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陈世美”原型与男性性别偏见

发布时间:2022-12-21 17:34: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影视作品中“陈世美”原型与男性性别偏见影视作品中“陈世美”原型与男性性别偏见id=“artibody”>原型(archetype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原始的或最初的形式在荣格原型理论中,他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原型是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普遍意象[1]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它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模式,然后在不同的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原型作为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结物,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某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母题、人物类型或结构模式。荣格的后继者弗莱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2]弗莱将原型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范畴转移到了文学领域,建立了以文学原型为核心的原型批评理论,成为20世纪西方文艺批评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流派。陈世美作为文学原型是通过传统戏剧《铡美案》(又名《秦香莲》成熟定论并广为人知的。在该剧中,陈世美贪恋权贵、见异思迁、忘恩负义、杀妻灭子,最终被包拯处死。《铡美案》是中国传统经典剧目,全国主要的戏曲剧种都有搬演,尽管剧名有异、情节也不尽相同、但故事主体却有高度一致性。陈世美已在中国人集体心理积淀中笼统幻化为人尽皆知的负心汉原型。原型理论告诉我们,原型具有恒久历时性。所谓恒久历时性是指“‘原型能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环境
具体条件和具体的个体事物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种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形态,即形成它的置换变体。”[3]“陈世美原型以不同的文本符码在电影电视等新的媒介形式中得到进一步的移植、建构与重塑。陈世美型的影像形象呈现可以追溯到1947年蔡楚生执导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2005年导演赵新拍同名电视剧,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5060年代由《铡美案》评剧、京剧拍摄的戏曲艺术片。在现代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电影《双食记》、电视剧《蜗居》、《回家的诱惑》等文本更是深化升级了陈世美型。陈世美俨然成为男性形象的类型标签,成为负心汉男人的公式化、类型化强大符号能指。陈世美原型能指的背后隐喻着对某类型男性的角色定型与性别偏见。一、陈世美原型的影像呈现陈世美作为戏剧中影响深远的形象,为影视作品的人物塑造提供了的经典模板与叙事动力。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张忠良、《双食记》中的陈家桥、电视剧《蜗居》中的宋思明、《回家的诱惑》中的洪世贤,都是陈世美原型的影像形象代言人。张忠良的忘恩负义、瞒婚再娶;陈家桥的风流成性、不负责;宋思明的见异思迁、聪明狡黠;洪世贤的不念旧情、心狠手辣。在陈世原型的强力召唤下,荧屏上出现了一个陈世美类群,几乎每一个小三影像故事背后都有一个贴着负心汉签的陈世美形象。抛弃妻子、忘恩负义、攀附权贵、见异思迁,这些形象的塑造在男性负面角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传媒时代,陈世美已超越戏剧形象生成转化为一种媒介符号,并对观众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心理暗示效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72ac71d57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d.html

《影视作品中“陈世美”原型与男性性别偏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