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语言艺术

发布时间:2015-05-13 18:53: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分类号 I207.4 单位代码 11395

1001210213

学生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毕业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愿意承担一切相关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语言颇具特色。本文认为《三国演义》语言艺术的总特点即运用文白相间的艺术手法,构成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进而从诗词、修辞技巧、引用语料、文言句式和文言词语这几个方面入手来论述《三国演义》语言的的准确性、文雅性;从叙事性语言、对话性语言、套语和俗语、导语的运用三方面来分析其语言的浅显性和易懂性。并论析《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特点和雅俗共赏效果的成因。文言词汇为主体的原因主要和故事发生的时间,雅的主要原因主要和创作方式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有关。白俗方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成书年代、故事题材加工的影响和文以致用、表现人物个性的需要。

关键词:三国演义文雅白俗语言艺术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novels for the mountains, its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art are the use of paper and white art, the artistic effect of a suit and the common people. Then from the poetry, rhetoric, reference data, classical Chinese and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this several aspects to discus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language accuracy, gentle nature. To analyze the languag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narrative language, language, language and colloquial dialogue, blurbs used shallow dominance and understandability. Analysis on the causes and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of white suit and the common people. The reason of classical Chinese vocabulary as main body and story time, main characters and the main reasons and creative methods and novel identity. The main reason of white folk appeared is affected by the time of the book, the story theme and the effect of processing required for performance,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haracter.

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elegant; vulgar; language art


I

ABSTRACT II

一、序言 1

二、《三国演义》文雅、白俗语言艺术的体现 3

(一)文雅 3

1.诗词 3

2.修辞技巧 4

3.引用语料(诗歌除外) 6

4.文言句式、文言词语 6

(二)白俗 7

1.叙事性语言简洁精练 7

2.对话性语言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8

3.套语、俗语、导语的运用 10

三、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产生的原因主要 13

(一)《三国演义》语言艺术呈现文雅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13

(二)《三国演义》语言呈现白俗方面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3

四、结 15

16

参考文献 17

18


一、序言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中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对于文学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语言的媒介。高尔基也说过一句话:“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艺术语言的水平与它有直接的关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语言艺术同样也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准,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可是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研究上,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在研究中往往更多关注它的人物刻画(如分析关羽人物形象的研究)、结构安排(对《三国演义》宏伟概括的研究特多(其中较典型的有<>玉泉岗《读三国志法》、情节组织等,而对于《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专门对《三国演义》语言艺术进行研究的,则少之又少。

袁行濡《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是这样评价的:“《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守战兴废、朝代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完成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一般而言《三国演义》的总体是由通俗语言构成的。

明人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这样道“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议也”几句,是对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的准确概括,《三国演义》的语言不同于唐代传奇,它没有唐传奇语言的奇幻;也不同于宋元话本,后者更接近世俗平民;也不同于后来的《水浒传》、《西游记》,后者传奇性更强一些,《三国演义》中遵循七实三虚原则,而《水浒传》、《西游记》中的内容大多是虚构的,语言也趋近于白话文;更不同与再后来的《金瓶梅》、《红楼梦》,它的语言所呈现的不是《红楼梦》的大雅。其实,《三国演义》的语言既不是由典型的文言构成也不是由浅近文言构成,也不是典型的古白话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它不是一种纯质的语言,它是将多种语言成分混合而成的,包括古白话、文言和浅近文言等多种成份,是混合历代语言成份的综合的文字载体。它是在浅近文言的基础上运用套语、俗语、导语等,把文言的“深雅”和白话的“浅俗”有机地融为一体。所以,三国演义的艺术总特点即运用文白相间的艺术手法,构成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文白相间”即运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语言构成的文体,既有文言文又有白话文。它的优点是,语言简洁,不至于太深奥,充满了优雅的气氛,既不像白话文那样过于通俗平淡,又不像文言文那样苦涩难懂,取二者的长处使文章的语言达到精妙的艺术效果,《三国演义》就采用文白相间的艺术手法。雅俗共赏,谓兼具优美、通俗之品格,能让有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欣赏。所以《三国演义》就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它所影响的范围极为广阔,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把两个词重组一下,文雅、白俗。《三国演义》中的文雅和白俗在文中各有体现。


