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半夏与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发布时间:2019-09-25 17:18: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半夏与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的干燥块茎。又名:水玉、地文、三叶老、三步跳、老鸹头、泛石子、狗芋头、珠半夏、麻芋果、三叶半夏、小天老星、无心菜根、老和尚头、地珠半夏、羊眼半夏。原植物半夏除内蒙古、西藏尚未见野生的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狭叶变型f. angustataSchottMakino小叶狭披针形,产山东,总生物碱含量高于普通半夏。

本品药材性状: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顶端多圆平,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纵切面呈肾脏形,断面洁白,富粉性,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气微,味辛辣,嚼之发黏,麻舌而刺喉。

本品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中医临床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法半夏(半夏炮制加工品)功能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姜半夏功能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清半夏功能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镇咳,祛痰,抑制唾液腺分泌,镇吐和催吐,抗生育,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胰蛋白酶水解,抗心律失常,抑制心功能,降低血压,催眠,抗惊厥,凝集红细胞,抗癌,促细胞分裂,抗白血病,激活免疫系统,兴奋迷走神经,抗溃疡,促进胆汁分泌,镇痛,解毒,利尿,抗矽肺等作用。注意:本品尚有致畸作用,生半夏长期给药可引起肾脏代偿性增大。

半夏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腹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本草图经》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内采根、以灰二日,汤洗暴干。一云五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然以圆白,陈久者为佳。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又由跋绝类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许,根如鸡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半夏主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

据胡世林考证,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入药则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张仲景《金匮要略》所创用的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等十余个以半夏为主药的方剂至今仍为中医和日本汉方医所广泛使用。据558个处方的微机分析结果,半夏在处方中出现频率位于第22位。日本210个法定汉方中含半夏者有46个,占22%。由此可见,半夏在国内外防治疾病和中药市场上所处的重要地位。   

半夏的原植物,可以确证本草半夏的原植物与《中国药典》规定是一致的,即为Pinellia ternata。其叶形在《本草图经》分为竹叶形和芍药叶形,在《植物名实图考》分为长叶和圆叶形。而实际上叶型变化还要多样,长宽之比从21301,甚至还存在侧裂片深浅不等分裂的异型叶。1920Engler氏曾分为4个变种,但由于叶型变化的渐变性和过渡性,很难划清变种间界限,故现代分类学家都认为所有居群均命名为P. ternata 较为恰当。

关于齐州半夏,《名医别录》最早具体指出半夏产于陕西省。陶宏景著《本草经集注》时,半夏的主产地移至山东省益都县一带。到了宋代,苏颂提出“以齐州者为佳(即今山东省历城县),并附有齐州半夏图。《本草品汇精要》在“道地”项下亦标为“齐州”。显然齐州半夏与它处半夏物种是相同的,只是因为质量较好而冠以产地之名罢了。日本学者不了解中国本草所说的真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齐州半夏考订为三裂叶半夏P. tripartata Schott.,这不仅缺乏齐州半夏的特征依据(叶为三全裂,并非三深裂),而且三裂叶半夏仅产于日本,中国并无分布,又何来齐州半夏佳品之说。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有关半夏的文献还引用此种作为齐州半夏的学名。国内一些标本室存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标本马蹄犁头尖Typhonium trilobatum 也被误定为P. tripartita,从而造成我国有分布的假象。

《中国药典》虽只收半夏P. ternata 一种,但据报道,半夏的商品药材实来源于半夏(即上种)和掌叶半夏P. pedatisecta的块茎。掌叶半夏的商品药材实来源于掌叶半夏、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 和异叶天南星A. heterophyllum Blume

由跋与虎掌和半夏的关系。由跋原名由跋根,始由《名医别录》收载。原著只言“主毒肿结热”,既无性味,亦无形态,产地,故难考订为何种。《唐本草》“由跋今南人以为半夏”,并指出虎掌“是由跋宿者,……由跋是(虎掌)新根,犹大于半夏二、三倍,但四畔无子牙耳。”《本草品汇精要》指出,由跋“绝类半夏,足能乱真。”《本草原始》:“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虎掌种子发芽后,幼苗要经过单叶,三叶阶段,再继续分裂为7~11裂片的鸟足状叶。在单叶及三小叶阶段,块茎与半夏等大或更大,又未长出子块茎,形态确实酷似半夏,故许多古代本草学家都指出“足能乱真”。同时也说明由跋不是独立的一种植物,仅是虎掌的幼苗而已。近代本草学家将由跋考订为普陀南星Arisaema ringens Schott 或异叶天南星A. heterophylla,都是因为把本草虎掌误考为异叶天南星所致。也有人考订由跋是蒟蒻Amorphophallus rivieri Durieu 的幼小块茎。

