(1)婴幼儿溺水事故的特点

溺水是我国1~14儿童意外伤害的第一原因,约占1~14岁儿童意外总死亡的1/3~1/2。溺水大多是迅速发生,由于水灌入呼吸道内引起窒息,即刻致死。溺水后平均5~6分钟,呼吸心跳会完全停止。一部分婴幼儿溺水后发生喉头痉挛或心脏突然停搏,死亡时间更短。若溺水得救,往往有水盐代谢紊乱。由于溺水过程中有水中杂质、泥沙和呕吐物被吸入气管和肺中,所以溺水现场救护后还会发生急性肺水肿、肺炎、肺脓肿等合并症。溺水引起窒息,可发生脑水肿。因此,溺水婴幼儿现场得救后,不要以为没事了,而要迅速送医院进一步抢救和治疗。

(2)溺水的急救

一旦发生溺水,溺死过程极短,因此抢救溺水婴幼儿必须争分夺秒。

如果是在浅水中营救溺水婴幼儿,营救者应双手托住婴幼儿腹部高举过头,使婴幼儿的腰背向上,头和脚同时下垂,促使呼吸道内的水自然流出,与此同时,营救者的双手应作不停的颠颤,这样不但能使溺水婴幼儿呼吸道内的水自然流出,还能起到人工呼吸作用。

如果在深水中营救,营救者应从其背部托其头或拉其胸,使溺水婴幼儿鼻口露出水面,迅速游泳托上岸边。应谨防被溺水婴幼儿抱住自己的身体,最好携带救生圈、木板、绳索或小船,用以保护自己。

如果溺水婴幼儿离河边很近或坠入冰洞,可用木棍、绳索、衣服等让他抓住,然后拉出水面。

婴幼儿离水上岸后,应迅速清除其口中的泥沙污物,立即将其抱起俯卧估抢救者的肩上,使其腰背向上,头及脚下垂。抢救者扛着婴幼儿快速奔跑,并不时颠颤,使其呼吸道内积水倒出。也可将溺水婴幼儿俯卧于斜坡、大石头、倒树干、小木凳上。头低脚高,同时进行口对口呼吸、保暖。抢救者还可单腿跪地,将溺水婴幼儿俯卧在另一条屈曲腿上,同时进行压背拍胸呼吸。总之以既能倒出呼吸道内的积水,又能便于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为最好方式。

如果婴幼儿尚有心跳、呼吸,应及时撬开口腔,迅速清除其中的泥沙等污物,并将舌头拉出,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果婴幼儿呼吸、心跳已经停止,仍不应放弃抢救,应立即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及心脏按摩,要分秒必争,千万不可只顾倒水而延误呼吸、心跳的抢救,尤其是最初几分钟更为重要。

心跳、呼吸复苏后,应及时送往医院继续抢救。在路途中要注意保暖,密切注意观察,必要时仍应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及心脏按摩。

六、基本的急救方法

1.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心脏跳动是生命的标志,当发现突然昏迷、呼吸停止、触不到大动脉及心尖搏动时,即提示发生了最紧急而严重的疾病状态——心跳呼吸骤停。育婴师应冷静对待,马上与急救中心进行电话联系,同时立即进行现场抢救。首先应当检查婴幼儿是否还有呼吸和脉搏。最简单的方法是触摸颈动脉,即颌下与其耳间的连线处。如果发现呼吸停止,需要采取口对口的方式进行急救。由于心跳、呼吸骤停往往互为因果,所以心脏与呼吸复苏应两者同时进行,否则复苏难以成功。最好有两人配合,一人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负责人工呼吸。心脏按压5次,人工呼吸1次。如仅1人抢救时,也应尽量按5:1比例交替进行。

(1)口对口急救步骤

·将婴幼儿的头部略向后倾15°左右,以使其呼吸道畅通,检查喉内有无异物。

·用嘴盖在婴幼儿的嘴与鼻子上面,向里面轻轻吹气,速度为每3秒一次。每隔4次,检查一下婴幼儿是否有了呼吸。吹到恢复呼吸为止。

如果是婴幼儿发生窒息,也按同样的方法向口中吹气。

(2)胸外心脏按压步骤

·救助2岁以下的婴幼儿时,用一只手垫着背部,支撑起婴幼儿的头颈,用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按压胸骨下部的位置,每分钟100次,压下的深度为1.5~2.5厘米,1次呼吸配合5次压迫。

