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六届“新课堂 新教师”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9-01-08 20:26: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参加第六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

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2018102728日,在福州,我参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台北教育大学举办的第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基于儿童视角拓展学生思维”为主题,活动邀请了海峡两岸教育多名专家,有教育专家王本陆作了《发展取向的学生主体活动》讲座、刘祥通(台湾)作了《基于儿童思维,拓展学生数学能力》讲座、鲍建生作了《小学数学变式教学的理论思考与案例分析》讲座,纵观三位专家呈现出来的讲座,皆是亲身教学案例讲解、阐述,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教育观点,让我们一线教师感受颇深。而穿插其间的名师课堂,有黄国勋(台湾)执教《因数扑克牌游戏》;谢玉娓执教《分扣子》;强震球执教《分数的意义》;游利瑛执教搭配问题》;赵清清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朱国荣执教抽屉原理》;陈淑娟(台湾)执教《超级形状,变变变》,孩子们在名师引领下,由易入难,生成突显,亮点成出不穷。
       在这次的交流会上我见识了台湾教师的教学风采,从这两位老师的身上看到台湾课堂较为自由不拘束,课堂形式多样;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还不忘孩子快乐的体会。这其实不就是我们今天不断探索的“新课堂”吗!而本次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强震球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

在聆听了《分数的意义》后,对于前自己任教关于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找到了解决的策略,或找到了解决的方向,可谓收获满满。下面我结合本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应用的过程。本节课,深刻领会课标精神,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已经的经验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升华”四个阶段来体验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一、紧抓知识生长点,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了什么。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带有很强的关联性,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是后续学习的“催化剂”。本节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建构联系,生成探究问题,促进学生自己去尝试、去迁移。这样处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顺学而导”的思想。如本节课中,通过从一个圆片中找出¼,到让一个圆片表示¼要怎么做,沟通新旧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行了主动的知识迁移。

二、紧扣数学本质,构建数学模型

构建数学模型包括:1、从一些具体的、特殊的、个别化的问题研究中,发现共性的、普遍的数学结构和关系等,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2、通过知识迁移、思考实践,将提炼的数学模型灵活变通的运用到更加丰富多样的实际问题之中,即“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1、注重丰富表象的积累过程

数学知识的载体是许多具有普遍性的一类事物。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多侧面、多维度、全方位感知这类事物的特征,为数学模型的准确建构提供了可能。

2、精心组织“特殊到一般”的跃进过程。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特点又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老师在教学通过让学生操作、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实现从具体事物中摒弃非本质属性,提炼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3、重视“一般到特殊”的应用过程

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只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其实知识的应用是知识深化的体现。本节课注重知识的应用环节的教学,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之中,充分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依据知识内涵,渗透数学思想

日本教育家米山国藏说:“纵然是把数学知识忘记了,但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也会深深地铭刻在头脑里,长久活跃于日常业务之中。”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因素,将知识的教学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的结合,有意识的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bccf1d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5.html

《参加第六届“新课堂 新教师”研讨活动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