据郑博仁等报道,在云南半夏被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半夏,习称为“地珠半夏”。本品质地优良,为药材市场半夏的佳品,也是云南传统使用的半夏主流商品。第二类为山珠半夏,具体品种见前述,这类半夏仅在云南省区内,当无地珠半夏供应时,必须经过加工炮制减毒后,方可代半夏入药。若销往省外,则常被作为半夏的混淆品处理,或降格归入天南星类药用。由于在云南以山珠半夏代半夏入药用的历史长久,积重难返,把山珠半夏从半夏药材商品中剔除出来,或归入天南星类药材商品中去,本是合理的事,实际颇难实行。山珠半夏的功效与天南星相近,其燥湿化痰功能虽与半夏近似,但无半夏的降逆止呕作用,因此山珠半夏不能完全代半夏入药。且山珠半夏的毒性较半夏为大,曾因其未制透而多次引起中毒。另一类为狗爪半夏,在云南已不再以其充代半夏入药,但在切制的半夏饮片中时有检出。

半夏成分主要含胆碱、胡萝卜苷、N-乙酰谷氨酸、β-谷甾醇-D-葡萄糖苷,水解后得麻黄碱、多糖、半夏蛋白、鞣质和半夏胰蛋白酶抑制成分;另有高龙胆酸、天冬氨酸、谷氨酸、β-丁氨酸、生物碱、少量挥发油、原儿茶酸、棕榈酸、油酸、琥珀酸(丁二酸)等。另有报道半夏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须氨基酸,其天冬氨酸具有镇咳祛痰作用;含有18种无机元素。与水半夏相比,钙高出9.4倍,钛高出3.8倍,铜高出4.9倍,铅高出7.7倍,锰低了4.9倍,而水半夏中钾则为半夏的2.5倍;半夏与山珠半夏相比,铝、铁较高,钛高出9.2倍,铬高出7.7倍。

薛建海等报道,产于安徽古颍州府(现阜阳地区阜南县、颍上县)一带的称“颍半夏”,为半夏的道地品种,药材性状素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而闻名遐迩。颍半夏药材随贮藏年限的延长,总生物碱含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二等级颍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因此以性状划分等级、区别优劣尚不能客观反映药材的内在质量。从不同采收期的半夏中总生物碱含量看,春季>秋季>夏季。生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法半夏、姜半夏和清半夏含量逐渐减少,水半夏饮片含量最低。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颍半夏及其炮制品氨基酸含量较高,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总氨基酸含量顺序为: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法半夏。颍半夏含有23种以上微量元素,钙、磷、镁、铁、铝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氟、锌、锶、锰,其余元素含量较低。半夏炮制方法对微量元素的含量影响较大。

半夏是喜温暖怕炎热的植物,它的生物学起点温度为10左右,生长适宜温度为10~2727以上生长缓慢,甚至倒苗死亡。半夏又是耐阴而不是喜阴植物,在适宜遮光条件下,能生长繁茂,但是,长期处在不足3 000lx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良。湿度是半夏最重要的生态条件之一。它要求较高的土壤和空气湿度,但是,土壤湿度过大,也会影响其地下部分的发育,以至引起生长停滞、烂根、烂茎等现象。减轻和防止半夏频繁倒苗,是引种栽培成功的关键,而研究建立半夏生长适宜的温、光、水模式,又是减轻和防止其倒苗的关键。

因野生半夏药材资源有限,不能满足需要,河南嵩县医药公司从1984年开始进行半夏的引种试验。为了考查引种半夏的质量,将引种二年的半夏与当地野生半夏进行了化学成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紫外吸收光谱、纸层析图谱,薄层层析图谱及薄层扫描图谱完全相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栽培半夏为0.08%,野生半夏为0.07%

郭巧生等报道,β-谷甾醇、缬氨酸及精氨酸在半夏各居群间或因采收期不同含量差异明显,由于包括栽培条件和测定条件都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从化学成分这一角度推测,半夏各居群间的遗传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但从总体上看3种成分均以秋收者含量为高。半夏上述成分的研究虽在国外已有较多的报道,但在样品来源上大多为市售品或某一地区某个生长阶段的采挖品。亦即其测定结果如是采挖品则只能反映出某个半夏居群某个生长阶段的某种化学成分的存在与否或含量多少,如是市售品则就无法保证其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甘肃产的半夏样品(未注明采收期)进行β-谷甾醇的测定,含量为0.026%;而本测定结果夏收者为0.0014%~0.0874%,秋收者为0.0051%~0.0607%。有关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各家报道也有很大的出入。如来自甘肃的半夏样品(未注明采收期)中缬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分别为0.022%0.027%;而安徽产半夏(颖半夏,市售品)中缬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分别为0.094%0.064%,但本测定结果分别为0.0011%~0.0123%0.0052%~0.0175%。可见如不作平行动态的比较测定,其结果是缺乏代表性的。

