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4-29 22:52: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07 内容。

【教学目标】

1.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感知原诗。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 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

【教学重点】

1.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教学难点】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 305 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从汉朝起儒家就将其奉为经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采薇》中的经典名句。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 同学们自由诵读,注意“昔、霏”的读音。

2. 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指名个别读。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3. 读了这么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4. 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名句品读,全班研讨

(一)昔我往昔,杨柳依依。

1. 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2. 征战沙场,他愿意吗?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沙场血腥、残酷。)

3. 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曾趁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4. 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

(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5. 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即将出征将士的心情——“依依不舍”。

6. 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1. 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庆幸的是,许多年后的一天,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3. 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是怎样的?(打冷颤——好冷!)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 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 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    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6. 师:凯旋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三)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

四、课堂作业

1. 收集至少四句借景抒情的诗句。

2. 读读《采薇》整首诗。

【板书设计】

采薇(节选)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雨雪霏霏——悲凉

【教学反思】

《采薇》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苦痛,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去理解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就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2.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08 内容。

【教学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 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

3. 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送元二使安西》)你了解到了什么?(这是首送别诗。当时,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故而王维为其送别。)

二、自主学习

1. 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 解义。师:读得真不错,让我们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待会儿来说说诗中的大概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3. 同桌互相说说。

三、品读诗句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我们已把古诗基本读懂。你们的自学能力真有一手。大家看看这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写景。)后两句呢?(抒发情感。)

(一)品景。

1. 谁来读读写景的句子。(生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看到了什么?

2. 自由说。(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指导)

那么多画面,作者只用两句话就精炼地写出来了。这绵绵细雨把尘土都轻轻

地润湿了,杨柳也变得苍翠欲滴。多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我觉得渭城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3. 重点品“雨”“柳”之意象。

春日的渭城有很多美的景物,但作者为何重点选中“雨”和“柳”呢?

(这雨是绵绵细雨,绵绵不断,正如此时作者的情丝。情也似乎连绵不断,有

着淡淡的忧愁;“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二)品酒。

1. 读着后两句诗,你又看到什么?(王维与元二举杯共饮美酒的场面,王维与元二话别的情景。)(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他们酒喝了多少?(“更”一字,体会到他们喝了很多。)

3. 地点。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西出阳关到安西,安西到底有多远呢?我们看(出示简略路线图)从渭城到安西,足足有三千多公里。在当时,即便乘坐最好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上半年多。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不知何日是归期。这种难分难舍的情都尽在这两句诗中。

4. 小练笔。你想此时王维举杯劝酒,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无不浸透了诗人对朋友全部的真挚感情。我们也把这份情深深埋在心里,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来读读整首诗。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景:雨、客舍、柳

情: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教学时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3.春夜喜雨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09 内容。

【教学目标】

1. 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

2.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大意。

3. 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诵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诗人排词遣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

1. 启发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

2. 导入课文,简介诗人。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

二、初读古诗

1. 教师范读,简介这首古诗。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的情况。你在课外了解了哪些有关古诗的知识?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

2. 自由朗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正确朗读这首诗。

2)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3)提出不懂的问题。

3. 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三、体会感悟

(一)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欢喜。)

(二)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里呢?

1. 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拟人。把雨拟人化,表现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2. 着重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教师引导:在这夜晚,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处?(春雨使花草树木庄稼得以发芽、生长,春雨为大地创造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春雨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她“润物细无声”,她一点也不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张扬喧闹、大造声势。你们难道不觉得春雨具有一种可贵的品格吗?(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这时候诗人心中充满了什么感情?

(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3. 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大家展开想象:诗人可能先是在屋里,听到春雨轻轻洒落的声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来,他怎么做?

(诗人推开屋门走了出去。从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走出了屋,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

4. 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最后两句也是诗人看到的吗?为什么?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

2)联想:诗人想到的可能还不止这些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诗人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会想些什么?

四、总结升华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

什么诗人能把春雨写得这么美好?

(引导 : 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美。)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知时节 润万物

雨意浓 春色美

【教学反思】

在执教《春夜喜雨》这首古诗时,我注重了一个词—诗情画意,即让学生从读入手,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10 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 简介作者。

三、细读品味

1.“天街小雨润如酥”——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

2.“草色遥看近却无”——遥望草色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3.“最是一年春好处”——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4.“绝胜烟柳满皇都”——远远胜过烟柳满城的衰落晚春景色。

四、合作探究

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在各句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第一句写早春的雨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都不见。但若下过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为什么早春的草色要比皇城的满城烟柳好呢?只因为春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杨柳堆烟的暮春又有什么稀罕的呢?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通过对早春景物的

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雨景——(小草)春的使者——早春胜暮春

早春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诗人韩愈所作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整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在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想象画面,通过层次递进地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主旨。

5. 江上渔者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11 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简单说出每句古诗的意思。

3. 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4. 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总结出了古诗的学法,分别是: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出示课件),今天我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古诗《江上渔者》,教师板书课题,大家齐读。

2. 谁来解诗题?“江上渔者”是什么意思?