二、《三国演义》文雅、白俗语言艺术的体现

(一)文雅

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体现在诗词、修辞技巧、引用语料、文言句式和文言词语这几个方面。

1.诗词

《三国演义》以雄浑的历史画巻,活脱的人物性格、博大的社会意蕴,赢得了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而在当代的读者中,却很少有人对《三国演义》的诗词问津,这不禁引起人们深思。《红梦楼》诗词中一首《枉凝眉》被谱写成美妙动人的主题歌后,几乎老少皆爱,人人呤唱。《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唱响大江南北,流行海内外。诗词在《三国演义》几个重要的版本数量都很多,其中嘉靖本有344首,李卓吾评本有409首。诗词的作用是极大的,它像章回小说中的“文眼”一样,涵盖了近百个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军事理论思想等,提高了通俗小说的格调。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还有强烈的叙事功能,有的诗词在文中充当情节,有的则是叙述者的议论或者情节推动情节情节的发展。如曹植的《七步诗》主要是表达曹丕对曹植的刁难,曹植悲伤心情。七步诗(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迫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乐法)再如第四十回中“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孔明作的《铜雀台赋》作为情节来推动这个故事。整个《铜雀台赋》,既有赋的特性,在此又融入情节,显得高雅而又殷实;再如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中曹操的《短歌行》一文;再如第九十一回“祭沪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中的《出师表》一通肺腑之言,将通俗文学用语写的高雅而富有情调。这样的例子在原文数不胜数,如文章第一篇开始就有:

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是明朝“一代词家”杨慎(1488-1559)的晚年之作,这部通俗历史的读物,依据历史发展的时代分为十段,再来数收诗,然后以浅近文言讲述历史大事及王朝更迭,唱文均用十字句,之后再系以诗或典。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上片写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已如大浪淘沙,是非成败都伴随着时间的长河而流去。只有青山仍在,夕阳又红。表现作者对英雄事业,是非成败,转头皆空尽付东流的感慨,叹息时光如梭。下片将笔宕开,写渔樵逸情,浊酒闲谈的情趣。这首开篇诗几乎得到每个读者的赞同欣赏,因为它把我们带入“三国”。

另外,《三国演义》有时候会出现强用诗词让小说“文雅”的现象,把一些未来的故事强加进去。如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宵。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这一首诗大概是受晚唐诗人杜牧的影响,对历史现象作逆向推理而后有感而发。遗憾的是这首诗把丰富的历史生活和现实感受变成单一的推理,缺乏理趣。因为司马懿根本就没有禅魏,况且其子禅魏也是在30年以后了,何谈什么“山河属晋朝”?把未来的历史生活硬拉到这里议论,没有一点新意,仅为了应付门外看热闹的人,咋一看七言诗也,即文又雅。

2.修辞技巧

《三国演义》语言艺术研究人刘永良用曾引用陆机《文赋》里的两句话“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二句来评价《三国演义》的语言,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语言上,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技巧,取得了杰出成就,小说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夸张、用典、比喻、排比、类比等多种辞格,我们以夸张、用典为例来分析它语言的精妙性以及文雅性。

1)夸张

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乏新例,但是夸张要怎么用才能不违背事实,合情合理,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可以凭想象来感觉一下“山寺”与“天上人”之间的距离是多么近,有一百尺高的楼,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这个例子也是夸张手法的运用。但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种夸张不能很容易把作者带入情境,虽然读懂了可是依然感觉在“圈外”,而且所用语言也是平常的通俗说法,没有高雅的格调在里边。

