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0-04-16 08:12: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近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原因

费希杰

    ——兼论现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原因 

    在近代历史上(主要是在十八九世纪),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在184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45%。到1870年,尽管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的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占有1/3的份额。近代英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够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进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赶上。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的经济也一直是发展滞缓、步履维艰,即使是在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普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经济仍无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后被法国、日本赶上。到80年代,甚至连原先很不起眼的意大利也几乎赶上了英国。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国的经济长期疲软、增长乏力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一、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成败与否的深层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上能否成功和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下列五大深层因素:1.政治和经济制度;2.文化传统;3.种族遗传;4.教育事业;5.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生产力包含了三个组成部分: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通常把这称为生产力三要素,因此,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的优劣,也就是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工具的效能和劳动对象的多寡。下面就对这三者逐一进行分析。
    所谓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一方面是智力素质,也就是指人的聪明才智、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等;另一方面则是非智力素质,包括人的创业精神、进取精神、市场观念、商业头脑、竞争意识、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等。智力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因素,实际上就是指种族遗传因素;二是后天因素,主要是指教育事业。非智力素质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制度,二是文化传统。因为一个国家是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实行市场经济,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素质当然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于该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生产工具的效能,是指它的现代化程度。很显然,这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愈是先进,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程度也就愈高,那么科技水平的高低又是取决于什么呢?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把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也同样依靠人,而能够发展科技和运用科技的人则又都是由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教育愈发达,培养的人才就愈多,也就愈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更新,所以,生产工具的效能最终还是取决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劳动对象,其实就是指自然资源。但要评价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多寡,却必须同该国的人口数量联系起来。即衡量一个国家自然资源多寡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人均资源拥有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还必须考虑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所谓上层建筑,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至此,整个推导过程便全部完成,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包括生产力三要素的理论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理论)出发,最终推导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能否成功的五大深层因素:政治和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种族遗传、教育事业、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
        二、社会经济制度
    在近代史上,由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和消亡也比较早,因而在欧洲各主要国家中率先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英国封建制度的较早解体主要表现在:第一,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在进入14世纪以后就逐步瓦解,到了该世纪末,农奴制在英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第二,封建行会制度在英国的势力和影响也相对较弱,这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的一些主要工业纷纷由城市转移到不受行会限制的农村地区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行会内部的贫富分化也使整个行会制度趋于解体。第三,作为封建制度主要支柱的贵族阶级在英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的旧贵族因在15世纪的内战中自相残杀而大为削弱,而其后在商品经济影响下兴起的新贵族则大多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因此他们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封建贵族,而一个资产阶级化了的新兴社会力量。
