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连城二中罗

发布时间:2016-10-05 08:54: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

连城二中 罗春旺整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

12011高考上海单科27题)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1955年亚非会议。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包含着求同存异的方针,故应该是在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其中,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就是亚非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这是亚非各国能够实现团结合作的共同基础。C正确。

2.(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7题)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答案】B

【点拨】战后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峙局势,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认识到,为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并要求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决定1955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

32011年海南高考25题)《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A

【点拨】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回顾对比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大会的圆满结束。所以选A。其他三项均不是提出于1955年,可排除

42009年江苏高考12题)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52011年江苏高考10题)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了我国的外交关系,可根据所学知识,排除各错误项。日内瓦会议时间是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本题各选项中A项排除,中苏关系当时并未恶化(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发生变化);B项排除,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一直为台湾国民党政权控制,1971年才恢复合法席位;C项排除,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联系材料毛泽东所述,“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应选D项。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省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不正确;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不正确。

6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10题)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答案】B

【点拨】考察周恩来一生的活动以及对阶段特征的把握。20世纪20年代,国民大革命,应该选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20世纪30年代,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出现一个契机,就是193612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政变,囚禁蒋介石。中共派周恩来赴西安,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并迫使蒋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第二个空选②;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人民期盼和平。蒋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同前往的 还有周恩来,王若飞等人。最终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体现了中共方面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选④;20世纪50年代,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议上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举行,选①。

所以总的顺序是③②④①,选B

7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答案】D

【点拨】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还是考查两历史事件的比较,常规解法是逐一审核,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

82008年上海高考32题)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答案】B

【点拨】从周恩来的话“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可以得出选项。选B项。

9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0题)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答案】A

【点拨】考查各个国际组织的职能,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职能,排除B,都没有对抗特定国家集团的职能,排除C,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要求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排除D

10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5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点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11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2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答案】C

【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它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它的提出说明新中国在实行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同时,还注意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这是一道老题,要求考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和影响,可用排除法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ABD,因为这三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提出的时间明显不符。

12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6题)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持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A

【点拨】B应是万隆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C1972年,中日建交;D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21题)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考查通过材料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中等。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142010高考安徽文综22题)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答案】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上合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安全共同体是一种理想的地区秩序,因此构建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两者共同的影响,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两者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只有A是两者的区别,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而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地区政治一体化,这是两者区别所在,因此选A

152008年广东高考14题)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 B.无意与第一、第二世界搞好关系

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D

【点拨】在美苏两极争霸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明了两个超级大国是当时造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故选D符合题意。

162008年江苏高考11题)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答案】B

【点拨】A项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不符合2001年时中国的外交政策;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封锁政策;D1950年时没有涉及,只能选B项。

17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6题)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答案】A

【点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正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冷战的高峰时期,此时苏联国力很强处于攻势尤其在欧洲 ;美国身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无力顾及战略重点欧洲大陆 ;中国与苏联关系较紧张。基于上述三点,中美因共同的敌人而走到了一起。综上所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是中美苏三角关系形成的起点,中国也是在这之后开始重返国际舞台的。

18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7题)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答案】B

【点拨】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

19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0题)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答案】A

【点拨】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在2001年,故选A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考试内容:中国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

20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3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看法的改变,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其他三项发生时间与1985年不符合。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高瞻远瞩地对世界局势作出正确判断,这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理论,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而且也为我们正确处理我国在21世纪的建设与安全问题上提供了理论指导。本题中ABD三项都可以逐一排除,A项美苏关系全面缓和说法与事实不符;B项说法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D项改革开放的方针确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据此,本题选C项这一有关战争与和平的正确理论思想,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环境。

21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答案】D

【点拨】题眼:国际邮件资费表数据

考点:新中国外交

解析: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22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题)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

测量目标: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考试内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分析:两国缔结什么性质的条约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决定,故此题不难。新人教教科书没有“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这一知识的明确表述。