但是夸张在《三国演义》里绝不是空无其境,夸张是《三国演义》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样与小说的题材有密切关系,因为这是一部关于历史题材的小说,会涉及一些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人物多为英雄豪杰或文人策士,于是小说自然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增其气势,加强语言的凝聚力与优美性。不论是描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在运用夸张后都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描写“马跃檀溪”。故事本来就发展到万分危急的时刻,极富传奇色彩,何况此处又经过作者的大胆的夸张,尤其写刘备所骑的“的卢马”在万分危急之时忽然“一跃三丈,飞上西岸”和刘备突然“如从云雾中起”,使夸张这一艺术效果更为突出,使整个文章更富于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唾手可得”“”以吾视之,如土鸡瓦犬耳”等,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夸张色彩,显示了高度的语言技巧,表现出了人物的自信心和英雄气概。

2)典故的运用

所谓典故,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古代故事和有历来出处的词语。典故一般分为“语典”、“事典”两种类型。所谓“事典”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宗教故事等。所谓“引用”也不是直称其事,而是使用一个能够体现故事内容或故事一方面意义的词语或短语。所谓“语典”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适当的运用典故能够使作品的思想内容更深刻,语言表达更含蓄,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美感,使文章达到雅致的效果。《三国演义》中运用典故的地方很多,如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中的刘表写给袁尚的书信:

“青州天性峭急,迷于曲直。君当先除曹操,以率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其中“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就是运用古代的语言故事。

韩卢是一条最好的猎狗,东郭逡是一只善跑的狡兔。韩卢追赶东郭後,绕山两周并且翻了五次山结果狗和兔都累了,最后累死在路上,过路的农民发现了,不费丝毫的力气便获得这两只动物。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再如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中的“舌战群儒”,孔明在东吴谋臣辩时,便运用了管仲、乐毅、张怡、苏秦、刘邦、项羽、韩信、姜尚、陈平、邓禹、杨雄等人的典故,涉及了很大一部分历史事件。这样一来不仅使小说语言更加古雅浑厚,而且还增强了人物论辩的说服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全书中可谓“大雅”之风。还有许多典故,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当曹操问刘备“大丈夫亦畏雷乎?”玄德答道:“圣人迅雷风烈必变”一语便是典故,出自《论语乡党》等等,这些典故的运用,加强了《三国演义》的文言色彩,多了几分文雅,使小说与下里巴人的俗文化的界线较明显。

3.引用语料(诗歌除外)

诗歌的文雅和其他引用语料不同,所以诗歌在上面单独谈论。引用语料特别是史料是历史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再现历史显得十分重要。这些史料的引用不仅丰富了《三国演义》的情节,同时也对小说的语言艺术有一定的提升,增加了小说的文言色彩与深度。这些史料主要有公文类、书信类等。公文类包括诏令、疏表、奏章、檄文、榜文、告示等样式;此外,加上诸葛亮吊周瑜、祭沪水与刘备称帝告天神的祭文,以及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之法与刘备宗族世谱等全书中有近40篇,这些材料大多言之有据,在《三国演义》资料汇编中都可以找到。由于文体的要求,形式上大都采用文言文。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的“隆中对”:诸葛亮的一大段话,涉及到很多内容,约有三百多字,篇幅很长。对此,马振方先生指出:“《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诸葛亮隆中对策,纵论天下大势、经国大计,讲少了不行,必须江水滔滔,一泄而下,才能充分显示出说话人的雄才大略,不同凡响。罗贯中将《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的隆中对策一大段话一字不减地移入小说人物之口,正是出于这种需要,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论极是,这样有益于高超的语言技巧的形成。

