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10-04 22:08: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和文化

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结构

对外关系:

1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有七十多个国家与唐进行通商

2.对外交通: 陆路——向东可到朝鲜,向西可达中亚和欧非

海路——向东可达朝鲜、日本,向西可达波斯湾

3.主要国家: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大食及欧洲、非洲的交往

全面理解唐朝的对外关系

1. 唐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亚洲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唐朝统治者比较开明,重视发展对外交往等。

2. 文化交往的多样性。渠道和途径:官方和民间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传播;战争。

3. 与两汉相比,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抄写)

1)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进。

2)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3)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中外交流具有传播文化与商贸并重的双重性。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流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一、“丝绸之路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部分的独联体、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

(链接:“丝绸之路”路线图)

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

链接:张也歌曲《丝路风情》328

(图:丝绸之路照片)

二、唐朝与中亚、西亚的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及海上的航路,唐朝的对外贸易交往远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对当时的世界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

昭武九姓国

昭武九姓国是对隋唐西域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各氏族的统称,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九国。相传九国的祖先是月氏人,为匈奴所迫而迁居此地。这些国家的人善于经商,和中国通商很早。唐朝平定西突厥后,他们在名义上依附于唐,和唐朝有了更多交流。

阿富汗

唐时,在中亚有个吐火罗国,即今天的阿富汗。唐初,吐火罗多次派使臣来唐通好,唐高宗亦曾派使臣前往。玄宗时期,双方往来更为频繁。据记载,开元十二年(724年),吐火罗使臣一次就给唐朝带来乾婆多罗等药物200余种。

波斯

唐时的波斯,即今伊朗。贞观末年,波斯遣使来华;高宗龙朔年间,波斯受大食侵扰,波斯王卑路斯又遣使入唐求助。唐高宗于是在其地置波斯都督府,以卑路斯为都督。后来,卑路斯和他儿子泥涅斯相继来到唐朝定居。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波斯商人来华经商,足迹遍及长安、扬州、广州等地。波斯医药大量传入唐朝,中国的丝绸也通过丝绸之路大量输入波斯,经此远销西方。

东罗马

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唐时被称为“拂菻”,古称大秦。唐朝之前,罗马帝国即通过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商品交易,中国的丝绸在罗马是皇帝和贵族们最喜爱的东方商品。唐朝时,两国的商品贸易更加频繁,拂菻的杂技、医术等亦相继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阿拉伯

唐朝时的“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遣使来唐。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与大食作战失败,被俘兵士将中国的丝织、造纸术等传入大食,由此又传入西亚、欧洲。之后双方言归于好。安史之乱后,唐曾借大食兵收复长安和洛阳。阿拉伯商人来华经商的络绎不绝,不少人长期定居在唐朝。这大大促进了唐与大食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政治强盛、文化发达的唐朝,对近在咫尺的周边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无比的吸引力。而唐朝本身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高度开放的朝代,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唐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日本“遣唐使”

日本古称倭国,同唐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遣唐使和民间宗教组织进行互访。当时来华的日本遣唐使先后有13次之多,每次均在百人以上,最多可达650多人。其中既有政府代表,也有留学生和学问僧侣。他们把唐朝的大量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极大影响。

空海与鉴真和尚

空海是日本佛教真言宗开祖。15岁时至京都习儒,804年至长安学习佛法,师从长安青龙寺惠杲。3年后归国,奉诏弘传真言宗。死后,追谥为弘海大师。

鉴真和尚,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几经曲折才到达日本。他在奈良东大寺建坛授法;又建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将唐的建筑、医药学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唐朝与越南

唐朝时,位于越南中部的国家叫林邑。林邑王范梵志两次遣使来唐通好。公元625年,唐高祖举行盛宴欢迎林邑使者,并赠送使者锦、彩等丝织品。贞观年间,林邑又派使者送来驯象、五色带等物。整个唐朝时期,林邑使者来唐多达15次。在长期的交往中,唐朝的文化制度对越南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印交往

唐朝时,印度被称为“天竺”。贞观时,天竺即与唐遣使通好。唐太宗也派使者王玄策3次出使天竺。唐朝的名僧玄奘西行到达天竺,取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传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天竺的建筑、医学、音乐、舞蹈等也都对唐朝当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朝的纸张和造纸术也在这时传入天竺,促进了天竺文化的发展。