    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各国中居于领先地位,这除了因为它的封建制度较早解体之外,还因为它具备下列有利条件:第一,英国没有出现过严重的封建割据现象,它较早地发展能够得到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扶植和保护。第二,在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主要海上航路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因而使滨临大西洋的国家都处于有利的地位,尤其是英国正位于西北欧各国同美洲、地中海、印度洋等地海路交通的要冲,所以其地理位置对于发展海运业、对外贸易和进行殖民扩张特别有利。第三,英国不象欧洲其它一些国家那样拥有庞大的官僚机器和常备军,所以政府对工商业的税收也一向较轻,这显然有利于工商业者的资本积累。第四,在欧洲各国中,英国可以说是经历了典型的原始积累过程:一方面,在英国国内持续展开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对广大农民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剥夺,使失去土地的大批农民成为自由雇佣劳动力。另一方面则是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通过海盗活动、掠夺式贸易、贩卖黑奴和商业战争来牟取暴利。由于英国在16—18世纪的殖民争夺战中先后击败其主要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法国)而成为头号殖民强国,所以其殖民掠夺规模之大、获利之丰远远超过所有其它国家。第五,在十六七世纪,英国成为欧洲其它国家的新教徒逃避宗教迫害和战乱的避难所,这些外来的新教徒大多是富有经验的商人、工场主和熟练手工业者,他们往往随身携带了资金、技术以及组织和管理生产的经验进入英国,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壮大。第六,英国早在17世纪中叶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比法国大革命要早一个半世纪,比德国1848年的革命则几乎早了两个世纪,所以在欧洲各大国中,英国不仅是最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始向政治民主化过渡的国家,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发源地,与其它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生产关系还是在上层建筑领域,英国都长期具有相对优势。
    与英国相比,欧洲其它几个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都明显落后。意大利和德国虽然早在中世纪后期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工商业和繁荣的城市经济,所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比较早,但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由于商路的转移使德国和意大利都处于严重的不利地位,因而导致这两国境内的工商业和城市经济普遍趋于衰退,已经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未能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且德国和意大利都迟迟未能消除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因而使统一的国内市场无法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得不到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的扶植和保护。位于大西洋沿岸的法国在地理大发现之后也与英国一样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而且法国较早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专制王权,这既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得到中央政府行政力量的扶植和保护,所以在近代早期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显著领先于德国和意大利。但是与英国相比,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仍然相形见绌。这一方面是因为法国的封建制度(包括封建土地制度、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等)要比英国强大得多、也牢固得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规模和进度远不如英国。在法国没有发生象英国那样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所以农民与土地分离的过程十分缓慢,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形成远不象在英国那样顺利;法国海外殖民扩张的规模和殖民掠夺所得也远不如英国。至于地处东欧的沙俄,则长期实行落后的农奴制,又因深居内陆而缺乏出海口(尤其是缺乏不冻港),所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
        三、民族性
    英国人在民族性上的主要特点是:第一,英国人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擅长航海、经商,富有冒险和进取精神,尤其是在近代史上,英国人又先于其它国家形成了积极进取,合理谋利的工业民族精神。第二,英国人素以冷静的理智和果敢的求实精神而著称,他们都具有务实重行的特点,所以既不象德国人那样沉湎于抽象的思辩哲学,也不象法国人那样热情奔放和喜欢漫无边际的幻想。第三,在清教禁欲主义的影响下,英国人形成了崇尚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风貌。第四,在文化学术领域里,英国人则以重视感性知识、崇尚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而独树一帜。第五,虽然英国人酷爱自由、敢于斗争,但却不象法国人那样行为过火、爱走极端。第六,英国人崇尚秩序、遵纪守法。第七,虽然英国人常常被认为是尊重传统、作风稳健的民族,但是作为近代工业革命和议会民主制度的发源地,他们也极富历史的首创精神。第八,英国人具有冷漠、矜持的“绅士风度”,他们大多含而不露,属于外柔内刚型的性格。
    关于英国在近代史上所形成的工业民族精神,近年来人们已经有较多的探讨,毫无疑问,这是英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率先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原始积累时期,英国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各国中脱颖而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最先进的国家,这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英国人在清教影响下所形成的勤俭节约、力戒挥霍浪费的优良传统显然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关于这一点在下节中还要加以进一步的探讨。正因为英国人爱好自由、敢于斗争,所以他们较早地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也使其政治民主化的发展领先于其它国家。由于英国人又具有头脑冷静、善于自我克制的特点,懂得如何适时地做出妥协让步,所以自1688年以后的300多年来,英国基本上是通过一条温和、渐进的道路继续对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调整与变革,从而避免了象法国的近代史上那种绵延百年之久的剧烈政治动荡。这种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确保了英国的经济能够持续、平稳地发展,不受政治变动的干扰和冲击。虽然英国人也同德国人一样具有崇尚秩序、遵纪守法的特点,但却不象德国人那样盲目服从权威,所以象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之类的东西在英国就很难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从而使英国的发展进程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大起大落。
