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学案(预习学案和学习学案)

发布时间:2012-12-17 19:16: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林黛玉进贾府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雪芹及有关《红楼梦》的有关知识。

2.了解本文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见闻,按时间顺序描写环境和介绍人物的方法。

3.学习通过人物的出场、肖像、语言、举止、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体会其中调动多种形式与手法写人生百态的妙处。

2.通过讨论分析强化认识人物的出场反映的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了解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古典文学艺术形式中发现生活的真谛,培养求真求美,摒弃虚假的生活态度。

2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百态。

文学文化常识

1、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2、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的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3、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通过这些人物描写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情况。

4、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代事件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围,表达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

知识锦囊

1、 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2写作背景

《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剧,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朋树党,争权谋位。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3、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活动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4、理清人物关系

┌贾 敷
  宁国公:贾 演──贾代化│   ┌贾 珍─贾 蓉
              └贾 敬┤   (秦可卿)
                  └贾惜春
                     ┌─贾 琏─巧 姐
               ┌贾 赦──┤(王熙凤) 
               │(夫人)│        
               │     └贾迎春
               │     
  荣国公:贾 源──贾代善─┤     ┌贾 珠──贾 兰
          (史太君)│贾 政──┤(李 纨)
          (贾母) │(夫人)│贾元春
               │     │贾宝玉
               │     └贾探春
               └贾 敏──林黛玉
                (林如海)    

5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基础知识: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肯定遇到了很多生字词,找出来查字典加以标注。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学案

命题:李秀娟 审题人:宋凌筱 时间:2012.12.14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预习检测

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造( 盛( 着(   沐( )两 密(           

忖度    视( 懂( 光( 纨绔 烟眉( 璎珞 便宜( 懒(        顽(       妹(       )翠                       翰(                              喉(           

      掌(           待(       达(        敛声气(

2、解释词语
不经:

放诞:

总角:

布让:

偏僻:

乖张:

纨绔与膏粱:

顾盼神飞:

二、自主学习

(一)情节

1、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动笔写一写)

2、试画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自主、合作完成)

3、这篇文章有哪几个场面描写?﹙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标注﹚

初进荣府                          

拜见贾母及众人                     

初见凤姐                      

拜见两位舅父                    

陪贾母进晚餐                               

宝黛会面                      

安排起居 

(二)环境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在文中划出来)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在文中划出来)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在文中划出来)

(三)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详略虚实、概括与具体、正面与侧面、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但往往是多种手法相互结合交错在一起的。】

1、王熙凤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出场

2)对肖像的描绘

3)见林黛玉时的言行  

4)回夫人话

总结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2、林黛玉

1)肖像描写:

A众人眼中的黛玉:(从课本中划出来)

B宝玉眼中的黛玉:(从课本中划出来)

2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作者笔下哪些地方体现了出来?(提示:从林黛玉的行动、心理、语言等方面找)

总结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3、贾宝玉

1出场

2肖像描写:

3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行动、心理、语言)

三、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这两首《西江月》?

A、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B、该词作用。

四、方法总结

总结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跟踪练习

1.下面加点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

A.敕(chì)造 放诞(dàn 忖(cǔn)度 盘螭(chī)

B.惫(bèi)懒 便(biàn)宜 錾(zàn)银 两靥(yè)

C.丝绦(tāo 罥(juàn)烟 幺(yāo)儿 轩(xuān)昂

D.宸(chén)翰 黼黻(fú) 内纬(wěi 膏梁(liáng

2.下面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B.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

C.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D.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我的态度很鲜明,对法轮功练习者的言论不赞一辞,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B.广场上人们欢声雷动,口号声和欢呼声响遏行云。

C.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D.由贝聿铭大师设计的香山饭店,素雅,纯净,不知怎么,使我怀念起家乡那冰清玉洁的水仙花。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B.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但对今天的小学生都是很熟悉的了。

C.思想政治课,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结合起来。

D.林院长最后谈到了有关高等学校扩大招生问题,指出它是应当肯定的。

5.对《红楼梦》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深刻地写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过程,广泛地暴露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腐朽和罪恶,客观地显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B.课文节选部分,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贾府人物以及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多愁善感。

C.课文在介绍人物时极有特点,既有主(贾母、王熙凤、贾宝玉)有次(王夫人、邢夫人、贾氏三姐夫),又有正面描写(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人)和侧面描写(贾赦、贾政、贾氏三姐妹)

D.课文在描写贾府环境时,既介绍了贾府的宏伟外观、巧妙布局,又暗示了贾府的荣华及其荣华的原因。

阅读《西江月》二词,完成611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_____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____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____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

6.文中横线处应填的一组是

A.事 B C D

7.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偏僻――古怪,不和群。

B.乖张――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

C.皮囊――作皮袋,指人的躯壳。

D.辜负――本义是背负、对不起,这里有浪费的意思。

8.选出与“寄言纨绔与膏粱”一句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A.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9.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

10.文中写道“《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恰”字则体现在该词所采用的手法上,其手法是

A.似贬实褒 B.似褒实贬 C.似褒似贬 D.反面衬托

11.下面关于《西江月》二词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二词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

