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黄石鉴定中的几大误区、试析现代鉴定的专业水平

发布时间:2018-09-18 21:48: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田黄石鉴定中的几大误区、试析现代鉴定的专业水平

田黄石这个被乾隆皇帝御封的印石之帝,在亿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岩浆喷出后由各种矿物质凝固而产生的产物,产自福州寿山 “五彩石头、寿山石”、而田黄石则是由寿山石演变而来,它是寿山石中的极品。

历史以来,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文人雅仕、帝王将相无不推崇备至,尤其是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把它推至了历史的巅峰,它的身价达到一两田黄十两金。而今,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资源的枯竭,需求猛增供不应求,而价格年年倍增,直到如今已达到一两田黄而数百两金的身价。

2006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一块明末清初御工杨玉璇的瑞狮镇纸,重量236克,其成交价为港元4176万元,每克合港币17.5万元,当时的黄金价每克300多元。

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一块明末清初仿汉代田黄石钮印、重量220克,成交价为1456万元,每克折合人民币7.2万元。

2011年福州东南拍卖秋拍,一块重量130多克的田黄石,成交价为1100多万,每克合9万多元。

由于田黄石年年价格位增,屡创新高,因此它在藏家及古玩艺术品领域成了茶前饭后,闲谈的热门话题。只要是玩家,都希望能一睹它的芳容,那也算是一件幸事,而有实力的玩家,希望能拥有一件藏品而不遗余力,梦寐以求。

但是,叶公好龙,近年来在田黄石鉴定方面出现了很多误区,包括著书立传的专家学者,他们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卖钱,而不是为了传播专业知识,误导了很多藏家,他们每本书里只写的是千篇一律,只写概念、套话、不触及实质,例如:每本书里都会写鉴定田黄石的几大要领、石皮、红筋格、萝卜纹、石质俱有细、洁、润、赋、温、凝、六德俱备。这些套让读者云里雾里,象雾里看花,不着边际,无法理解。所以在这里,我把本人收藏有两块明代田黄石雕经过20余载的研究与感想与大家分享,并将这些不负责任的专家学者和著书立传的作者的专业知识予以探析。

本人收藏有两块明代早期窖藏出土的田黄石雕仕女立像这两件作品在手里已经有20余载,在20多年时间里,对它的各种细部特征及质地、观感、手感,在各种光源的环境下的微妙变化写出来,让同道朋友参考及分享。

在近些年,各大拍卖公司收藏杂志、刊物及有关田黄石鉴赏一类的专业书籍,专家学者一提到田黄石他们都是千篇一律的很老套的概念性的套话,不设及实质、有的甚至把老书上鉴定田黄石固有、而且是最关键,人为不能仿造的一大特征“虱卵纹”都省略掉了,由此可见,在中国田黄石鉴定领域里的专家、著书立传的学者的知识溃泛到如此不堪吗?会犯这样的低级得连小学生都不会犯的错误吗?虱卵纹一词,我在翻阅有关田黄石收藏鉴赏书藉中只有福州的老书能看到这一词汇,其它的书藉及专家,学者中,我只听到蔡国声在鉴定福州一块826克的田黄石在华豫之门说过。这也是我在各种鉴宝、寻宝电视节目、报刊、杂志拍卖点评等所有文章中都未提及“虱卵纹”一词。在全国所有的节目中,只听到蔡国声提到“虱卵纹”一词,也是我唯一一个知道在中国还有第二个人知道虱卵纹的人。

作为玩家,他们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鉴赏知识,而不是看后不但没学到知识,反而弄得云里雾里,象坐飞机一样,无所事从,在书里写的那些概念性的套话,无法理解,只写概念,不解释哪些特征的实际形状,形成原理,微观效果,至于所谓的六德,什么叫六德?为什么叫六德?他们也不作任何解释。

至于石皮,红筋格、萝卜纹、虱卵纹等特征的形成原因,实际形状、微观效果,应有详细解释,让人看后一目了然,真正读懂。

“虱卵纹”这一在田黄石鉴定中最有力的证据,都被那些伪专家、著书立传的学者,专题评论员,写掉了,连这样一点起码的专业常识都没有的人,还有资格称专家学者吗?值得人深思的是,这到底是学识的溃泛,还是胡编乱造误导广大收藏爱好者,让人费解。

现在本人就自己对田黄石实物二十余载的观察,研究,对它的各种微观特征形象的作一个描述,将观察及研究心得自己个人见解作一个解释和观感,希望对藏友们有所帮助。

1、石皮,是田黄石在形成后,由于在寿山溪下水坑沙土下埋藏,地开石和叶腊石在地下经过数千万年,由于本身矿物质及周围酸性土壤水份、温度的侵渍与影响,在原石外边形成一层包裹层,也就是在古玩行业内对一件传世或者出土物所谓的包浆或皮壳的称谓。

2、萝卜丝纹,萝卜丝纹,顾名思义,萝卜丝纹就是在田黄石的内部,在强光透视下隐隐约约能看到一种萝卜丝一样的纹理,根据本人观察和理解,这是地开石和叶腊石在火山爆发时喷发出的岩浆中,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溶液混合在一起喷了出来,溶合在一起,田黄石凝固时逞半透明状,但还有另外一种矿物比田黄石透明度更高的无色晶体,它的颜色呈无色的水晶卵形不规则颗粒和田黄石融合在一起凝固后,在人们把这些田黄石的原石通过加工打磨成型后,这件作品在强光透视下它就会同现一种象白萝卜切成薄片后在强光透视下出现的一种纹理,在表面有一层细网状纹理,但填充这些网眼的填充物,正是这些不规则的卵状透明晶体,如果象白田黄一类质地稍差的田黄石,这种卵状透明晶体纹路略粗而且多,反之,如果这种卵状晶体颗粒,少而且小这种田黄石就是田黄石中的上品。

