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发布时间:2020-04-07 08:34: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理、积累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句式和活用用法。

2、体味本文语言清新疏朗的特色;赏析句法骈散兼行,清俊流动的美感。

3、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人生无常,珍惜当下,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体味本文语言清新疏朗的特色;赏析句法上骈散兼行,清俊流动的美感。

2、理清作者感情的脉络:以“乐”起笔,由“乐”生“痛”,以“悲”作结。

3、写景叙事中融入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教学难点

诵读全文,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通过朗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整理、积累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句式和活用用法。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原因究竟为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为集会上所赋诗作而写的序——《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朗读、正音

1、正音:会稽(kuài jī) 修禊事(xì 清流激湍(tuān 流觞曲水(qū

游目骋怀(chěng)放浪形骸(hái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契(qì

2、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四、结合注释,整理、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及通假。

1、 实词及古今异义:毕、咸、引、其次、一、信、系、向、殊、犹、修、若、临、喻、固、相与、未尝、怀抱、斯

虚词:之、是、所以、以、或、诸、所、为

2、 句式:信可乐也(判断句) 引以为流觞曲水 悟言一室之内(省略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心 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

3、活用: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 足以视听之娱

4、通假字:悟言一室(通“晤”) 趣舍万殊(通“取”)

5、翻译: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五、朗读课文,结合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书序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相同之处,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不同之处。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

六、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问题与探讨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诵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清新疏朗的特色;体会句法上骈散兼行,具有清俊流动的美感的特点并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探究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人生无常,珍惜当下,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上节课学习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品味特色。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要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透过作者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

朗读指导:“固知//死生//荒诞,齐/彭殇//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5、总结本文语言、句法的特点。

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仅十六字就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表达上多直抒胸臆,如引孔子“死生亦大矣”,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读来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洒脱流畅,音韵和谐,具有一种清俊流动的自然之美。

三、阅读、思考、探究

1、 作者为什么而“乐”?从哪几个方面写“乐”?

2、 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转入“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

3、 作者为何而“悲”?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4、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本文第一自然段描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于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第二自然段,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最后,作者在上文基础上,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表明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人生无常,珍惜当下。

四、总结

魏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政治极为黑暗,因此士大夫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荡的生活,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盛行,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且不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更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王羲之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诚如《古文观止》所云:“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似乎正是这种“虽苍凉”的对人之生死的感叹,触发了后世众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让人“苍凉”的经历,演绎出新的对人之生死的苍凉的感叹。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兰亭集序》,以致成诵。

2、查阅有关书法理论的论著,同学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换赏析体会。

【板书设计】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488c475fc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0.html

《兰亭集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