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1982年中美关系的解冻

发布时间:2011-04-06 00:21: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971-1982年中美关系的解冻

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取代美国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和直接的威胁。它不仅在我边境陈兵百万,挑起流血冲突,并派兵进驻蒙古,而且从北、西、南三方向包围中国。1969年2月,苏联当局在中苏边境东段制造了珍宝岛流血事件;同年8月13日,苏军又在中国新疆裕民县铁列克提地区制造了新的边界流血事件;1978年,苏联支持越南地区霸权主义反华排华,并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苏联又亲自出兵阿富汗,妄图拼凑南北夹击态势的“钳形” 包围圈。1969年,苏联甚至向美国试探袭击中国核基地的可能性。据美国人回忆,苏联在1969-1970年苏美限制战略核武器会谈中,曾向美国建议:联合对付“来自一个拥有核武器的第三国的挑衅性进攻问题”,后为美国婉拒。 对于苏联的核威胁,中国政府在1969年10月7日采取了严正立场,声明表示中国决不会被战争威胁,包括核战争威胁所吓倒。“如果一小撮战争狂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袭击中国的战略要地,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七亿中国人民就要奋起抵抗,用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

面对来自北方的不断增长的威胁,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开始考虑调整中国的对美政策。1969年4月中共“九大”闭幕后不久,毛泽东立即交给四位元帅—陈毅、叶剑英、徐向前和聂荣臻一项任务,要求他们研究一下“国际形势。”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和周恩来的安排,陈毅主持了“四老帅国际形势座谈会”,姚广和熊向晖列席会议。经过两个阶段的讨论,四位元帅给中共中央提交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和《对目前形势的看法》的报告。在报告中,四老帅全面分析了“中美苏力量之间的斗争”,指出反华战争不会轻易发生,并判定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苏联的扩张“是挤美帝的地盘”,“它们的斗争是经常的,尖锐的,”从而勾画出刚刚呈现并延续10余年的国际战略新格局,为打开中美关系提供了依据。 四老帅的报告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重视。周恩来指示外交部,要注意了解美方动向,注意抓住美国人伸出的触角。

几乎与中国领导人试图打开中美关系的同时,美国领导人也在考虑打开美中关系,因为美国要对付苏联以及结束越南战争,都绕不过中国。早在1967年10月,尼克松曾在《外交季刊》发表文章,主张不要孤立中国。1969年1月担任总统以后,尼克松再次表示要寻求改善与中国关系的途径。同年7月,美国国务院宣布部分放宽对中国贸易和美国公民去中国大陆旅行的限制。8月,尼克松访问欧亚8国,正式建立了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两条与中国联系的渠道。10月,美国表示将停止派驱逐舰到台湾海峡固定巡逻。12月3日,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主动找我驻波大使馆官员联系。对此,中国驻波兰代办雷阳在汇报国内之后,于12月11日邀请斯托塞尔到中国大使馆会晤,双方一致同意恢复已中断两年多的中美大使级会谈。1970年1月20日至2月25日,中美先后举行了第135次和136次会谈。在会谈中,双方均表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但是,由于1970年3月美国入侵柬埔寨,中国支持柬埔寨人民的正义斗争,中美会谈被迫中断。同年10月1日,中国邀请美国友人爱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并与毛泽东主席进行了会见。第二天,中国的《人民日报》还在头版的位置刊登了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庆祝国庆典礼的照片。这些都是中国领导人向美国领导人发出的含蓄而又饶有深意的信息,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美国领导人对此却没有立即领会。但是,10月初,尼克松在会见《时代》周刊记者时继续表示要与中国打交道。他说:“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10月下旬,尼克松在欢迎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领导人时,向他们表示准备派高级使节秘密访问中国。在欢迎罗马尼亚总统的宴会上,他还以总统身份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称呼中国,被认为上“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11月,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渠道先后向中国领导人传来了尼克松愿意到中国访问的信息。但是,此时中国领导人不得不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1971年4月7日,历史的机遇终于降临,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到达北京,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来访的美国代表团。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接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员和随行记者,并同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热烈欢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小球转动了大球”,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之后,中国政府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向美国领导人发出了访华邀请:“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交谈。”1971年5月,尼克松总统答复中方,表示愿意派基辛格到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议。同年7月9日,基辛格首次秘密访问北京,经过会谈,双方迅速就尼克松访华达成协议并发表了《公告》。10月中旬,基辛格再次访问中国,为尼克松访华做前期准备。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随同访问的有国务卿罗杰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等。在这次访问中,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最后于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了《联合报告》(又称《上海公报》)。《上海公报》一反国际协议的通常惯例,既写进了双方的共同点,也写进了双方的分歧点,尤其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表示对“一个中国”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提出异议,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揭开了两国关系中的新的一页,标志着中美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并为以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尼克松在访华时曾承诺在他第二个任期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但是1974年的水门事件使他未能兑现自己的诺言。福特上台后,美国热衷于与苏联搞缓和并且不愿意抛弃蒋介石,因此中美建交直至1977年民主党总统卡特上台才得以解决。卡特总统接受了中国建交的三原则即断交、废约和撤军的原则,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但是他在台湾问题还是留了一个尾巴,让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给后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设置了一大障碍。

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和解,反映了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化,也是完全附合中美两国的利益的。1972年2月在访问中国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坦率地表示:“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形势;在我们这方面,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和对我们的政策。”因此,当基辛格为掩饰美国的利己主义而宣称“美国无求于中国,中国无求于美国”时,毛泽东当即指出:“我看部分是对的,部分不对。小的是台湾,大的是世界。如果双方都无所求,你们为什么到北京来,我们为什么要接待你们和总统。” 在中美关系解冻以后,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联美反苏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1973年2月,毛泽东对基辛格讲:“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还提出了他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同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次特别大会时,把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正式公诸与,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他说:“从国际关系的变化来看,现在的世界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他的国际统一战线政策,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大大改善了我国的国际处境,为后来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形成做了准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ca32e6a7e21af45b307a8e3.html

《1971-1982年中美关系的解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