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抗英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元里抗英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遭受了各国殖民者的肆意掠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正面的军事较量,中国军民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情怀,其中,三元里抗英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和纪念意义的中国人民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
在广州市的北郊,有一座占地237.6平方米,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三元古庙,里面供奉的是道教神仙北帝,神像前有一面三星旗,象征天地人三元。三元里村因此得名,三元里抗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8世纪末期,丧心病狂的英国殖民者为了牟取暴利,向中国大肆输入鸦片,当时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首当其冲。鸦片的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道光皇帝不得不进行禁烟,他派林则徐去广州一带查禁鸦片,后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这也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1840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在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威胁下,腐朽的清政府很快妥协,最终罢免林则徐职务,派遣琦善,奕山等投降派与英军议和,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和约内容规定全面停止战争,但纸上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

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1841529上午,一对英兵闯入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抢夺财物,见到一位貌美的女子(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图谋不轨,他们的一系列恶性惹怒了闻讯赶来的韦绍光等村民,他们拿起锄头扁担对着英兵当头砸下,打死了七八名英国兵,并把他们的尸体扔到了粪坑里。韦绍光等人料定英兵不会善罢甘休,所以事后他们迅速把村中老少转移到安全地方,并集合附近村落全部的青壮年劳动力到三元古庙集会,共同商议对策,一起对抗英军,保卫家园。他们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同时,爱国士绅何玉成等出面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他们定下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5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石锤、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挺进佯攻。英军司令卧乌古率领侵略军负隅顽抗。在战斗中,敌军少校毕霞紧张恐惧过度,加以天气炎热,昏倒在地,几分钟内死去了。敌军乱放枪炮、火箭,群众按计划且战且退。据参与此次战役的英军记载说:"我们(英军自称的火箭炮继续对着他们的队伍一行一行地推过去,他们仍然没有什么畏惧的表现,摇动着旗帜和盾牌,引诱我们向前进。"卧乌古气急败坏,命令英军追击。农民群众牵着骄横愚蠢的敌军的鼻子到达牛栏冈附近,忽然战鼓擂响,伏四周的七八千武装农民猛冲出来,将敌人团团围困。此时旌旗

蔽野,杀声震天,妇女儿童也上阵助威,为各乡的农民战士送饭,以林福祥为首的五百余名水勇也闻声赶来,参加战斗。各乡群众愈来愈多,英军急忙开枪射击,但挡不住武装群众的洪流。卧乌古指挥部下分两路突围,武装群众当即从两翼包围英军后路,趁他们渡河和单列行进的有利时机,冲上前去肉搏。
按国内通行说法,此战共毙伤英军少校军需毕霞(Beecher译比彻以下近50人,生俘10余人(一说歼敌二百余人而据卧乌古报告,为战死5人,受伤23人,毕霞系"疲劳过度而死"(一说法死7人,425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他们用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等,与英军作战。可谓"刀斧犁头在手皆成武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人民群众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在中方文献中三元里战中歼敌数目有十余人百余人百余人七百四十八人等诸多说法。其中以二百余人一说最

为流行。但综合英军的资料来看,这次战斗中英军损失人员应该5人左右,伤20余人,更何况主要是因为是由于大雨打湿了了英军的枪械火药,使之不能发射。而当时四方炮台及附属设施附近共有英军千余人,有数门大炮(不是清军的那种土炮)。一旦天晴,从以梭标等武器为主的农民之间轰开一条路问题不大。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锹等围困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命令英军(一个连,约60人)出击。到达牛栏冈附近,被七八千农民团团围困。时大雨倾盆而下,英军因火药受潮而枪炮失灵,穿着皮靴在稻田泥泞中寸步难行。方遂展开肉搏,但毕竟群众是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手拿锄头的农民,虽然英勇,但最后英军在援军(一个燧发枪连)帮助下还是逃回四方炮台。三元里一仗,英军死5人,伤20余人,少校毕彻因病猝死(病因尚不明,怀疑心脏病)。群众死约20余人,伤者不详(所以称不上大捷)。此后,广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增城、花县等县400余乡义勇数万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在一起,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英军则缩在炮台里,等待援救。英军在被围困的时候,派奸细威胁广州知府余纯保立即遣散民众,不然英国就要撕毁广州和约,继续打仗。余纯保就找到了举人何玉成,请他出面,因为“官怕洋人,洋人怕民,民怕官”的怪,最后三元里抗英以中国人民的妥协告终。

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有力地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反侵略的主力军。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能够在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资本主义强盗拼搏的斗争勇气。它像一面鲜艳的战旗,激励着英雄的中国人民再接再厉,把反侵略斗争进行到底。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三元里抗英人民不屈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用行动阐释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bc107c6ed630b1c58eeb510.html

《三元里抗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