4.文言句式、文言词语

《三国演义》文雅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小说全文中除了叙事部分多口语化外,大多,句式都采用文言文。胡应麟曾说过文言文可以将繁复的意思抟为一语,尤极凝练,构成绝妙意象,而自不把欲言全盘托出,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好的文言文极虚极活、极沉极郁、极蒙极胧,鬼神不能思,造化不能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相对来说文言文的发展运用史是比较长的。如果把文言文也算作一种艺术形式的话,可以说它至少延续了三千多年(从韩愈的“古文运动到今也逾千年”)。三千年来,诗歌艺术不知道更换了多少次,五言、七言、古诗、现代诗,而文言文则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正是源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我国语言艺术的巅峰,具有文雅、质朴等特性。而《三国演义》整个故事框架是文言文来支撑的,而其中有加入古白话。文章整体文白相间,雅俗共赏。

1)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古代汉语中颇具文言色彩的部分,它有如勾画了一个外在的框架,构拟起文言格式,传递出文言的气息。《三国演义》出于营造文雅气氛的需要,仍然选用大量文言句式。如《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中的曹操误杀一段: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

“缚而杀之,何如?”是个典型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式,这两句话只有6个字,简短至极,但却因此而引起了一场曹操对吕伯奢一家人的误杀。如果把这句话换成了白话文,说得很长很细,曹操和陈宫又听得特别真切,则误会就不会产生。于是曹操奸诈、凶残的性格也就无法表现出来。在古代小说中都是靠误会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所以,这种文雅的文言句式的运用可以适当增强故事情节的艺术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缚而杀之,何如?”这句话是出自吕伯奢这样一户普通民众口中的话语,用在这里是故意营造文雅气氛的。

2文言词语

《三国演义》中的文言词语随处可见,如吾、之、曰、遂等词语的运用可以加深文章的文言色彩和高雅性。

“之”:第一回“车中之囚,卢植也”,“之”结构助词“的”。

第六十八回操曰:“千里之隔,安能取之”,“之”代词。

“吾”:第四回“卓曰:……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

“曰”:第六回“坚以杖画地曰:……”

忽人报坚曰:“……”

“遂”:第二十五回玄德和袁绍对话。绍曰:“玄德言甚善”。遂欲兴兵。

(二)白俗

白既是白话或古白话,俗既是通俗的、大众的。《三国演义》中语言的白俗主要在叙事性语言、对话性语言,写景抒情,采用套语、俗语、导语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1.叙事性语言简洁精练

叙事性语言在《三国演义》中大约占全书的一半以上,从总体面貌来看,这部分以古白话为基础语言,蒋大器所谓“文不甚深”正是对叙事性语言的概括,这部分文字的主要特征即语言浅显易懂但又有文学色彩,对故事情节的叙述白俗又简洁精练。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刘备、关羽、和曹操等人的出场,作者运用了一些精炼的语言,写得简洁明了。如小说对刘备出场的描写时的一段就可以说是为刘备作的一个小传,其中有家世说明,有肖像描写,也有性格介绍,文章简洁精悍,却通俗易懂,对于刘备的一些信息一目了然。

再如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有这样一段话:“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这段文字不足一百字,却把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场面描写的清清楚楚,还出现了“抖擞精神”“连斗”“不分胜负”“丁字儿”“厮杀”“占不倒”等这些在正统文言中极为罕见的词语,反映这些语料的古白话面貌,具有通俗易懂得特点,又极具传神。再如第九十四回中的叙事性语言:“只见那员将,尚在前面追杀羌兵。兴自思此人救我性命,当与相见,遂拍马赶来。看看至近,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这段话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把文章写的神乎其神,同样也出现了一些古白话语或者白话词语如“前面”“追杀”“看看(眼看着的意思)”“隐隐(隐约的意思)”“绰(抓起的意思)”“认得”“父亲”等在正统文言中较少见的词语,都可以反映这些语料的古白话面貌。并且这些通俗词语的加入,加强了这部小说的白俗性,所以才有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盖各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议也。”至此,三国故事便家喻户晓了。

2.对话性语言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对话是小说人物的重要形式,也是小说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小说中好的对话,可以在对比映照中表现人物不同的心理和个性。而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语言个性更是及其鲜明。由于张飞勇猛粗犷,鲁莽草率,所以他的语言多为快人快语,通俗流畅,具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倾向,这就是文章更加白俗。如果说曹操语言风格常常表现为刁钻犀利,那么张飞的语言风格则显现出直率明快,毫不掩饰的特色。他语言的这种他色主要从与人物对话中表现出来。