吴皓等应用TLC(薄层色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半夏药材及其同科易混药材和常配伍应用的药材进行各提取物的比较,并经HPLC制备,得到了半夏药材的鉴别成分:次黄嘌呤核苷。该成分水溶性强,对热稳定,在与其它药材成分的比较中仅半夏药材中含有,且在植物体内几乎很少存在。

近几年半夏人工栽培量逐渐增加,但常法用块茎进行营养繁殖,繁殖系数很低,且病毒感染严重,产品和品质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夏海武等试用组织培养法进行半夏苗的繁殖,并研究了取材时间及部位、激素、光照、温度、移栽等几个主要因素对半夏组织培养的影响。另曾建红等测定半夏不同生长期总生物碱的含量,为确定合理的采收期提供依据。结果半夏不同生长期总生物碱含量差异显著(F=12.789P>0.01)以全苗期最高,每株平均总生物碱产量以集中倒苗期最高,故半夏最佳采收期以集中倒苗期为宜。

白权等比较四川南充半夏不同部位总生物碱的含量,不同部位都含有总生物碱。鉴于半夏皮及须根中含有较多的总生物碱,因此半夏在加工过程中去除皮及须根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水半夏在历代本草未见记载,仅广西贵县人民医院早年有以本品作祛痰止咳药用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始为少量半夏和水半夏对比研究的药理实验所证实,水半夏与半夏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但各家报道结果也不尽相同,可能是产地、提取部位和实验用药剂量不同所致。钟正贤等药理研究证实,水半夏水提物、醇提物和酯提物均有止咳、祛痰、平喘、镇痛、抗炎和镇静作用,且毒性很小,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黄平等从水半夏中分离鉴定出1-O-β-glucopyranosy1-2-[(2-hydroxyloctadecanoyl)amido]-4,8-octade-cadiene-1,3-diolconiferin、β-谷甾醇和β-胡萝卜苷。且首次从水半夏中发现有抗肝毒活性的脑苷脂类成分和苯丙素糖苷类成分。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滴水珠,又名天灵芋;干燥块茎呈扁圆球形,直径0.8~3.5cm,高约1cm,表面浅黄色或浅棕色,顶端平,底部扁圆,表面较粗糙,质坚实,断面洁白,有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分布于陕西、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块茎用于毒蛇咬伤,胃痛,腰痛,外用于痈疮肿毒,跌打损伤;陕西、浙江、江西、广东称其为水半夏,江西称石半夏,四川称心叶半夏;(2)虎掌,又名掌叶半夏;块茎呈扁圆球形,直径1.5~5cm,表面棕灰色,主块茎四周有多数小块茎组成,如虎类脚掌,块茎中心有茎痕,四周具麻点根痕,质稍坚实,混入商品半夏者多1.5cm左右;除东北及宁夏、青海、西藏外,全国均有分布,块茎外用于毒蛇咬伤及五名肿毒,有抗肿瘤作用,尤其是对宫颈癌的治疗;本品通称掌叶半夏,湖北、四川、云南称狗爪半夏,广西称滇半夏,四川称虎掌南星;在民间,虎掌常兼作天南星及半夏使用,主要作虎掌南星药用,河北、山西、江苏、河南、四川等省部分地区,用其1.5cm左右的幼小块茎作半夏入药,一般不见侧芽;早在唐代江南就有以虎掌小块茎混作半夏的情况,但古今都认为虽有半夏之名,却不能作半夏药用;据张定媛等报道:半夏与虎掌同属不同种,其外形及组织极相似,其区别点为:虎掌块茎的薄壁及黏液细胞均较半夏稍小,半夏块茎上残留的芽鳞表皮细胞近似长方形,较大,而虎掌芽鳞表皮细胞呈多边形,较小,此外,淀粉粒组成上也有较明显的差别,半夏2~4复粒较多,长9~18~30μm,略大,单粒较少,而虎掌2~4复粒较少,长9~14~20μm,略小,单粒较多;(3)盾叶半夏,分布于浙江、福建,块茎用于胃痛,腹痛,痈肿,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4)三裂半夏,产于日本,日本及国内部分学者曾误认为是我国地道药材齐州半夏的来源;(5)鹞落坪半夏,据余世春等报道,为新近在安徽发现的半夏属新种;本品块茎在皖南地区与正品半夏混收同用,俗称“土半夏”,“鹞半夏”具有块茎个大、耐寒等特点,小区栽培试验显示本种繁殖系数大,成苗率高,产量大;从植物外部形态观察,本种应属天南星属与半夏属之间的过渡植物,两种半夏所含成分类型相同,均含生物碱、氨基酸、酚类、甾类等,只是两者生物碱的结构类型或存在形式有一定差别,从药用植物亲缘关系来看,两者应具有近似的功效,药理比较试验结果与这一推断相符;