但是在这种卵状晶体颗粒的面上,必须罩有一层细网状结构,如有这种卵状晶体,而它的面上没有细网状结构,就不能称为田黄石,形象的形容,它好象清油和水不溶,当油倒在水面产生的点点油花,更象是在清代康熙时烧选的一种玲珑瓷的瓷器中能出现的那种卵状晶体,只不过它没有玲珑瓷那种晶体那样规范。

3、红筋格,也叫红筋。

据本人理解和观察、红筋、它是田黄石在形成时,由于岩浆溶液在凝固过程中,或是在地壳这动时已凝固的原石在运动中碰撞而产生的裂绺,或是不同矿物质在形成过程中,由于质地有差异,结构不紧密而产生的分隔线,这些细线在地下通过数千万年的埋藏中,由于受环境影响气候变化,酸性土壤及各种矿物质的浸渍,水分和温度的影响,这些原石的裂隙中浸入了铁元素或其它化学元素、原石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石皮在加工时被破环它的裂隙就夥露出来,后经过长期人们对田黄石器物,长期把玩和与空气接触,裂隙中的各种矿特质及铁成分通过氧化,裂隙所以变+成了棕红色的纹路,因此而被称为红筋,年代越久远,红筋越明显,这是田黄石固有而且不可缺少的唯一特征。在鉴定中应注意,这种特征我见过人为仿造。在鉴定时需综合其它特征综合考证。

4、虱卵纹

虱卵纹一词、到底什么是卵纹,而虱卵纹又是什么东西、什么形状及怎么形成的呢?

根据本人二十余载对实物固有特征的观察和研究对它的细部特征的形状及形成原理进行推断,其形成原理及典型特征如下。

首先要说的是虱卵到底是什么东西,虱卵就是过去有一种寄生在人体的一种靠吸食人血生存的一种寄生虫,因为现在社会的进化和卫生条件改善,这种寄生虫已经绝迹因此这一词汇现在的人就不能理解,虱卵就是这种寄生虫产的卵,它依附在人们内衣的夹缝处,其形状呈很小的卵形颗粒晶体、有生命物。

虱卵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我的推断,虱卵纹应该是田黄石的原石在形成前,由于火山喷发时,由于岩浆溶液中有一种伴生矿的微晶体颗粒,夹杂在地开石和叶腊石溶液中、凝固在一起,但这种微晶体颗粒的硬度高于田黄石,当后来田黄石的原石被人们开采回后,通过雕琢加工成型,再经过打磨,抛光等工绪,这种象卵形一样的微颗粒,由于它的硬度比田黄石稍硬,能以在抛光过程中,软的田黄石被磨光后,这种卵形的微颗粒就在器表夥露出来,田黄石通过长期把玩、抚摸、器物器表会出现一种玻璃质感的包浆,象虱卵一样的微颗粒就会一览无余的在器表显露出来,当你拿出田黄石作品迎光斜视时,这种象虱卵一样的微颗粒就会象繁星一样稀疏不一的在器身有不均匀分布,而年代越久远,把玩时间越长,这种虱卵纹就会越明显。同时在人们长期把玩中会自己脱落,在器表留下象瓷器气泡破裂后一样的细棕眼,凡是真正的田黄石,都必须或多或少的留有这一典型特征,这也是田黄石在鉴定过程中唯一不能人为造假的特征之一。按理说,这应该是田黄石中的一大瑕疵,但却成了鉴定田黄石真假的唯一有力证据。凡是有虱卵纹的田黄石老作品,就一定是真品无疑。毋庸置疑,这也是鉴定田黄石真伪的一个标准和依据,田黄石这个大自然恩赐的天生尤物,中国的软钻石、印石中的皇帝,其身价之昂贵,是任何宝物也不可比迷的。

但是在古玩界及收藏界玩家中,不管是业内精英还是新入道的玩家,只要一提起田黄石这个名字,100%的人都知道,但是在中国七千万收藏大军中,见过它庐山真面目的人不足万分之一。

同时在玩家及专家学者,不管他们是著书立传的学者、还是夸夸奇谈的专家,但是如果你把实物放在他面前时,他们就会不知所以,但他们还会打肿脸充胖子、盲人摸象、胡编乱造,用惯用的伎俩、用套话来忽悠你,什么、石皮、红筋、萝卜纹、六德俱备等苍白无实的废话。以我观察,在所有的玩家及专家学者中,在中国、尽管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夸夸其谈,喋喋不休自认为很内行、真正认识田黄石的不足十万分之一。如果考评他们的专业知识,90%的人会考试不及格。

如果能对它的细部特征认识,而且又能一眼准确判断真假,准确无误,而又能在理论上说出个所以然者,凤毛麟角在中国玩家中,不足百万分之一。

据我了解,除了福州有资质及有声望的寿山雕刻大家及长期有田黄石收藏史的资深玩家有这种眼力外,其它的人连东西的实物都没见过,说真论假可信吗?有资格吗?连著书立传的专家学者都五音不全,何况是玩家,至于下文不必我再作更深层次的解释了吧。

毛主席说过“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为什么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专家学者名声狼藉、没有公信力,在金钱诱惑下,专家学者虚有其名,无真才实学,其道德底线集体失守,严重的丧失了专家学者起码尊称,为了钱,忘了祖宗、良知、羞耻。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这里有一点肤浅的个人浅见,希望能对藏界朋友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c32068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2.html

《从田黄石鉴定中的几大误区、试析现代鉴定的专业水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