具体讲,张飞的语言从对话中表现出以下特色:

一是直言快语,较少思考或不思考。张飞讲话一般很少深思熟虑,这正是别人给他起绰号“猛张飞”的原因,往往是心里怎么想的,口里便怎么说,敢怒敢恨,敢笑敢言,毫无忌讳。而这些与他那特有的嫉恶如仇、直率质朴的性格是完全一致的,如《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中,曾写由于三家姓吕布人品不好,所以张飞平生最恨吕布,几次要想杀掉他。

曹操本欲借刘备之手除掉吕布,刘备当时犹豫不定,而张飞则一见吕布拔剑上前,想要杀他。并当众说“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张飞一下子就把底细全盘端出,使刘备因此陷于被动,局面弄的很僵。因此,毛宗岗在此要挟到:下行曹操密节,却被他一口喊出。甚至当刘备告诉关羽,张飞说:“曹孟德恐我与吕布同谋代之,故用此计,使我两人自相吞并,彼却于中取利。奈何为所使乎?”人家关羽已经是“点头道是”,而张飞却说什么“我只要杀此贼,以绝后患!”这的确是粗俗可笑,所以用“快人快语”来形容张飞是极为合适的。

二是浅显易懂,接近口语。

如《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沿渚镇应曹公,虎案关三英战吕布”中,关羽华雄后(曹操大喜,一抚慰去)其中张飞和袁绍对话所说的:“俺哥哥斩华雄,不这就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不仅是典型的张飞的“快人快语”。而且也极为生动的鲜明的口语特色,这正是文章语言白俗的体现,读书的人在读张飞段语录时几乎没有不懂的时候。再如,《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许都,旨奉先乘夜袭徐郡”中,张飞留守徐州,设宴戒酒,里面有张飞和曹豹的几句对话,是这样说的:

张飞开言曰:“我兄临去时,吩咐我少饮酒,恐致失事。众官今日尽此一醉,明日都各戒酒,今日都要满饮。”

酒至曹豹前,曹豹曰:“我从天戒,不饮酒。”

飞曰“厮杀汉如何不饮酒,我要吃你一盏。”(第一次逼迫曹豹吃酒)豹惧怕,只得饮了一杯。张飞把遍各官员,自斟巨觥,连饮了几十杯,不觉大醉。却又起身,与众官把盏。

酒至曹豹,豹推曰“其实不能饮矣。”飞曰:“你恰才吃了,如今为何推去?”(第二次把盏,曹豹又推辞,飞又说)豹再三不饮。

飞醉后使酒,便发怒曰:“你违我将领,该打一百”便喝军士拿下,(豹不饮)陈元龙来劝,张飞却说:“你文官,只管你文官事,休来管我!”

曹豹无奈便以女婿吕布来求饶,张飞登时大怒:“我本不欲打你,你把吕布来唬我,我偏要打你!我打你,便是打吕布。”

张飞以上这些语言,显得口语化的特点更为突出,几乎全是口语,非常切合其性格和身份,读来感到极为生动活泼,于是便把张飞粗猛憨厚的特点充分变现出来了,读者完全可以由他的话想见他的为人,他的情态。这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他语言的白俗的色彩。让读者很轻松地进行感悟它特有的语言魅力!