        四、历史与文化传统
    欧洲各国虽然皆属基督教国家,但其中又有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之分,英国属于新教国家,因此其文化传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受到新教伦理的深刻影响。从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角度来说,所谓新教伦理的主要精髓就在于:  
    第一,新教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圣礼得救”、“善功赎罪”论,认为圣礼和善功对于灵魂拯救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新教把天主教和东正教所规定的七项圣礼削减为两项,这样就使广大信徒能够从各种复杂、繁琐的宗教活动和仪式中解脱出来,从而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世俗的工作与生产劳动中。
    第二,由路德奠基、加尔文进一步发展的新教救赎观认为,人是否可以得到灵魂拯救,取决于他是上帝的“选民”还是“弃民”,而“选民”的标志就是在尘世间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人们只有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刻苦努力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才能够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样一来,就把基督教徒最关心的灵魂拯救问题与人们在尘世间的工作表现和事业成就联系起来,因而有力地调动和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使广大新教徒在经济活动中体现出高度的勤奋和实干精神。
    第三,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通过勤奋工作来创造财富,而且还需要通过生活上的节俭来积累财富。而“新教伦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严格自律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豪华奢侈、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生活作风,主张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花销,把积攒的金钱财富全都用于生产性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中而不是浪费在奢侈的生活中。新教伦理的这一特点,不仅构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精神前提,而且也成为日后西方社会中一切有事业心、有作为的企业家们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与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相比,新教徒通常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进行资本积累、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第四,由于新教还特别强调要让每一个信徒都能读懂《圣经》以便能够直接与上帝沟通,所以新教徒历来都很重视普及教育。又因为新教徒特别注重现世成就,而要想取得现世成就,就必须具备各种实用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所以新教徒不仅重视教育,而且还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安排较多的世俗性、实用性的课程。
    由以上这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新教伦理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实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所以近代以来,大多数天主教国家和东正教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显著落后于那些以新教为主的国家,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洲都是如此。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中,新教徒在经济上也通常要比天主教徒或东正教徒更为活跃,更有作为。
    在新教各派中,最富有资本主义精神和最能充分体现上述新教伦理的就是加尔文派,而英国正是欧洲各国中受加尔文派思想影响较大的一个国家。除了苏格兰人所信奉的长老会是属于加尔文宗之外,英格兰的清教徒实际上也是加尔文派在英国的变种。虽然在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中首先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教派是较为保守的圣公会,但是自从加尔文派思想传入英国之后,很快就在圣公会的内部分化出一批更激进、更富有资本主义精神的叛逆者,他们坚决要求按照加尔文派的思想深入进行宗教改革,清除圣公会中所保留的天主教残余,所以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由他们所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清教运动在英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形成“积极进取、合理谋利”的工业民族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英国人崇尚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风貌也是直接导源于清教的“入世禁欲主义”。正是由于这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在英国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才使英国经济能够跃居并且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正因为英国作为一个新教国家而且又具有相对安全的岛国环境,所以它成为欧洲各地新教徒的避难所。尤其是与英国隔海相望的尼德兰、法国、德意志等地都曾经是欧洲大陆上新、旧两教斗争最为激烈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大批新教徒为了躲避残酷的宗教战争而纷纷逃往英国,以后便在英国定居下来,融入了英国社会。由于这些外来的新教徒大多是富有经验的商人、工场主和熟练手工业者,他们把当时欧洲大陆的先进技术和大批资金携入英国,所以对近代英国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