6)犁头尖(天南星科),块茎栓皮薄,不易脱落,表面灰褐色,稍有皱纹,芽痕位置多偏向一侧,须根痕遍布全体,常见珠芽痕;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块茎、全草用于毒蛇咬伤,痈疖肿毒,血管瘤,瘰疬,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一般外用,不做内服;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称其为土半夏,云南称山半夏、狗半夏,广西称大叶半夏、芋叶半夏,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曾作半夏药用;(7)单籽犁头尖,分布于四川、云南东南部,块茎有毒,可解毒消肿,散结,止痛;有些地方充半夏药用;(8)鞭檐犁头尖,又名白苞犁头尖、戟叶犁头尖;块茎略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直径0.5~1.5cm,高0.8~3cm,顶端类圆形,有凸起的叶痕和芽痕,呈棕黄色,遍体可见大小深浅不同的小坑,细小而深者为须根痕,较大而浅者为珠芽痕,有的下端略尖,气微,辛辣麻舌刺喉;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金平,块茎(水半夏)用于咳嗽痰喘;本品在广西大量生产,大多数省区内调用,药材称“水半夏”,20世纪70年代,由于半夏紧缺,出现了广西水半夏大行于市,并与半夏并列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的状况,以后的药典虽然取消了水半夏,但商品水半夏仍行销全国许多地区,并有取代半夏之势;2014年我们作全县中药市场调查时,发现相当一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仍在以水半夏代半夏药用,二者购进价格相差十几倍!水半夏燥湿化痰止咳,但无降逆止呕之功,本品不宜与半夏混淆,不可充半夏入药;(9)独脚莲,野生于河北、北京、天津、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安徽、湖南、四川、贵州、西藏,东北及新疆、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干燥块茎习称“禹白附”,河南西部山区与半夏相互混淆误用,全草外用于毒蛇咬伤,瘰疬,跌打损伤;江西称其为野半夏;(10)西南犁头尖,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块茎用于毒蛇咬伤,乳痈,疔疮;四川称其为半夏;(11)三叶犁头尖,分布于华北及陕西;内蒙古、山西以其块茎代半夏入药,山西称花半夏,代县产的称“代半夏”,太谷县范村产的称“范半夏”;(12)马蹄犁头尖,又名三裂叶犁头尖;块茎圆锥形、扁圆形,直径0.5~2cm,栓皮薄,不易脱落,表面棕黄色,稍有横向皱纹,芽痕多偏向一侧,有突起的侧芽,须根痕密集,常见珠芽痕;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块茎(山半夏)祛风寒,消肿,止痛;云南个别地区作半夏入药;犁头尖属植物毒性大,未经科学研究证实,不宜代半夏药用;(13)长耳南星,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块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四川称其为半夏;(14)银南星,干燥块茎较小,类圆球形,直径1~2cm,高0.5~1cm,表面黄白色至棕黄色,顶端有浅窝状凹陷,有时周围散生1~2个侧芽,底部钝圆,偶有乳头状凸点,腰部有的稍缩小;分布于四川、云南,常与山珠南星混生,块茎燥湿化痰,代半夏药用;四川、云南称其为半夏,云南称银半夏、地珠半夏;(15)岩生南星,干燥块茎呈钵状类半球形,直径1.5~3cm,高约1.5cm,形体小于山珠南星而略大于银南星,腰部以上缩小较少,直径1.3~2.5cm;分布于四川、云南,块茎辛,温,有毒,功能接骨续筋,消肿生肌,止痛;(16)河谷南星,药材性状与岩生南星十分相似,仅外观色泽较浅,质地略轻泡;分布于云南,称其为半夏,块茎代半夏药用;(17)山珠南星,干燥块茎呈坛状类圆球形,直径2.5~5cm,高2~3cm,表面黄白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底部半圆形,略光滑,腰部以上直径缩小为2~4cm,缢缩处近陡直,下侧散生一圈鼓钉状须根痕,上侧密生数圈麻点状须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辛,麻舌,有刺喉感,嚼之发黏;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云南称其为半夏、山珠半夏;块茎在云南、贵州作半夏药用;以上四种即银南星、岩生南星、河谷南星、山珠南星的干燥块茎在云南药材市场常代半夏入药,习称“山珠半夏”;(18)双耳南星,又名大半夏、狗爪半夏;干燥块茎扁球形,直径2.5~4cm,常侧生直径1~2cm的小球茎,表面浅黄棕色至棕色,上端中央凹陷,为除去叶柄后的残痕,凹陷周围残留须根痕,稍皱缩,质坚实而硬,断面黄白或黄褐色,稍具胶质样,密布麻点状突起的黄色筋脉(维管束),中间常纵向开裂,饮片多纵切,长4~7cm,宽2~4cm,气无,味微麻而粘牙;分布于云南,称其为半夏,球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19)象南星,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宁夏,云南称其为大半夏、银半夏,块茎有剧毒,微量用于腹痛;(20)象头花,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云南称其为红半夏、独叶半夏、老母猪半夏,块茎(母猪半夏)辛,热,有大毒;本品与丽江南星及掌叶半夏在云南药材市场曾称作“狗爪半夏”充代半夏入药的情况,虽已纠正,但仍有时在山珠半夏中(尤其在切制的半夏片里)掺混有部分狗爪半夏,它们的毒性均较大,不宜作南星药用,更不能充代半夏入药;狗爪半夏药材的主要特征是:干燥块茎扁平,质地较松泡,侧生数个球状小块茎,即使切制成片,也能观察到连在主茎周围(象头花及丽江南星)或一侧(掌叶半夏)的球形小块茎,断面色泽较山珠半夏深,多呈黄棕色,角质样,有的边缘近皮层处染紫色或粉红色,少粉性,麻味及刺喉感亦较山珠半夏强烈;(21)疣柄南星,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四川称其为土半夏;(22)异叶天南星,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四川称其为母子半夏;(23)盈江南星,分布于云南,称其为三叶半夏,根茎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24)高原南星,又名土半夏、中南星,分布于云南、西藏,块茎(土半夏)用于胃脘胀痛,呕吐,咳嗽痰多及妊娠呕吐;(25)花南星,块茎用于寒痰咳嗽,蛇咬伤,疟疾;云南称其为金半夏;(26)象鼻花,分布于西南地区,块茎称母猪半夏,又名山半夏、红半夏、独叶半夏,用于乳腺炎,颈淋巴结核,肿毒;(27)独角芋,又名红半夏、五彩芋,原产南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有栽培,块根(独脚莲)用于风湿疼痛,跌打肿痛,骨折,胃痛,牙痛,外用于无名肿毒,痄腮,痈、疮、疖、癣、湿疹,全身瘙痒及犬、蛇、虫咬伤,刀枪伤;(28)芋艿,块茎去皮晒干充半夏药用,外形类圆形、扁椭圆形,直径1~1.5cm,表面棕色,粗糙,有皱纹,顶有茎痕,断面黄色;全国各省区有栽培;(29)零余芋,又名红半夏,分布于云南等地,块茎或全草温,麻,有毒,用于急性乳腺炎,跌打瘀肿,痛疮疖肿,癣疥。