其次深刻探索《三国演义》中对话艺术的白俗性在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出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中的“许攸问粮”中也写得甚妙。这段话基本由对话构成情节,具有突出的艺术效果,不仅凸显了当时紧张的战况,同时还把曹操狡猾、奸诈的性格特点描绘出来。当时正直官渡之战进行的关键时刻,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但是他却是军粮已尽,万分危急。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为在袁绍那里得不到袁绍的信任,于是脱离了袁绍,半夜来投奔曹操,准备向曹操献出至关重要的计策。听说此事,曹操在态度上表现热烈欢迎,“不及穿履,跌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失拜于地”,并说:“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曹操的言行举止,从表面来看,好似对老朋友一片至诚,礼让谦慕,倾肝沥胆,他内里却是步步设防,对从对手袁绍处新来的许攸不肯依赖信任。等到二人真正谈起如何攻破袁军时却没有说出一句真话。从曹操“可友一年”、“有半年耳”、“可友三月耳”到“止有此月粮”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处处提防、步步为营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当曹操听到许攸揭穿了他的底细,当许攸说:“休瞒我,粮已尽矣”时,他惊愕地说:“何以知之?”说明曹操虽惊愕,但却仍未承认粮绝,而是进一步盘问许攸这消息的来源,知道许攸拿出被袁军截获的他的亲笔告急书信时,曹操仍然问道:“何处得之?”一直到许攸最后“认获使之事相告”,曹操这才有执其手说道:“子远既急旧交而来,原即有以教我。”这样细致入微而又而又让入扣的描写,把曹操奸诈的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本段文字中,小说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心里状态,但是小说中这段绘声绘色的描写和一层紧扣一层的对话本身,使我们把三人的心理看得明明白白,不仅刻画出了聪明,谨慎的许攸。突然的刻画出了狡黠,奸诈、虚伪的曹操,这样刻画既有浩然,又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余地,而这比起单纯的静态心理描写,在白俗的基础上又多了几分含蓄蕴藉,深入细微,耐人寻味。而其间小说作者还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把许攸、曹操二人的谈话的情境逼真的再现出来,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说起戏剧性在《三国》中多处体现,如三国故事中的周瑜计谋破败,周瑜设计杀诸葛亮不成,便转施刘备身上,请刘备过门赴宴,谁知刘备竟带了关羽(一个集“义”“勇”“豪”“娇”于一身的人)。正当周瑜痛苦蔡瑁、张允训练有素时,却偏偏来了个蒋干,正好设计除此二人,这种戏剧性因素都是为赤壁之战胜利而设,以至于后来当周瑜发现风向不对而吐血都是为借东风埋下伏笔,从而奠定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这一连串的故事,就像是在演戏一样,画面跳转清晰明确,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把周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目光短浅等特性写的极尽极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不仅可以加大语言的白俗话,而且使读者得到更多的审美愉悦。

3.套语、俗语、导语的运用

1)套语

套语一词现在我们通常认为有两种意思:

1应酬的客套话。 

2流行的公式化的言谈。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遣词贵典雅,然亦有典雅之事数见不鲜,亦宜慎用。如莲子空房人面桃花等字,久已习为套语,不必再拾人唾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那姓傅的倒还圆通,不过是拿官场套语再商量三个字来敷衍。但套语与成语一样,不能都说是陈词滥调,它用起来轻车熟路,也具有一定的涵盖力和表现力。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些套语,比如在说服别人弃现在所侍从的人并投靠他人时经常会用一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如第三回: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第十四回:宠曰: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再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等这些套语也出现了好几次,这些套语在文章中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白俗性,让人觉得很容易就明白了。

另外,《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地方如“人物出场描写”、“歌舞描写”中也运用一些套语。《三国演义》中刻画了几千个人物,但是多数人物出场的时候都采用一些固定的程式化的介绍。通常都是先说身高(用尺衡量),再说外貌,适当添加修饰。如关羽的出场描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再如刘备的出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孔明的出场:“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魏延、华雄等好多人物出场都采取这种方式。“歌舞描写”中也有套语这种手法的运用。但套语多采用楚辞“兮”的表达或者是表达意念上的套用,如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其中一段市民歌“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再如第三十七回耕田者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一回中涉及歌舞最多,再如少年歌“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这些歌舞中无不透露出隐逸闲情或者是渴求明主的信息。都采用套语表现出来。