C.二词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D.《红楼梦》续书的结尾,宝玉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贵子,继承祖业,与“天下无能第一”相矛盾,继续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

六、补充阅读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竟难平。

黛玉《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雪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原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断

──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最可怜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了。薛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林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至死也不明白为何宝玉不来娶她。既然她们俩的命运如此相似,那么,撇开世俗的偏见,对她们的性格做一些比较。

薛宝钗入住贾府较林黛玉晚,而且林黛玉还有身为贾母外孙女这一层关系,亲疏程度,勿庸赘言。但这薛宝钗入住贾府后,贾府上下逐渐发现(或者说更加明显)宝钗的平易近人与温和谦让,黛玉则是性情乖戾,难以侍候,贾母甚至将她和宝玉同视为“小冤家”。黛玉对宝钗是颇有妒意的,主要原因是宝钗有一个“芳龄永继”的金项圈配那“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而且宝钗甚得贾府的夸赞。
  尽管黛玉逐渐明晰宝玉对她是一往情深,然而她毕竟不如宝玉见惯名利场,看尽人间的世情百态,因此她无法理解宝玉的那句“你死了,我当和尚”的誓言,反而甚为着恼。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是执着,显露而又坚贞的,王熙凤甚至逗笑她是“未来的贾家媳妇”,她与贾宝玉的爱情由此看来是路人皆知的了。但她仍不放心,在未得到最高统治者──史太君的肯定前她是绝对不会放心的。她不容许贾宝玉对其他女子有任何好感,而且将信将疑地猜忌着各种传说。先有宝钗与宝玉的金玉之说,后有湘云与宝玉的麟玉之配,这些传说无时无刻不扰得她心烦意乱,无法处便拿宝玉出气。尽管她希望宝玉能不介意这些传说看来其实最介意的是她自己。黛玉在初进贾府时曾立誓要谨小慎微,不被他人取笑,而她采取的方式则是先

取笑别人或者过分自卫,史湘云吐字不清晰,她就笑其将来嫁个“爱哥哥”,可是当史湘云笑言她与一戏子相像时,她就受不了了,在她内心最深处的自卑心理不容许任何人拿她开玩笑的,就这样,她带着自悲与自卫的包袱越滑越远。

黛玉平生只有两个心思,一个是宝玉,一个是作诗。黛玉和宝钗因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其二人互在伯仲之间。而她们在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分歧。黛玉一心想的是争名夺胜,每次作诗应对必是全力以赴,可以看得出,贾妃省亲时黛玉因题目太少难以尽兴发挥是多么的不甘心,而在菊花赋中以《咏菊》《问菊》《菊梦》独占魁首时又是多么的舒畅。宝钗则认为女子无才便德,有了这种思想,无论吟诗作赋她也就只是聊以应景了。所以,黛玉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与作风较宝钗要积极的多。这反映在她对香菱不厌其烦的教导,带领香菱去结实王摩诘、李青莲等一代名家,更反映在她后来的重建桃花社,可以说在学问上林黛玉是花费了毕生的心血,而这又是封建势力所不容许的,他们不需要一个会舞文五弄墨的人来作他们的媳妇。从这一点上看,宝玉和黛玉似乎算得上是彻底的反叛者,只可惜他们的终身大事还是要贾母的定夺,也就是说,他们与封建势力存在一种依存关系,如此一来,他二人就变得太不识实务了,既对封建势力有所希求又不肯老实听话。
  那么,薛宝钗又是如何赢得贾府的嘉许,最终做了贾家媳妇的?在见识了通灵宝玉之后,宝钗就已经明白自己的终生归宿之所在,但她并未形之于色,而是绐终做着恰如其的隐忍。平心而论,薛宝钗确实更符合贾母等人的要求,温厚、贤惠而又识大体。从她的身上,也不光看到了她作为封建女子的闺房形象,更看到了她作为一名旷世才女的不朽丰貌。从规劝黛玉读正经书,别移了性情到苦劝其兄薛蟠不要胡作非为至协理荣国府,将大观园让与下人劳作,以节省开支,让我们领略到薛宝钗的确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姑娘。
  一般来说,宝黛二人通常被理解为反叛的典型。实际上,宝钗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以讽当朝: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嘲弄了官员昏暗无道,贪得无厌。尽管如此,我们似乎还没见她说过其他偏激的话,她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给这个世界致命一击,因此在反抗与忍受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中介点,较之宝黛,她是否更聪明些?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他们的力量毕竟太小了,何况又还时时希望得到封建势力的认可,也就只有苟延残喘的分了。封建势力最终是胜利了,这是《金陵十二钗》中预示好的。这位封建文人最终放不下对统治者的幻想,放不下对封建势力的维护,用自己的笔残酷地为他们三人的挣扎划上了句号,从而让整个梦最终成为一场空。

12.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写作素材:曹雪芹出生富贵之家,雍正年间,家产被朝廷抄没,举家北迁。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山村,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红楼梦》前八十回。  

【角度点拨】①贫困是一笔财富;②逆境出人才;③伟大的作品离不开丰富的阅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a4137da417866fb84a8e94.html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预习学案和学习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