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风格

发布时间:2013-04-10 18:13: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

10工商管理本科班 李爱霞 20101311022

唐代文学是文学史的一座高峰,李杜是盛唐文学的最高代表,比起李白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杜甫则是沉郁顿挫,感情基调则是充满悲慨,杜甫相对于李白的人生遭遇,更多了一些灰色的空间。在漫长的唐诗发展过程中,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他的出现使七律诗的格局出现了绝无仅有的高峰。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是因为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正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无论是困居长安的十载有余,还是经历了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亦或是晚年的漂泊。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让杜甫对待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新的理解。他命途多舛,想辅佐君王,却又郁郁不得志,动乱的背景下,他的感情尤其敏感,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变得低回起伏。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把自己的悲痛变成了对百姓苦难的深深忧思,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一、杜甫诗歌风格

(一)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三)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四)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二、杜诗的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一直被文学界视为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宋人严羽曰:“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陈廷焯亦云: “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倚傍,纵横博大,千变万化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此子美所以横绝古今,无与为敌也。”

“沉郁顿挫”的确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主要是就杜诗思想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重而言的,包括忧虑、悲愤、深厚、浓郁;“顿挫”则主要是就杜诗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而言的,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表达的沉着蕴藉等。

(1)沉郁

1、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

杜诗之反映社会现实 ,全来自切身的生活感受,无论写景、叙事、议论、抒情,均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故而能够写出有血有肉的动人诗篇。尤其是那些反映人民疾苦、同情关怀人民和忧患国事、心系国家命运的诗歌,更是贯穿在诗人的整个创作历程中,深刻体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如《悲陈陶》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和人民一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共同经历了战乱的痛苦。这时候,他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人民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了。于是他写出了更多的反映人民疾苦的不朽之作,其沉郁的风格也表现得更为显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吏”、“三别”。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继《羌村》、《 北征》之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所达到的又一高峰,也是最能表现其沉郁诗风的作品。这六首诗思想内容相当复杂,诗人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残酷的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出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另一方面又极力鼓舞人民抗敌的热情,歌颂了人民忍受痛苦和牺牲,挺身赴国难的精神。在写作上,用笔深曲,以质朴的语言,沉痛的感情,叙述事件的全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杜甫诗风的“沉郁”正是其深广博大的思想在作品中的反映。从思想内容上讲,他的诗既不像以前盛唐诗人少年似的青春、天真、乐观,也不像后来大历诗人老年似的事故、通达、无望,而是中年似的深沉、雄厚、博大。因而,他的诗是在雄壮中有愁郁、在沉痛中有慷慨、在悲怨中有峭拔的沉郁。 杜诗深沉厚重的情感更能体现出“沉郁”的风格特征。

2、情感的深沉厚重

诗歌要有深厚的内容,首先就要求诗人有真情实感,正因为杜甫敦厚诚实,情感深沉厚重,发而为诗,以我手写我心我情,杜诗才具有“沉郁”之风。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深深地纠结在“三吏”、“三别”等诗篇中,在这些诗篇中,思想的左右摇摆,情感的闪烁不定,不仅并没有削弱杜诗的伟大的思想和热烈的情感,反而因特殊时代的特殊环境被赋予了现实意义,使得杜诗的思想更加伟大,使得杜诗的情感更加热烈,使得杜诗的风格更加“沉郁”。 杜诗“沉郁”类诗歌的艺术魅力, 其根本就在这里。

(2)顿挫——结构的曲折开合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表达的沉着蕴藉等。深广博大的思想和深沉厚重的情感最终还要靠适当的表现形式反映出来,内容的“沉郁”需要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内容的“沉郁”。结构的曲折开合和音律的抑扬变化,正是杜诗“顿挫”风格的主要体现。

三、杜甫诗歌风格形成

杜甫是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同时其诗也体现了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的特点。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婉转。正是从诗歌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和他自己思想内容的独特性出发,杜甫创造了那种波澜起伏、飞动开阖的“顿挫”的章法结构。

杜甫不仅善于在篇幅较长的诗里驰骋他的诗思,而且往往在篇幅极有限的短章如律诗里,在极普通的题材面前,展开无限广阔的艺术思维,由眼前而及于天下,由山川草木而及于社会人生,由个人遭际而及于国家命运,这就使诗的内容扩大了,丰富了,从而使诗的艺术结构也随之顿挫多姿起来。

参考文献:

1.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出自《全唐诗》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创作于盛唐。

2. 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出自钟嵘的《诗品序》

3. 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出处 ·杜甫《进雕赋表》

4.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出自《环溪诗话 》一卷。作者不详。此书旧本题吴沆著。本书实际并不是吴沆所自撰,是后人辑其论诗而成编。此书与一般以杂记文坛上的旧闻轶事为主的诗话著作不同,本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吴沆有关诗歌创作的心得和认识。还收录了吴沆本人的诗作。   其诗源于古今诗人之间,尊杜甫、李白、韩愈为一祖二宗,尤其推崇杜甫,称古今之美备在杜诗。主张诗歌重视诗法,以为善诗之道无他,譬之善驭而已,因此不应拘泥于章法、句法、对仗、炼字。书中所发议论具体、细致、真实,对初学诗者实为大有裨益的。有《学海类编》本、明刊本、《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等。

5.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出自元稹对杜甫的墓志铭题词

6. 宋人严羽曰:“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出自[]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5月第1版。

7.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出自 高步瀛选注《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5月第1版。

8. 陈廷焯亦云: “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倚傍,纵横博大,千变万化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此子美所以横绝古今,无与为敌也。” 出自[]陈廷焯著,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0月第1版。

9. 百度文库、百度百科、中国知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fe3faab0717fd5360cdc09.html

《杜甫诗歌风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