2)俗语

俗语是汉语词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性的语句,具有简练而形象化等特色。大多是有经验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种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俗语,这些词语的运用使《三国演义》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关于《三国演义》中的俗语分两类:一、有出处。这类俗语主要有“一手包办”,出自《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不由分说”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句出自一则故事: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二、无出处。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等,这些词语人们经常是随口而来。

3)导语

一提起导语,现代生活环境下的人不由自主地把导语和新闻联系起来。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的开头,它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领衔,牵引全文,吸引读者。其实,导语这一特色在《三国演义》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每章、每回都有一个标题,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等,这个标题即为的导语,这些标题中大都包含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内容。这些导语都具有高度概括性,能使读者达到“醒目”的作用,如第四十回题目“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高度概括情节,甚至是故事的发展状态我们也清楚了。还有一些题目采用对偶的手法,生动有趣,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如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地名“上方谷”、“五丈原”对应,人物“司马”、“孔明”对应事件“受困”、“ 禳星”对仗,无时无刻不吸引着读者。再如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等。所以,导语的存在使《三国演义》的语言新颖独到,个性鲜明,白俗深刻,更容易读懂。


三、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产生的原因主要

(一)《三国演义》语言艺术呈现文雅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故事时间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从东汉到西晋时期的历史过程,结合近100年的历史进程。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所以它的选材绝大部分来自史传。这些史料的官方语言,加上,“三国演义”引用作者有时整段应用,这自然对小说的语言为古典元素,同时加强其优雅的颜色。

其次,小说反映社会生活,为了使作品更富有艺术的真实性,给读者以再现历史的真实感,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有时候就不得不采用三国时期的语言。如第十回描写陈宫与张飞的对话:“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君以千里之众,而反受制于人……”无论实词、语气词、连词还是判断句都是典型的文雅用语。

再者而言,《三国演义》里还引进了三国时代人物的许多诗文如上文中提到在文雅这个特点中,诸葛亮的《隆中对》、曹植的《铜雀台赋》等,尤其是辞赋类作品,语言艰涩难懂,这也使语言多了点文言色彩,还有诗本身的雅,也加重了《三国演义》文雅的语言艺术。

最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身份大多是王侯将相。《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1258个人物、身份、地位相差悬殊,性格特点也不尽相同,但相对而言人物身份较单纯,大多是王侯将相,身居高位、有身份、有地位,不同于《水浒转》的人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市井小名,鱼龙混杂。如汉书、汉室皇叔刘备,可以代表身份显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其身份地位学识修养决定了其语言是比较庄重古雅的,不能随心所欲。鉴于这种需求,典雅的文言是最佳选择。如第二回:“玄德曰:‘不容寇降是矣。今四面如铁通,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东南,独功西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即可擒也。”

(二)《三国演义》语言呈现白俗方面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三国演义》成书年代是元末明初。

作者罗贯中所生活的年代和三国故事发生的年代有大概千年的时间差。目前学术界较多人认为作者就是罗贯中,成书年代是元末明初,清朝康熙年间,毛纶和毛宗岗父子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评改而成为今天流行的版本。

语言是随着社会而产生并发展的,它随着时空的变迁在不停地变化,从故事发生到作品成书,语言已近经过一千多年的变迁,日渐向通俗话方向演变。

第二,三国故事经过了长期的民间加工。

《三国演义》的创作参照了《三国志》等正史作品,同时也以《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等话本小说以及民间的三国戏、三国故事为依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故事已经在民间流传,裴启《语林》、干宝《搜神记》等书均有记载。宋元时期,已多有民间艺人讲述三国故事或编成戏曲演出,在“说话”这一行业当中就有专说“三分”的。三国故事经过千余年在民众中的口耳相传和民间艺人的讲说演唱已近带上了浓重的时代气息,所以到成书时就自然带有白俗的语言特色。