30)木半夏(胡颓子科),分布于华东及河北、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果实用于哮喘,痢疾,跌打损伤,痔疮,根或根皮用于虚损,恶疮疥癣;(31)细枝木半夏,分布于四川峨眉山,为四川特有药用植物,根、叶、果实用于痔漏,白浊,阴疮;(32)毛木半夏,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根用于哮喘,痢疾,跌打损伤;(33)箭叶苣(菊科),又名土半夏,分布于陕西、四川、云南,全草用于乳腺炎,疮疖,无名肿毒,毒蛇咬伤,咳嗽,癫痫,痔疮出血,皮癣;(34)丁座草(列当科),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台湾、湖北、四川、云南、西藏,块茎、全草用于胃痛,腹胀,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月经不调,血吸虫病,痄腮;本品根茎相似半夏,在青海一些地区被称为土半夏,近年来传讹用为半夏;(35)戟叶堇菜(堇菜科),分布于陕西和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贵州称其为野半夏;(36)王英新等报道,最近在黑龙江省发现以紫茉莉根经去皮、蒸煮切片后充半夏片药用的,其形态特征与正品极其相似;(37)药材市场造假:用玉米切片,用白帆水浸泡,晒干,掺入正品内,鉴别:以形状和断面区分,玉米断面脆,微黄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71110c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a.html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半夏与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