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9-04-29 16:31: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师说》的现实意义

师说每读一次都会被感动一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那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这一句话就像一声惊雷,震动了当时的整个社会。看到这种社会乱象的可能并不仅仅是韩愈一个人,但能够喊出来的却只有他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清醒者和孤独者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于是乎一众宵小开始了对韩愈的疯狂围剿,必欲除之而后快,可是韩愈却没有后退,他变得更加勇敢了。他抗颜为师,世人称之为狂人。

同时代的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虽然是有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但用在韩愈那里也同样合适韩愈的这篇文章可以算得上一篇“合为时而著”的文章,主要针对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是第一个问题,也就是针对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作为教师只传授知识,而不传授做人的道理仅仅将其作为养家糊口的工具,这是为人师者的堕落和悲哀这说明教师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出现问题这才是社会风气败坏的开始,所以韩愈认为应该强调教师的身份认同,将价值观教育提到一个高度上来。为人师者应该讲授价值观,具体到当时社会就是宣传儒家的道统,为往圣继绝学,为当世开太平,把修齐治平的儒家价值观充分发扬光大而不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就这样韩愈举起了尊师重道的大旗

“士大夫之族,不耻相师”,这是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教师地位低下的问题。在当时情况下能够请得起老的家庭非富即贵,对于富者而言,教师贫穷;对于贵者而言,教师地位低下这让那些富贵官宦之家感觉到尊师就会自降身份,所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甚至群聚而笑之教师地位低下可见一斑,辱骂殴打教师的情况时有发生,故而韩愈用圣人与愚人”“家长与孩子”“士大夫与百工三组对比,来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直指当时社会弊病,提出尊师重教的观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这是第三个问题。在当时社会流行的是骈俪之文,讲究辞藻的华丽与堆砌,形成一种语言空洞言之无物的文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鄙视那种言之有物却不讲究音韵修辞的古代散文人们争相学习为官之道、商贾之道,急功近利之心可见一斑,那些古代的典籍却少有人问津,更别提修齐治平的儒家价值观了。价值观的沦丧是一个社会变得堕落的主要标志韩愈深知这一点,所以对于李蟠他极尽提携,大力表扬不仅对李蟠如此对于其他爱好古文的年轻人也从不吝啬自己的心力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后人称之为古文运动,韩愈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古文运动”的精神领袖,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也给了他一个响亮的称号唐宋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009038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9.html

《师说的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