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歌

发布时间:2013-06-07 09:48: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大家庭中生活的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朝鲜等各民族,都有自己光辉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由于各民族人民所处的历史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所以,生产劳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也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色彩丰富、令人目不暇接的民族民间文化。

  内蒙古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的共性是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巴尔虎蒙古民歌长调

  呼伦贝尔牧区广泛流传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演唱,字少腔长,高亢辽远,节奏自由。其风格特征是热情嘹亮,优雅清新,常用的调式是羽、宫、徵。歌词内容多以怀念故乡、赞美家乡、倾吐纯真的爱情和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共产党的领导等为主。曲调无论高亢嘹亮,还是低吟回荡,充分表现了巴尔虎蒙古人宽广的胸怀,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和草原辽阔无垠的气势。

  广大牧民十分喜爱长调民歌演唱艺术,男女老幼在草原上放牧、挤奶时边劳动边唱,节日闲暇家人与邻里聚在一起,引吭高歌,抒发感情,自娱自乐。有些老的民歌如《辽阔的草原》、《四岁的海骝马》、《佳乎艾》、《长颈枣红马》等世代相传,久唱不衰。

  布里亚特民歌

  布里亚特民歌流行于呼伦贝尔草原的锡尼河畔,特点是音域较窄,结构短小,旋律欢快,如《金灿灿的太阳》、《布谷鸟》等歌曲。

 



  科尔沁民歌

  科尔沁民歌流行于大兴安岭以南的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的部分地区,最主要的民歌体裁是包古尼道(短调),特别是长篇叙事歌曲非常流行。同时,这里还是蒙古语说书和安代歌舞的发源地。科尔沁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部分,内容丰富、数量浩瀚,旋律优美、语言精辟。其产生和流传在通辽的蒙古民歌有800多首。

  科尔沁民歌除古代狩猎歌、游牧歌、神话传说歌、寓言歌、古代英雄歌以外,还有歌颂人民反抗斗争、控诉压迫剥削及兵役、徭役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那木斯来》、《劳工之歌》等;赞美故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歌,如《诺恩吉雅》、《母亲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摇篮曲、讽刺歌,如《波茹莱》、《都吉娅》、《丁格尔大喇嘛》等,仪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礼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尔玛》、《篝火歌》等;反映妇女生活的歌,如《万梨》、《高小姐》、《德力格尔玛》等;情歌,如《韩秀英》、《达古拉》、《金叶玛》、《北京喇嘛》等。

  科尔沁民歌在内蒙古东部区蒙古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其特点鲜明。它的长篇叙事民歌广为人知,如《嘎达梅林》、《韩秀英》、《娜布其公主》等。这些叙事长歌旋律宛转动听、主题深刻、情节动人、语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科尔沁民歌音乐手法严谨,转调手法高明。在曲调中不仅有一般性的起、承、转、合等手法,更重要的是运用变化音、离调、转调、调式交替、色彩渗透等旋法。有些民歌改编成大型交响性器乐曲和合唱曲。

 



  赤峰巴林民歌

  巴林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巴林谚语中有“两个巴林人,就有一个是歌手”的说道。在能歌善舞的巴林蒙古族中,有许多出名的歌手。长期以来,巴林民歌引起许多研究民间文学遗产的民间文学工作者的注意。

  巴林民歌的主题鲜明。有的再现当时社会状况,揭露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抨击统治者的凶残暴虐和穷兵黩武的本性,展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礼赞山川,赞美故乡;母亲的形象,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极为崇高的,巴林民歌将赞美和颂扬母亲作为重要的主题;骏马,是蒙古族人民的第二生命,巴林民歌对马的赞颂在蒙古民歌中可谓独一帜;爱情,在巴林民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向往自由,向往幸福的情感和执著的追求。

  巴林民歌的歌词独具特点,多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上诙谐夸张,直抒胸臆,手法上比、兴并用,且运用得当、简练、贴切、和谐,每首民歌多以比喻眼前之景起头,以叙事论理道出心中之情。还以反复咏唱,复沓回环,层层加深,使语言清新,富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

  巴林民歌的曲调分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适应于牧民的游牧生活。它音域宽广,字少腔长,节奏自由,感情奔放,至今仍保留着古老、朴实、苍劲、有力的风格。在旋律上,长调民歌其骨干音长时值出现的较多。短调民歌则是以抒情为主,节奏明快。每首民歌调式转换自然,表现淋漓尽致,深刻有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察哈尔民歌

  察哈尔民歌主要流传在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察哈尔民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圣乐(图日音道),多见于歌颂圣主、寺庙、活佛、王公等上层人物。如《巴嘎阿布日拉》;二为一般歌曲(优白音道),多为歌唱山、川、草、木、河流、牧场、牲畜,其中包括歌唱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生活习俗、爱情以及思念故乡、崇敬父母长辈的歌曲,还有部分讽刺歌曲等。如《察哈尔八旗》、《脑鬃玲玲的黄骠马》等。察哈尔民歌歌词结构严谨,用语生动形象、多用比兴,富于抒情。歌词中的比喻往往和蒙古族人民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多以日、月、风、雨、云、雾、山、水、花、鸟、草、木、家畜、野生动物做比,尤其是用马作比喻较多。如:脊梁丰满的白骏马荷伊,我从你嘶鸣中认出来呀荷伊;可亲可爱的心上人啊嗬咿,我从你笑声中认出来呀嗬咿。

 