232009年江苏高考11题)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错误。

242009年海南高考23题)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 苏联已经解体 B 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 中美关系好转 D 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答案】B

【点拨】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5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7题)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点拨】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1955年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1953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26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22题)1971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可以排除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与美国没有关系,排除①,故选B项。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

272009年广东高考27题)(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4分)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

【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6分)

2)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1分)资产阶级:平均地权。(1分)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点拨】

第一问,首先要理解梦想的含义,“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就是近代中国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革命任务。其次要清楚中国社会各阶级应该包括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等。第二问注意提示时间——“近现代”。第三问回顾教材和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282010高考安徽文综36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

【答案】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点拨】

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9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13题) (16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六条()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 ...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 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 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 ...联盟会员 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一一《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 ……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一一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1)材料一中,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 (2分〉结合材料一、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4分〉

材料三 《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 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 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 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一一袁明《国际关系史》

(2)依据材料三分析《非战公约》产生的背景。(2分〉为何“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 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2分〉

材料四 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 经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必须得到切实遵循。

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 一一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3 )依据材料四指出应如何实现联合国宗旨? (2分〉请谈谈中国在新时期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4分〉

【答案】

1)集体安全;经济制裁。

对维护和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李顿调查团主张“满洲自治”来看,国联未能有效地制裁侵略、维护和平。

2)一战后和平主义盛行;欧美政治需要。

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各自的“保留条件”,成为以后战争发生的隐患。

3)在联合国框架下,和平协商、共同发展、加强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加维和行动等。

【点拨】

1)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战争与和平(国际联盟)。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

2)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战争与和平(《非战公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

3)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战争与和平(新时期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

302008年江苏高考22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3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答案】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点拨】

本题主要考了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主要是找理由从政治、军事两方面说明观点,考察学生对抗日战争整体的把握。第(2)问要分析材料中话错在哪里。第(3)问考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第(4)从民间、政府两个角度根据材料概括。

31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40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

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二: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总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见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

【答案】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二: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总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从东南沿海四几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渐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点拨】第2问是选答题,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次回答,回答是要从国内外的因素作答。第(3)问结合书本知识或从图16中可以得出。

32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7题)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19,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3分)

【答案】

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7分)

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3分)

【点拨】

33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4月、186012月、1900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15 “没有开化得中国佬” 16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17 “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点拨】第一问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第二问,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认为中国愚昧无知,任人欺负。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就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有关。第三问,材料四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表现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从经济上讲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政治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造成的。第四问,“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为“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的环境注意分国外和国内环境作答。国内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从冷战局面和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中国采用一边倒的政策是明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使新中国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一边倒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三条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1)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郡县制的积极作用的理解。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直接概括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问作用可以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政治统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影响后世:其制为历朝所沿用加以概括。

2)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英国对中国的看法及成因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外因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看法可以归纳为: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第二问成因:可以从主观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客观原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第三问:外部原因即民族矛盾: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以概括。

3)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不足在于对外妥协: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根本上在于中国国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加以归纳概括。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一边倒”方针的表现及其实施的背景和重大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五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表现可以直接归纳: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问国内外环境可以从:自身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形势: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两方面归纳即可。第三问意义:革命性: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维护国家主权: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开创外交新局面: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加以概括。

342008年广东高考27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 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4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4)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答案】(1)“以德治国”。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

(2)抽鸦片的国家。

希望扩大对中国鸦片贸易;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西方的舆论宣传;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第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

【点拨】

1)“中国形象”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用道德治理国家”,目的可联系课本,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主要内容,批判专制、否定神权、倡导理性。

2)“中国形象”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中国人吸食鸦片”,原因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英力量对比、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西方报道的用意等方面分析。

3)可从时间上判断具体的历史时期,④(1937--1944)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同盟国,赞赏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⑥(1949—)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美国“冷战”思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采取包围、封锁等敌对行为。

4)启示:可从各时期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变化总结得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2ee2fc02020740bf1e9b0f.html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连城二中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