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朴枳香砂煎治疗胃痛30例体会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胃痛的发病机理,对胃痛患者30例,用健脾理气为主的朴枳香沙煎随证加减治疗。结果:显效20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0%。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的常见的一种病证。现在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多属本病范畴。
笔者根据胃痛的发病机理,用健脾理气为主的朴枳香砂煎,随证加减变通,效果良好,现将点滴体会简述如下
一、朴枳香沙煎组成
处方:川厚朴、木香、防风、白术、炙甘草各10克,枳壳1015克,砂仁、法半夏810克,防党2030克,陈皮8克,茯苓15克。
二、临床应用
治疗主要症候:胃脘隐隐作痛,缠绵不断,饭后常觉上腹部饱胀不适,伴嗳气,大便溏或干,舌质淡、苔薄白或微腻,脉弱或弦细或弦无力。若饿是痛剧或伴嗳气、吐酸者加海螵蛸15克;胁痛或胸闷烦者加柴胡8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气短懒言者加黄芪30克;偏寒者加肉桂5克(冲服),熟附子15克;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各15克,大便干燥者加当归15克,火麻仁1520克;胃阴不足者,以淮山药易白术,加生地1520克,麦冬、白芍、山楂个15克;经胃镜检查为表浅性(或糜烂性)胃炎,或有胃溃疡形成者加白芨10克,海螵蛸15克。
三、疗效观察与结果
经本方治疗三天后疼痛基本消失者为显效,计20例;47天症状减轻者为好转,计7例;7天后未能止痛者为无效,计3例。总有效率大90%。四、典型病例
例一:陈XX,女,68岁,农民,港头镇潼沟村。2009327号初诊:上腹部隐1个月,伴嗳气,纳呆,饭后上腹部饱胀,大便小条状日1次,经服中药四剂未见好转来诊。面色苍黄无华,舌淡、苔微腻,脉弦而无力,即投上方加减。处方:白术、木香、川厚朴、枳壳、防风、炙甘草各10克,茯苓15克,党参30克,砂仁、法半夏各8.3剂,水煎服,日1剂,复渣分2次服。服后疼痛消失,胃纳好转,2多月未发作。
例二:付XX,女,25岁,农民,港头镇付庄村。2009115号来诊;上腹部胀痛2个多月,饭后尤甚,伴嗳气吐酸,大便干燥,231行,精神疲乏有所苦状。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予上方化裁。处方:淮山药、海螵蛸、当归、茯苓各15克,党参30克,陈皮6克,砂仁8克,木香、防风、川厚朴各10克,火麻仁20克。3剂水煎,复渣分3次服。药后,上腹痛基本消失,大便好转,未再服药治疗。复诊,按上方3剂症状基本消失。
四、体会:
一、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和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
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纳化功能受损,气血运行受阻所致,且与精神和饮食关系密切。由于饮食不节可致脾胃虚弱,纳化功能受损,气血运行受阻所致,且与精神和饮食关系密切。由于饮食不节可导致脾胃虚弱,纳化功能失职,

气滞不通产生胃痛。情志不畅,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木横土虚亦气滞不通,可致胃痛发作。本病的病在胃,丹以肝脾两脏关系甚密。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脾胃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互为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饮食失常,每多脾胃同病。清高士宗云“通则不痛,理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者,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方中健脾理气,亦是助之使通之意。遵循古训,李东恒立胃脘痛一门(见兰室秘藏卷二)处方药味虽多,而实有规律可循,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朴枳香砂煎具有补脾益气,理气止痛的作用,故临床加减,适用于脾虚气滞的胃痛患者。
二、笔者在临床中观察,辩证属脾胃虚弱型的胃痛患者一部分有大便溏或软的症
状,还有一部分可出现大便干结症状,系阳哪个损及阴,故治宜健脾为主,佐以滋阴润通法,笔者习惯在此方中加用养血润肠之当归,火麻仁之类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朴枳香砂煎虽是健脾和胃的六君子汤化裁而来,笔者临床应用过程体会,单
用原方治疗胃痛其理气止痛效果不够理想,再加川厚朴、枳壳、防风能明显增强其行气消胀、解痉止痛的作用。
四、胃痛一病的特点是病情缠绵和反复发作,本方治疗近期疗效比较满意,此外,
避免精神紧张和注意饮食至为重要。对本病的远期疗效以及对胃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52b5b2af90f76c660371ad2.html

《中医学术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