另外,小说中有三成左右的内容为虚构,如“玉泉山关公显圣”“七星坛诸葛祭风”等情节在《三国志》中都没有记载。这些虚构内容一部分来源于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具有生动活泼,浅显通俗的特点。另外,这些故事经过长期的民间加工广泛吸收口头语言,所以就形成了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特色。

第三,小说创作以面向读者为目的。

文以致用,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给人看的,而这个过程的实现要完成作者、文本、读者的有效沟通和对话。《三国演义》如果纯用文言叙事,势必影响其流传,一般文化水平的普通读者不免感到艰涩难懂,这就必然会使《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注意使小说尽可能做到通俗流畅、雅致自然,以达到“易观易入”的目的。


四、结

通过对《三国演义》进行词汇、语言技巧的分析以及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得出如下结论:

《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总特征是“运用文白相间的艺术手法,构成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文、雅主要是从修辞技巧、诗歌的引用、历史语料的引用以及一些文言句式、词汇的运用中体现的。而白、俗主要从文章中叙事性语言、对话性语言以及套语、俗语、导语的运用中体现出来的。这种艺术效果的体现首先表现为《三国演义》这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对于作品的流通而言,有利于扩大作品的群众基础;有利于传承我国古典文化;更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游戏《QQ三国》)。《三国演义》已近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捧上了传统文化的圣殿。其次,《三国演义》文白夹杂,这种语言艺术对于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而言,有利于增强文学的表现力。文言擅长叙述,而白话则擅长铺陈,则可充分根据情节进展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语言,当简处则画龙点睛,当细致处则大片白话锦上添花,既有文言的精炼、庄重、言简意赅,又有白话的丰盈、亲和、恰到好处。这样便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的语言是文言和白话的有机结合,文白相间。在这种语言特征的牵引下,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也油然而生。这种语言艺术特征对我国后世的小说戏剧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尤其是历史题材的作品,接受这种语言艺术的风格尤为明显。因此,我们理应对《三国演义》语言艺术进行深入探讨。


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1946)见《路标》。

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见《论写作》。

袁行濡:《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3页。

[]陆机《文赋》,郭邵虞主编的《历代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6

赵应铎主编《中国典故大辞典》“前言”,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版。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马振方《小说艺术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3页。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2] 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永良.《三国演义语言艺术》[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0.

[4] 袁行濡[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郑铁生:《三国演义》诗词鉴赏[M .内蒙古:新华出版社,2010.

[6] 刘永良:《三国演义》语言风格谈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04.

[7] 柳士镇:略论《三国演义》的语言面貌[J.《南京大学学报》,2003,(06.

[8] 沈晓云.《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以词汇尤其是虚词为考察中心[D].宁波:宁波大学,2010:6.


这篇论文写得异常艰辛。说实话,一开始面对这个论文选题时脑子是一团乱麻,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所有人都劝我改题目。想想我一年半前就抱着《三国演义》在自习室里自习阅读、摘抄,坚决放弃了改题的想法。然而研究的结果还是有些不理想,题目过大,很难深入挖掘。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很快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并且老师还特别嘱咐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切不能陷入其中。在此我特别感谢老师的认真指导,在写作论文时,每当想要投机取巧是,便想到老师的嘱咐,想到他百忙中带着花镜认真修改每一个错别字,每一句不通顺的话,于是又认真思考。能够顺利完成这篇论文,特别要感谢谢老师的教导!

同时,也要感谢所有对我论文写作有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另外,还要感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是你们的辛苦执教才换来我们知识的积累,感谢你们多年的栽培和关照,感谢你们为我树立了踏实为人、认真做事、严谨治学的榜样。还要感谢我的好朋友们,谢谢你们的陪伴,以及不时地给予我一些建议。

同时,我要感谢文学院、感谢榆林学院!在这里我度过了将近四年的时光,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此毕业之际,我将铭记导师的教诲,以此为起点,勇敢地走向社会,迎接新的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521db710661ed9ad51f3fb.html

《三国演义语言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