·救助2岁以上婴幼儿时,将婴幼儿放置在一块平地上,一只手根部轻压胸骨下部,每分钟100次,压下的深度为2.5~3.5厘米,1次呼吸配合5次压迫。

2.骨折

(1)骨折急救的一般原则

一旦发生骨折,尤其是较大骨骼的折断时,外伤都较严重,往往都伴有其他的损伤。所以,首先要观察婴幼儿的全身情况,注意是否有创伤出血或内出血,有无昏迷现象,呼吸道是否阻塞等,然后再对局部予以处理。

·限制伤处活动

就地取材,使用夹板、木棒等,将毛巾垫于患处,将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住。上肢要弯着固定即屈肘位,下肢要直着绑即伸直位,这是维持上下肢平时的正常功能位置。

·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在固定前,局部要清洗干净,敷盖消毒的纱布,保护伤面,以免感染。对已经暴露在外的骨绝不要还纳回组织。

·转运原则。

经初步处理后,在保证伤肢固定安稳的情况下,转至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2)骨折后的固定

·头部骨折的固定。人的颅骨形成一个“铜墙铁壁”,脑组织安稳地放在里面,这对保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当强大的外力作用于头部,如从楼梯上、床上摔下来时,如头部先着地,可引起头部骨折,常伴有颅内出血,脑组织的损伤,受伤儿多数会发生昏迷、耳鼻出血等症状。固定的方法是头部稍抬高,在其两侧放上大而硬实的枕头,或放置沙袋,将头部“夹住”,保持局部的固定。这样在转运中不会随路途的颠簸摇晃而加重骨折。在搬运时,要有专人扶托受伤的头部,避免加重伤情。

·上肢骨折的固定。肱骨骨折时,要使受伤的患肢屈肘。一块夹板放在臂的内侧,夹板长度是上端需到腋窝,另一端过肘窝;另一块夹板放在臂的外侧,其长度是上端伸过肩外,下端也应伸至肘外。然后用绷带缠绕固定,并用悬臂带吊起即成。

·前臂骨骨折的固定。前臂骨骨折需要患肢屈肘位,一块夹板放于前臂内侧,一端要超过手心,另一端超过肘关节少许;另一块夹板放于前臂外侧,长充同上,然后用绷带缠绕固定,并用悬臂带吊起即成。

·下肢骨折的固定。大腿股骨骨折时,将伤肢轻轻向外牵引伸直,一块夹板放在大腿内侧,上从大腿根部,下达脚跟少许,另一块夹板放在大腿外侧,上从髂窝外,下过脚跟少许,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将夹板固定住。固定时,需要夹板、绷带和毛巾。

·小腿骨骨折的固定。小腿骨折时,固定方法同大腿股骨骨折,只是固定在小腿外侧的夹板长充,上端只需过膝关节少许即可。

·足骨骨折的固定。足骨骨折时,轻轻脱去或剪去鞋子,然后用稍大足底的夹板放于足底,夹住关节,用绷带或三角巾缠绕即成。

(3)护送骨折的婴幼儿去医院。婴幼儿如果呼吸、心跳正常,神志清醒,须经止血、包扎、固定后方可搬运。搬运过程中应密关注生命体征有无异常变化。

①非脊柱骨折的搬运。有条件时,尽可能采用担架、平车搬运,无担架、平车时可选用以下方法:

·单人搬运。可用背、抱及腰带抱法,仅适用于轻微伤的婴幼儿。

·双人搬运。分为托椅式或拉车式搬运法,适用较重伤婴幼儿。

②疑有脊柱骨折的搬运。搬运时应使伤儿体位伸展,切忌一人搬运或一人抬肩一人抬腿搬运,必须多人(3~4人)搬运,且应平托平放,一人平抬肩、头部,一人平抬背腰部,另一人平托双下肢及臀部,而且应按口令,动作一致,将孩子放于硬的平板担架或平板车上。如仅有软担架可垫木板或使孩子俯卧。

③对怀疑有颈椎骨折的搬运。应在上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由第四人将双手分别放在婴幼儿下颌两侧,使头部与躯干保持一条直线,并向头顶部轻轻牵拉。婴幼儿平放仰卧于担架上时,应在颈后及颈部两侧加衬垫物,保持颈椎生理弧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040e17aa1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c.html

《(完整版)意外伤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