高僧玄奘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他本姓陈,生于儒学世家。出家后,他遍访高僧,发现国内佛法学说存在很多分歧及不足,于是他决定前往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学。贞观二年,玄奘开始西游,贞观十九年方回到长安。他带回大量佛经并组织了翻译,为繁荣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读图学史

观察地图,描述这条陆路通道的大致走向。并分析唐朝丝绸之路臻于全盛的原因和意义。(抄写划线部分)

陆路——以长安为中心,往东可达朝鲜半岛;往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经中亚西亚,可达地中海东岸;往南可达天竺

原因:唐朝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和、对外的开放、疆域的辽阔、国力的强盛全方位凸显大唐的盛世。

意义:大唐时期的陆路丝绸之路臻于全盛。西域及大食、波斯、天竺、朝鲜、日本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丝绸之路东端终点的唐都长安,作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丝绸之路使唐文化对中亚、西亚文化的吸纳、融合,内涵非常丰富,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典范

如何认识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链接copy

背景: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技领先世界,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日本、大食、天竺、新罗不断派使节来唐的根本原因。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对外交往,这是唐朝与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条件。

开放政策的表现一是政府重视对外交往和贸易,如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二是与外国使节往来频繁。三是鼓励外国商人、留学生、学问僧到中国,给外国人以平等待遇,可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职。四是尊重外国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影响1)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给亚洲各国以重大影响,丰富了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了世界文明的进程。2)唐朝对外开放引进了外国物产,吸收了外来文化成果,丰富了中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昌盛。

东亚文化圈材料题(链接copy

材料1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城市,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材料2

关于唐文化圈问题,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它的形成是由于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用军事的、政治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地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材料3

文化圈的概念应该是:某一地区的诸国家中,某一个先进的文化圈,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既包含着先进的文化国主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产生,不是由于军事的、政策的高压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间的文化上的明显差距。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上的隆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吸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以上材料摘自《中外关系史论丛》

请回答:

1) 据材料1,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

2) 材料2与材料3对唐文化圈的形成问题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

3) 吸收唐文化得益最大的是哪国?它是怎样“消化和吸收”唐文化的?

参考答案:

1)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城市。

2) 材料2认为是唐朝“用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周边民族“建立一种君臣关系”。材料3认为一是先进的唐朝主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一是周边国家为缩短与唐文化上的差距,主动接受唐朝文化。材料3的观点正确。

3) 日本。13次派“遣唐使”和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仿唐制改革行政和制度,实行班田制、租庸调制。京都的建筑样式几乎同长安一样。参照汉字偏旁创制日本文字。饮食、服装和日常生活也仿唐朝。

练习与测评

copy

1.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运河”。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文化东来:汉朝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唐朝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2.列举唐朝与朝鲜、日本交往的重要史实,分析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新罗在朝鲜半岛建立统一国家后,常与唐朝互遣使节,并不断派遣留学生赴中国学习。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除医师、画师、乐师及各类工匠外,还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

经归国留学生的积极传播,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乃至风俗习惯等,皆为朝鲜、日本广泛吸收。在十九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文化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在东亚文化圈内,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因此,广泛摄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国家的主流倾向。不过,日本、朝鲜等国在吸纳唐文化时,非常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通过咀嚼、消化,进而创新,以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在这一基础上构造起来的东亚文化圈实际上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的共识。在各民族的交流交融过程中,一是应学习和引进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与长处,二是应将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与长处融汇到自身的文化中去,从而既保持传统文化,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以及能够持续进展的先进文化。

探索与争鸣

(链接copy

同意。

一是儒家学说关注现实的人伦道德,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以礼入法,以礼入俗的礼文化,确实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

二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本身也有个不断汲取的过程。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发展到董仲舒已渗透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到了隋唐,更是渗透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三是唐文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形成主流倾向。东亚各国保持了主体选择,并使之本土化,反过来又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

可见“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大方向强调和睦的共性的趋同下,又认同各自的差异,确实起到调和差异与冲突的作用。因此,儒家思想能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所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灿烂的文学艺术

知识结构

文化繁荣:

1.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策开明;民族交流;兼容并蓄;发扬传统

2.概况: 科技——印刷、火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

思想——外来宗教的传播及唯物论思想

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专业教育开始确立,私人办学增多

文学——唐诗、散文

艺术——石窟艺术,绘画,书法,乐舞

3.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唐朝的文学、艺术与科技

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以其灿烂夺目的诗歌文化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千古绝唱。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的进步以及对外交往的增加,唐朝的科学技术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原籍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碎叶(今中亚境内),幼年随父迁居四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内容广泛,想象力丰富,风格雄奇豪放,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被誉为一代”诗仙”。其作品多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无一不脍炙人口。(图:《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深刻地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人民的痛苦。其诗大胆揭露了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的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等,因而被称为“诗圣”。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叙事严谨,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因而被尊为“诗史”。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原籍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主要代表。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纯朴自然,深受下层人民的喜爱。他生活在唐朝衰落时期,对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切的同情。其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等诗,其中有的成为新乐府运动的杰出成果。

链接:伊能静歌曲《红颜美人多薄命》

王维

“诗佛”(见课本)

文献选读

朗读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句,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三人诗歌的特色。

李白:诗笔出神入化、浑然天成,为“诗仙”。盛唐时期,诗人感怀大好河山的情景。其写景与融情,浪漫与夸张,飘逸与豪放,皆达到至高境界,至今无人超越。这首诗是李白留给三峡的压轴之作。

杜甫:以大量笔墨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将个人的坎坷遭际化为对国家命运和生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为“诗圣”。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时期,“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王维: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幽远,为“诗佛”。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由于处于由盛转衰时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唐朝诗歌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抄写)

表现:诗人众多,诗歌形式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传世作品多,影响大。流传至今的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

原因 1、政治上大一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这是其社会和物质条件。

2、社会风气的开放和科举以诗歌取士是直接原因。

3、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中外交流频繁,丰富了创作题材。

4、魏晋南北朝文学诗歌奠定了基础。

绘画与书法

唐朝绘画作品题材较以往广泛,名家辈出。人物画杰出代表有初唐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盛唐的“画圣”吴道子善画迎风轻举的衣服,号称“吴带当风”。山水画名家有初唐、盛唐之际的李思训及诗人王维。唐朝还有一些特具专长的画家,如曹霸、韩滉均长于画马;韩滉尤长于画牛等。而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库车克孜尔千佛洞等处发现的壁画,都是唐朝绘画艺术中的珍品。

唐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的楷书潇洒飘逸,端严遒劲,继承了南朝二王风格。唐中期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把篆、隶、行、楷四种笔法结合起来,创造了方正敦厚、沉着雄浑的新书体——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怀素草书刚劲有力,奔放流畅,是书法艺术的精品。唐后期的名书法家柳公权楷书见长,自成一体,世称柳体

读图学史

观察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

颜:厚重 柳:遒健 欧阳:楷书字体结构法36条为习字的金科玉律等等。

雕塑

唐朝的雕塑主要是石雕和泥塑。洞窟、寺院和帝王陵寝有大量的石雕和泥塑,如昭陵的“六骏”、龙门的卢舍那佛都是杰出的艺术品。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陶俑也是民间艺人的泥塑作品。唐朝雕塑家辈出,最著名的是盛唐时的杨惠之,被称为“塑圣”。此外,敦煌莫高窟和甘肃麦积山等保存了大量唐朝雕塑作品,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品。链接:《千手观音》

练习与测评

1.联系前几课所学的内容,试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唐代呈现灿烂艺术的原因。

政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政治清明。经济: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民族关系:开明真诚,使边地各族慕风向化,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对外关系: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汇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2.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诗人为例,论证“文艺作品应是时代的作品”这一观点。

初唐:王勃,力纠前人之弊,初启一代新风,与唐初贞观之治有关。

盛唐:李白诗作感情炽烈,想像丰富,比喻生动,手法夸张,极具艺术感染力。凸显盛唐情景。

中唐:白居易主张诗歌创作应与社会现实结合,发挥讽谕的功能,其作品明白流畅,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正值唐朝衰落时期。

晚唐:李商隐的诗作律对精切,文词清丽,笔意宛转,情味隽永,在艺术技巧上作出独特贡献,但情调哀怨深沉,充满伤时忧国的感喟,给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觉。从以上四位诗人的诗体风格与所处时代的关系中,论证了“文艺作品应是时代的作品”这一观点。

探索与争鸣

有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作分别代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不同的文学流派。你更喜欢谁的风格,为什么?

李白和杜甫可谓双峰并峙。李白挥洒出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诗篇,将浪漫的情调与瑰丽雄奇的词句天才地融为一体。杜甫诗风沉郁,语言精练,艺术技巧炉火纯青。开放性,言之有理就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c8fbe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7.html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