  锡林郭勒民歌

  锡林郭勒民歌主要流传于锡林郭勒盟北部地区。长调民歌唱腔悠扬高亢,音域宽广,节奏松散,多装饰音,歌词语言明晰简朴,演唱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长调中的“朝日”较古老,为锡林郭勒盟所独有,是一种无伴奏合唱形式。一般由多人以简单的低音部和声的方式为独唱者伴唱,伴唱的歌词全部用感叹词。通常只在重大集会、婚礼、那达慕等隆重场合才演唱。

  短调民歌的曲调结构规整,一部曲式的歌曲较多,大部分是由两个乐句或4个乐句组成。其歌词通俗易懂,语言大众化,富有哲理。

  鄂尔多斯民歌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以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为主,还包含了蒙汉调(也称漫瀚调)、山曲和二人台共四大类。

  由于受鄂尔多斯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鄂尔多斯民歌有着非常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地区特色和艺术特色,音乐形象鲜明,集中、突出、富于个性;旋律舒展,宽阔、优美动听,曲调宛转回旋,简洁明朗,易懂易记,易学易唱。歌词文学性很强,简练概括,含蓄深刻,准确质朴,感情自然,真挚、细腻、内容丰富多样,其唱法、吐字、行腔特点十分突出,鄂尔多斯民歌极富诗情画意,听着动人心肺,听后耐人寻味、难忘。

 



  阿拉善民歌

  阿拉善、额济纳民歌的基本来源为:定居阿拉善所传唱的民歌;定居额济纳以后产生的民歌;从邻近盟旗及其他蒙古地区传入的民歌;少量的讽刺歌曲大多是从外地传入的。长调民歌内容有迎客、敬酒、喜庆、醒酒、宴终、送客、娶亲、嫁女、思念、祝愿、赞美、教诲等种类,歌词有较强的哲理性,内含礼仪、道德、和睦、友爱、团结、勤奋的思想。凡是阿拉善、额济纳长调民歌,唱时可以自由延长歌调。装饰音多,大多为不固定装饰音,可根据演唱情况随意增减,歌调结构多为两乐句子和两乐段体。歌词中感情词较多,歌词的反复也就比较多。民歌里还有一种固定的副歌,无论在何种宴会上,凡唱完任何一首民歌,紧接着都要唱副歌。

  乌拉特民歌

  乌拉特民歌流行于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即历史上由呼伦贝尔草原迁移至乌拉山下的乌拉特部。他们既带来了老家古老的歌曲,也有300年间形成的独特风格的新歌,如《天鹅》、《辽阔美丽的杭盖》、《请安》等都是乌拉特民歌中的优秀曲目。

  乌拉特民歌常用的调式为徵、羽、宫,与阿拉善民歌相似。在调式的变化上较为丰富,歌曲的结构方面也有所发展。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的民歌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3个民族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较多的联系,其民歌的基本形式也有相似之处。一是山歌、小调为主的各类歌曲。达斡尔族称“扎仁达勒”,鄂温克族称“扎恩达勒格”,鄂伦春族称“占达仁”。二是舞蹈歌曲。达斡尔族称“吕日勒”或“哈肯迈勒”,鄂伦春族和鄂伦春族都称“鲁克该勒”或“吕日该仁”。三是萨满调、跳神曲和其他祭祀祈祷歌。

  这3个民族民歌中的山歌、小调、舞蹈歌曲的特点是结构与曲调密切关联,通常是由两句或4句构成一段式。即兴歌、叙事歌除以上特点外,结构比较自由,句式长短不齐。3个民族民歌在相似的同时,又风格各异。达斡尔民歌特色是修辞造句工丽,音律严整,情感丰富,刚柔兼备;农区和牧区鄂温克族民歌豪爽、深情,艺术手法多样;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猎民粗犷奔放,带有浓郁的原始游猎生活特色。

  3个民族的民歌内容广泛,有反抗压迫与剥削的,如达斡尔民歌《狠心德财主》,鄂温克民歌《金珠和珠列》中“想起被哈丰诺颜逼迫的时刻,气得就要拿起镰刀”。除传统的民歌内容外,还有一些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如《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解放》等。

 



  武川县爬山调

  武川县素有“内蒙古的爬山调之乡”之称。爬山调,又叫爬山歌、山曲儿、小曲儿、曲曲儿等。是呼和浩特地区流传极为广泛的群众口头诗歌,又是农村劳动人民心灵的披露。对往昔时代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都有着极为生动和深刻的艺术反映,是有着很高美学价值的民歌。上个世纪50年代,民间艺术家韩燕如先生搜集、整理的《爬山歌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在我国民间文学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响,许多研究民间文学的专家、学者,为爬山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所惊讶,所震动。认为它是我国民歌中一种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它和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甘肃的花儿一样,是我国西北地区相互媲美的三大著名的歌体。爬山调按地域分类,有前山调、后山调及河套调、伊盟调。前山调流行于呼和浩特地区土默川平原,后山调流行于大青山北麓武川县一带,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伊盟调则流行于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一带。爬山调的演唱,或牧羊人、或赶脚人,或村姑、或农夫,喜也歌、忧也歌,又各有所长。你也歌、我也歌,借物发端、连类引喻。按演唱形式又有室内与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腔长调大,内容丰富多彩;室内歌者为为女性,其调门较低,旋律柔美婉转。●范亚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7313bc850e2524de5187e47.html

《蒙古民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