(江上打鱼的人。)

3. 你知道作者吗?(范仲淹。简单介绍:宋朝伟大的诗人,著名的军事家,文

学家,一生做官,为民着想,但遭人陷害,为官之路比较艰难。)

4. 知道了作者,理解了诗题,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古诗的学习方法来解诗意,悟诗情。(看谁通过朗读、想象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朗读古诗

1. 齐读古诗,请大家注意字词的读音。

2. 出示词语,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

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出示第一句古诗,练习读出来。

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长江附近来来往往的人。说明人很多,这么多的人都喜欢什么?

3)两句一起读一读。

4)这句古诗的意思能说出来吗?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5)出示词语:鲈鱼。介绍:鲈鱼是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脊青腹白,肉多刺少,味道鲜美的鱼。你吃过鲈鱼吗?(出示鲈鱼的菜品)

6)古诗前两句,作者先写了吃鱼的人。(板书:吃鱼的人——但爱鲈鱼美)

过渡:哪句古诗写了打鱼的人呢?

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出示古诗,练习朗读。

2)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波涛汹涌的江面,一只树叶一样单薄的、简陋的小船在风浪里来回晃动,严重的后果会是什么?出示课件渔船

3)理解诗意:你看那一叶小舟,在海浪里一会看见,一会看不见。你感觉怎样?

(危险、害怕。)

4)那渔民为什么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呢?

(为了维持生活,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四、展开想象

1. 想象:浩瀚无边的江面不可能一直风平浪静,当巨浪来袭,这树叶一样简陋单薄的小船会怎样呢?上面的渔民呢?(船翻人亡,生命不保。)

2. 诗人说:“君看一叶舟”用了“君”字。就是恳请那些吃鱼的人,赞美了鲈鱼味道鲜美的人看看出没在风波里的渔船和渔民,是多么的艰难,他们所吃的美味的鲈鱼就这样得来的,是渔民用辛劳、汗水和生命换来的,所以应该——理解、心怀感恩、珍惜。

3. 你想对那些正在吃鱼的人说些什么?

五、巩固延伸

1. 其实这首古诗就是诗人的亲身经历,有一天诗人范仲淹到一个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你认为是哪一句古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2. 这时候,他往江面的方向看到了树叶一样的小船,在风浪里时隐时现,被风浪卷起又落下,非常担心,又写下了第二句古诗,猜猜是哪一句话?(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 你认为这时候的范仲淹还能吃下味道鲜美的鲈鱼吗?为什么?

4. 联系到我们的生活中,你会受到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吃鱼的人——但爱鲈鱼美 珍惜

打鱼的人——出没风波里 艰辛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借助对现代文的学习理解古诗文,在有限的课堂中尽情体味古诗的韵律美、领略诗文的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从而受到诗人同情劳动人民情感的感染,激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6.泊船瓜洲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12 内容。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 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3. 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 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交流。学生:简介王安石。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2. 解诗题。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是把船停泊在瓜州。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二、读诗文,明诗意

1. 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换意见。

2. 指名读诗,共同正音。

3. 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4. 理解“绿”和“还”的意思。绿:吹绿、染绿。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 再次轻声读这首诗,自己试着写写这几句话的大意。

三、入诗境,悟诗情

1.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诗描绘的画面。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 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

3. 读中领悟诗情。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 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四、诵古诗,写美景

1. 背诵古诗。

2. 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一水间 数重山 归心似箭

又绿 何时还 恋乡思乡

【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7. 游园不值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13 内容。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

【教学难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初读古诗

1. 解读诗题:生齐读课题。“值”是什么意思?(遇。)“不值”呢?(不遇。)“游园不值”呢?(游园没有遇到主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

2. 读古诗。大家想读这首诗吗?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做到通顺流畅。

3. 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然后生比赛读。

三、理解诗意

1.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

2. 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打柴门。“柴扉”就是指柴门。“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3.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1)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2)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3)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4)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满园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4.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读一读第一句诗。

5. 师:什么是屐齿?(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6. 师:对,不过诗人穿的不是我们这样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种木头鞋。

7. 师:这句中“苍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应怜”“怜”不是指现在的可怜,而应该解释为“爱惜”。

8. 师:因为是诗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应”字,这里解释为大概、可能。谁能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吧,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鞋子踩坏吧,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很久也没有人来开。我之所以轻轻地敲打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也许是因为主人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他的青苔上。)

四、领悟诗情

1. 诗人满怀喜悦去朋友家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见到主人。现在你知道《游园不值》的意思了吗?