    英国历史、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具有深厚的自由主义传统,这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正是通过对政治自由的倡导和维护,才有可能确保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从而为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基础和确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秩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有崇尚自由的传统,所以英国在进入18世纪以后成为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发源地,这不仅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的正统经济指导思想,而且也为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完整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英国在文化传统上不同于欧洲大陆各国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重视人的感性认识,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观察和实验。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应用技术发展沃土,显然与这种经验主义的文化氛围不无关系。在当时,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英国人都成长为卓越的发明家和技术革新天才,正是这些人成为发起和推动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骨干,而他们大多是理论知识较为欠缺的工匠型的人物。这与当时欧洲大陆各国因受唯理论的影响而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应用技术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英国还具有深厚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它是近代欧洲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发源地。近代早期一些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弗兰西斯、培根、霍布士、洛克等都是英国人。事实上,欧洲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精神早在中世纪的唯名论经院哲学中已经萌芽,而唯名论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英国人,如邓斯、司各脱、威廉·奥卡姆等。正是因为受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较深,所以英国人普遍看重物质的力量,他们对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关注和重视要早于其它欧洲国家。
        五、自然与资源条件
    近代英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有利因素就是它的自然资源条件,在这方面英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英国的煤矿和铁矿资源都比较丰富,而对近代大工业来说,最为重要的两种矿物就是煤和铁,尤其是煤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号称“工业的粮食”。而英国的煤炭储量名列世界前茅,其硬煤的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9。在大不列颠岛上,煤田分布很广,形成了五大产煤区,且煤田大多为中、厚煤层,埋藏较浅,容易开采,而且煤种齐全,大部分煤质也比较好,发热量高并能炼焦。在近、现代史上,英国曾经长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煤产量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差不多垄断了整个国际煤炭市场。英国的铁矿储量也很丰富,而且大致上都分布在靠近煤田的地区,煤、铁矿产匹配关系很好,这对近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第二,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其突出特点就是多阴云雨雾,日照不足,尤其是夏季低温、潮湿,这对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宜于发展畜牧业,而谷物却易受涝灾,所以在英国的大部分地区,谷物生产不如发展畜牧业的收入来得稳定。自从中世纪以来,英国的养羊业就十分发达,一直是欧洲主要的羊毛产地,这就为毛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在中世纪时期和近代早期的工场手工业阶段,毛纺织工业始终是整个欧洲最重要的一个工业部门。由于养羊业很早就成为英国农业经济中的一个主要部门,所以与其它欧洲国家相比,英国农业的商品生产性质更为突出,这就有利于资本主义因素在农业中的发展。又由于养羊业适合大面积的牧场经营而不适合小农经济,所以在英国历史上引发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了小农经济的逐步消亡和大批自由雇佣劳动力的产生,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第三,英国发展海运业和对外贸易的条件也极为有利,因为它不仅拥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和众多的优良港湾,而且大不列颠岛还扼守着西欧和北欧许多重要水上通道(如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和波罗的海诸海峡)的出口,处于西欧、北欧各国同美洲、地中海、印度洋等地海路交通的要冲。
    第四,英国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不易受到外敌的入侵攻击,这就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长期和平安定的环境。在近代史上,英国所采取的一贯方针就是尽量避免直接卷入欧洲大陆上的战乱,以便集中力量从事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所以当欧洲大陆上战火连绵、各国打得不可开交之时,海峡对岸的英国却平安无事。
        六、现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原因
    自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虽然至今仍不失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之一,但其地位却是在不断地下降。本节就分别从生产关系、教育事业、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其原因。
