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风俗文化

发布时间:2014-09-14 09:02: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保定风俗文化

保定二中1311班王兰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民俗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它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几年来的传统习惯、文化风尚和道德观念。作为燕南越北之地的保定人,质朴憨厚,疾恶如仇,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积下,留传下丰富多彩的民俗。

【庙会】

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共有庙会419个,其中几万人以上的大型庙会就有154个,多在春季和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庙会农渐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有的成了专交流会,如安国县离州的中药材庙会、曲阳下河的骡马大庙等,全国有名。庙会一般三至五天,也有十天到半月的,保定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刘守庙庙会每年都是半月左右的会期。 近年来,庙会逐渐变成了物资交流会,除进行贸易活动外,还搭台唱戏,民间高跷、耍狮子、龙灯、旱船、太平车、武术等也在庙上表演,给"庙会"增添了光彩。既进行了物资交流,也丰富了群众的娱乐活动。

【安国国际药材节】

安国市古称祁州,中药材交易已有千年历史,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超常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已成为天下药商笃信的箴言。自1980年以来,安国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两次迁移和扩大沿革千年历史的马路中药材市场,建成占地400亩,拥有400多座楼房和4个交易大棚的祁州药市,赢得了天下第一药市的赞誉,并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

1986年以来,每年5月安国市政府都要举办国家级规模的药交会,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20届,每年的交易额在12亿元人民币左右,客流量在50万人次左右,全国各地、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都来此参加交易会。

【河北梆子】

早期曾称京梆子、秦腔和山陕梆子,是由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演变而成。流行于京、津、保定一带,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形成一个深受群众喜爱的全国性大剧种。音乐唱腔高亢激越,节奏铿锵,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充分体现了慷慨悲壮的气势。剧目丰富,有500多个传统剧目和100多个现代戏,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保定的河北梆子知名演员辈出,如田际云(高阳县人)、杨韵谱(高阳县人)、韩俊卿(雄县人)、王玉磬(安新县人)等,唱腔高亢优美,富于变化,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老调】

又称保定老调,脱胎于元、明时期流行于燕赵的民间俗曲河西调。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委婉,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经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老调是河北省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除在河北省流行外,山西和东北部分地区也有它的影响。早期有以生行演员韩大仓为代表的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后有名旦小莲花(张桂良)、名老生周福才推陈出新,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了专业老调剧团,老调艺术在表演和声腔上都获得全面发展。保定老调剧团曾多次进京汇报演出。尤其是老调剧目《潘杨讼》、《忠烈千秋》、《梁红玉》拍成电影电视后,这一古老剧种的影响扩展到全国。

【涿州花灯】

 涿州花灯节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间的通会楼而得名,清末民初时列为涿州八景之一,称作通会灯市,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涿州城内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齐放,银花共开,千家万户,燃烛通宵。元宵之夜,登上鼓楼,远望十里长街,龙飞凤舞,颇为壮观。有诗为证:春风初到月初园,不夜城中沸管弦,万盏灯火双塔影,一时辉映鼓楼前。故曾博得南有扬州,北有涿州之美誉。

涿州花灯节每年在正月十五期间举办,牌楼灯、组灯、引灯(红灯笼)分布市内大街小巷,整个涿州城区成了灯的海洋。入夜,红灯高挂,霓虹闪烁,流光溢彩,观者如潮。期间还有花会表演、焰火晚会、文艺表演。观灯游人连年超过15万人次以上。2002年后,花灯迁至城市文化广场展出,规模更加宏大,已成为大型的旅游文化活动。

【徐水狮子舞】

俗称狮子会,两人合扮一头狮子,加上道具成一狮形,前有一"狮童"(或称"引狮郎")手持彩色绣球引狮起舞。表演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基本动作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弓腰""啃爪""掏耳朵"等;武狮有"腾上""翻下""托竿""转弯"""""""""等高难动作。配乐为鼓、铙、锣等打击乐。

 

【白洋淀云锦 

白洋淀的席素负胜名,以产量多、质量好、销路广闻名全国。1981年在白洋淀附近发掘的容城上坡遗址中就有苇席痕迹,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据《安新县志》记载,唐宋时期,白洋淀苇席已作为土特产品上贡国家。唐朝时上贡席三千领,宋朝时上贡席二千领,足见白洋淀苇席生产历史悠久。据统计,白洋淀席年产量在六百万领以上,远销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不难看出白洋淀席对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

白洋淀的席有糙席、细席之分。糙席是普通席,没有什么花纹,只是用来遮风挡雨,铺房苫顶,搭铺围垛;而细席是指那些各种各样花纹的炕席。织这种细席,苇要上等的,席篾要均匀的,席花要根据用主的喜爱织成桌面纹、回纹、方砖纹、三纹的。至于过去白洋淀人家办喜事用的带喜字的席,那选苇要精,席花要密,织席人的技巧更要高人一筹了。

 【叉晒】

是白洋淀渔民掌握的一种特有本领。 叉鱼在白洋淀当地叫叉晒,意思是叉晒太阳的鱼。也叫叉吧嗒嘴,白洋淀的鱼在阴天水里缺氧或者是夏天天气闷热的时候,会在芦苇的阴凉中浮上水面,张着嘴喘气。而且这种吧嗒声非常大,而且经常是很多鲫鱼聚集在一起吧嗒嘴,叉吧嗒嘴由此而来。这是白洋淀渔民特有的本事,非能人不能掌握其技巧与真义。

义分为须叉和普通叉两种,多为五股叉。须叉在尖处有铁须  ,叉中鱼后,可以防止脱叉。叉晒的关键环节是下叉,下叉不准,前功尽弃。叉晒人看到目标后,叉不能直对鱼身,而是对准鱼头。因为水一有响动,鱼习惯向前逃去,待叉到时,正好叉中鱼身。另外,下叉的地点必须选在鱼身下三寸左右的水面。一来是河水、阳光反射造成人眼光看到鱼的误差;另一方面,叉一接触水面,鱼必定前游下沉。掌握了这些技巧,叉鱼就成功了多一半了,剩下时间再慢慢锻炼就成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9f37c6c3968011ca2009125.html

《保定风俗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