(“游园不值”就是指想去朋友花园游玩,结果没有碰到主人,扑了个空。)

2. 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失望、扫兴。)他的心里肯定在埋怨,这个朋友真不讲交情,不够义气。我觉得他朋友真够小气的,美景是让人欣赏的,何必自己一个人独占呢?

3. 诗人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本来十分扫兴,无意间抬起头,却发现了“一枝

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带给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不由发出感叹。生齐答: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再读全诗。学生朗读全诗。

5. 诗人叶绍翁很巧妙地把自己一次游春的经历用凝练的诗句描绘出来,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喜欢之情。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原因。

(预设:我喜欢“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告诉我们春天已经到来了,红杏已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向人们报告喜讯呢。)

五、拓展积累

这满园的春色到底是怎样的呢?叶绍翁没有写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课外书,有没有描绘这满园的春色的?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应怜 / 屐齿 / // 苍苔,小扣 / 柴扉 / // 不开。 扫兴

春色满园 / // 不住,一枝红杏 / // / 来。 喜悦

( ) 一枝红杏 ( ) 满园春色

【教学反思】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抓住重点,以少总多,景中有情,情中寓理,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这首诗,要在指导学生弄懂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反复吟诵,从而领会一个道理: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了的。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14 内容。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 感受此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 了解比喻、寓情于景等手法在词中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送别诗的表达特点及词人的乐观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词在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面临分别时,你们会有什么感受?比如,你们的好朋友突然搬家了,去了离你很远的地方,不能常常见面了,你会怎么想?古人在与亲朋好友离别时,会用诗词的方式来表达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初读感知

1. 自由朗读词,老师范读,指名读。

2. 解释标题,词牌名,题目。

3. 词可以根据字数,分为哪几类?《卜算子》属于哪一种?

三、分析内容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这里说眼波横流,那你们想水有眼睛吗?(没有。)那什么才有眼睛,而且会波光流动。(人。)同样的,人才有眉峰紧聚。是人的眼波横流,是人的眉峰紧聚。

2)一般的人会有眼波横流的感觉吗?你们想,如果一个眼睛很小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吗?那只有怎么样的人会有这种感觉?(美人。)

3)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峦像美人的眉峰紧锁。)

4)翻译出来之后,谁来说说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什么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5)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热泪盈眶,眉头紧锁。这是在怎样的情绪下才会有的心情?(伤心。)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个表情是谁的?(实际是人,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上,这是一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

6)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这里的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江南是山清水秀的地方。)

2)这句话透露了怎样的信息,告诉我们什么?(友人要去哪里。)

3)我们把上片学完了,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上片讲了什么,或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上片写友人一路的山水行程,间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翻译这句话。(刚刚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2)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

3)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信息?

(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

4)春天是美好的,美好的春天词人刚刚送走,又送走了友人,你们认为这时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翻译这句话。(如果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2)上片是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那下片呢?

(抒情,下片直抒胸臆,直接叙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伤感,进一步表现出送友人的一片深情。)

5. 学生经过学习,体会到这首词所包含的情感,这首词在感情上是委婉含蓄的,像江南的山水美景。把自己的情感放在词中,全班再齐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

这首词描写了浙东美景,用了比喻、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去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片:送春归、送君归

下片:叮嘱、感伤、惜别

【教学反思】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很多写离别的诗或词都像一首悲歌,令人酸涩,让人肠断。但王观的这首词却不同。他表达了对友人一种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与众不同的情怀。

9.浣溪沙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15 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

2. 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

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作者

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 感受创作冲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这样的精神。

3. 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内容鉴赏

1.“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潇潇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2)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3)小结: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地流水,匆匆向东奔流,一去不复返,人的青春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2)“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3)小结: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

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阕:写景 三幅画面: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清新幽雅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诗词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

10.清平乐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16 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庭坚。

2.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重点】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

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二、知识链接

1. 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 ( 今江西修水 )人。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 写作背景: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诵读感知

(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 思考: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2. 思考: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3. 思考: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1. 鉴赏: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 鉴赏: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 鉴赏: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4. 鉴赏: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三)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黄庭坚词的特色:1. 平淡朴实,委婉含蓄。2. 构思新奇巧妙。3. 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板书设计】

清平乐

由现实到幻觉:思春(归何处)、惜春(无行路)、唤春(归来住)

由幻觉到现实:问春(知踪迹)、解春(蔷薇开)、惜春(不复归)

寻春、惜春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进入到诗人的心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体会诗中所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能够学会自我赏析,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e81cec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4.html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