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2015-11-08 17:28: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

              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情感与价值观: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作者介绍

1.学生介绍

2.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

3.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ppt显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三、品读课文

1.诗题解读: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

2吟咏诗韵、初步感知

学生齐读,注意字音节奏。

3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

诗歌的开篇两句描写了什么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渔梁渡口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达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远离人们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这两句是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板书: 

山寺钟鸣:安静→禅境 对比  渔梁渡头:喧闹→尘世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4、仔细体会34句诗,这两句诗暗示了诗人和世人的不同选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村人归家引出诗人回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板书: 

      世人还家                     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  

      诗人归鹿门                   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5、诗人既然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鹿门山的林木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又迷离,山日一出,清光朗照,树影清晰,诗人被如此优美宁静景色所陶醉,他忘情的攀登在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板书:   鹿门月 

             优美宁静      

情感解读: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6、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山岩之内,石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里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公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7“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8小诗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这首诗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9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一位学生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10、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总结:

   江边场景    争渡喧    向江村     热闹    世俗

                                              

   山中场景    月照烟树    岩扉松径    孤寂  隐逸

结束语: 

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朗读,置身诗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换成

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完成课后第三题,分析王维的《归崇山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f56c1cbaf1ffc4fff47ac0a.html

《诗歌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