    首先,就生产关系而言,在19世纪中期以前,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仍然在进行激烈的较量,尚未决出最后的胜负,这时唯有海峡对岸的英国率先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所以英国能够凭借它在生产关系上的相对优势而取得生产力发展的领先地位。但是到了19世纪后期,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时在欧洲大陆上两大社会经济制度之间的较量已见分晓,随着其它欧洲国家也纷纷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英国原先在生产关系上所拥有的相对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其它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等)相比,英国对教育的发展也不够重视,因而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英国的公立学校教育体系形成较晚,职业技术教育也相对落后,而且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培养造就所谓的绅士淑女,所以较少顾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所提出的要求,这种方向性的偏差是英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内在弱点。尽管在英国也有一些号称“公学”的私立学校素以历史悠久、教学质量优异而闻名于世,至于象牛津、剑桥这样的名牌大学则更是誉满全球,但是这些旨在培养少数精英分子的高质量学府并不是面向全体大众的,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甚小(公学毕业生只占全体英国人的0.5%),所以不能代表英国的总体教育水平。事实上,与德、美等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英国在教育方面是明显逊色的,例如英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到1903年才达到88%,而普鲁士则早在1860年代就已达到97.5%,在德国的其它许多小邦,这一数字则比普鲁士还要高。又如,在1901—1912年期间,英国平均每年获得科技院校毕业证书的有530人,而当时德国的11所技术院校平均每年却能培养出3000名工程师。再如,到1913年,英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6人,而美国有31.4人,德国11.6人,法国也有7.6人。
    在英国的文化传统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第一,由于在英国社会中存在着传统的等级意识和门第观念,因而使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致使许多虽有才干和进取心但却不具备高贵出身的人纷纷迁居海外以求发展,这对英国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
    第二,由于受等级意识和门第观念的影响,在英国社会中人们往往更看重贵族的头衔、爵位而不是企业家的开拓进取与发家致富,这种价值取向显然也是不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
    第三,由于近代以来英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一路顺风,少有挫折,因而使他们过分看重自己国家的经验,喜欢沉湎、陶醉于昔日大英帝国的光荣历史之中,形成了一种注重传统、因循保守的思想作风。
    第四,由于在英国存在着重科学、轻技术和重理论、轻应用的学术文化传统,因此尽管英国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过许多重大的科学成就,英国的基础研究水平也一向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与其它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在英国却不能很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矿藏资源优势的逐渐丧失也是现代英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又一个不利因素。虽然英国的煤、铁这两种主要矿藏都比较丰富,但矿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总是会愈采愈少,而英国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发展的历史较长,经过长期的开采和消耗,本土的矿产储量已大为减少乃至接近枯竭,而且目前还剩下的那一部分储量也大多是属于品位低下、质量不佳、开采条件亦较为恶劣的,所以从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上来说,继续开采这些矿产已不甚合算,以铁矿来说,目前英国尚存的铁矿资源埋藏较深,且99%为贫矿,所以进口矿石所占比重已高达80—90%。英国剩余的煤矿资源虽然还比较多,但许多老煤田经过长期开采,浅层煤也已所剩无几,大部分资源已近枯竭。目前产量较多的主要是一些开采历史较晚的煤田。况且自50年代以来,由于能源结构的改变,煤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其地位已远远不能同早期工业化时代相比了。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英国是占有海外殖民地最多的头号殖民帝国,因此,在分析英国的经济发展时,就不能不涉及到占有大量殖民地所带来的影响。虽然驱使欧洲列强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的主要是经济动机,以期望通过对殖民地的资源掠夺和商品倾销来使宗主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愿望同结果往往并不相符,甚至适得其反。事实上,拥有大片殖民地的国家(如英、法),其经济发展速度反而不及那些殖民地很少(如德国)或根本没有殖民地的国家(如瑞士和北欧各国)。其所以如此,原因则比较复杂。首先,由于英、法等国对海外市场的占有和控制往往并不是完全依靠其商品本身的竞争能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与其殖民地的特殊关系,所以从长远来看,对殖民地市场的过分依赖不利于宗主国工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对其它国外市场的开拓。相比之下,那些很少或根本没有殖民地的国家却更加注意不断提高其工业的竞争能力。因为对他们来说,既然不能依靠与殖民地的特殊关系,所以要想打入国外市场就只有完全依靠其商品本身的竞争能力。其次,由于大多数殖民地的经济结构都相当落后,人民购买力很是低下,所以对宗主国商品输出的吸纳能力并不很强,远不如当初的期望。再者,英国对其殖民地的大量资本输出也严重影响了对其本土的工业投资。
           参考文献 
    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英国》,上海辞书出版社。
    ②李念培、孙正达:《英国》,世界知识出版社。
    ③钱乘旦、陈晓津:《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民出版社。
    ④陆伟芳、余大庆:《英吉利的智慧:始终在经验中求实》,浙江人民出版社。
    ⑤柴惠庭:《英国清教》,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⑥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人民出版社。
    ⑦桂世祚:《英国经济》,人民出版社。
    ⑧范存忠:《英国史提纲》,四川人民出版社。
    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
    ⑩(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商务印书馆。
    ①①夏炎德:《欧美经济史》,上海三联书店。
    ①②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人民出版社。
    ①③《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①④白晓忠编译:《世界各国教育概况》,江苏教育出版社。
    ①⑤曹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①⑥(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 
    ①⑦(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4b43b1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e.html

《论近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