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发布时间:2019-12-01 00:38: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秋兴八首一、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2.难点:七言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二、背景材料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寄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天宝五年杜甫赴长安,次年应试仍未第。从此困居长安近十年,终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安史乱起,历经离乱,备尝艰辛,曾陷贼中。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投奔肃宗,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人又称“杜浣花”。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的举荐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因贫病在云安、夔州滞留两年多,于大历三年(768)出蜀,在荆、湘一带过了三年的飘泊生活。大历五年(770)冬,诗人病故于长沙与岳阳之间的湘江舟上,终年59岁。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大都着眼于唐代的社会现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在艺术上,杜甫转益多师,兼融并蓄,进行了多种形式和风格的不懈探索和创造,尤其在近体诗格律声韵的推敲和诗歌语言的锤炼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2.《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三、作品串讲秋兴八首(其一)[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f131d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4.html

《杜甫《秋兴八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