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民族特色

发布时间:2019-08-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民族特色
作者:孙境含
来源:《牡丹》2017年第35
关于芭蕾艺术的民族化,我国有过不同的主张和尝试。有人认为,这是纯粹的形式问题,芭蕾的瓶子装上中国生活的内容就能解决;也有人认为,民族化就是要大量吸取民族舞蹈艺术的素材(舞姿、动作乃至结构程式等),把它们按照舞剧的结构规律来加以安排组合,也就是说,只吸收芭蕾舞剧的一些结构方面的经验,最多借鉴一些在民族艺术风格允许的范围内的双人舞或其他技巧。诸如此类的主张很多,但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意见的争论:以谁为主?是芭蕾艺术呢,还是民族艺术?我想芭蕾之所以要民族化,目的在于用民族的土壤培植这朵花,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人们需要创造出以芭蕾艺术为基础的有浓厚民族风格的舞蹈作品。这样的作品应该既是芭蕾艺术,又是民族的、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合乎他们欣赏习惯的。如果只取芭蕾艺术结构方面的经验,那还不能说它是民族化的芭蕾舞剧,它也可能是民族舞剧,而根本不是芭蕾舞剧(当然这样的作品也是同样需要的)。有人认为,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中国的舞剧会汇合成一种风格——兼有民族艺术和芭蕾艺术的长处和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也应该允许两种舞剧风格并存一处:一种是彻底民族形式的、以民族舞蹈为基础的民族舞蹈,它自然可以借鉴芭蕾艺术的长处,但也只是借鉴而已;另一种则是以吸收芭蕾舞剧中的有益成分为主,但又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民族芭蕾舞剧。 一、京剧
京剧历史悠久,之所以叫做京剧,说明它与北京有不解之缘。虽然它从开始形成,到最终定型,一共不到两百年时间,但是它以其他中国剧种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因而其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形成戏曲的时期。定型之后,它开始向全国扩张,逐渐发展成为国粹。因此,京剧是多个古老剧种综合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它将戏曲的本真特色形式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予以发扬光大。而京剧也的确涌现了众多大家,受到很多观众的追捧。
经典的京剧和外来气息浓郁的芭蕾结合起来,成为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最突出的特点。在京剧中,西皮和二簧是十分典型的唱腔,也是京剧的代表。通常,西皮节奏变化幅度较大,演奏行云流水,曲调高昂清越,十分明快,自然而真实,能够充分展现人们愉快的心情,能够表达比较舒缓、轻柔悱恻的情绪,也能够展现比较激动的情感。二簧的节奏相对平缓,节奏柔和,曲调低沉,端庄的情绪是适合的。在肃穆的环境中,演奏者可以将内心哀伤、幽怨、愤慨的情绪都爆发出来。舞剧中轻柔幽长的吊嗓表达出内心的无奈与哀怨。第二幕,女眷学戏中,京剧表演中水袖展开,三姨太和小生男女角色反串,阴阳舞袖在边跳边唱中呈现了一种经典的形象。舞剧使得戏台直接呈现在舞台之上,首次借用四位京剧演员演绎了一出真正的戏曲堂会,切实让人体会到戏中有戏、台上搭台的布景效果。三太太在幕后和小生幽会,唱戏的前台就成为后台,两人幽会则变成前台,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将前后场景不断切换,京剧和芭蕾也得以完全展示在人们面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c39c48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fb.html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民族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