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7 12:16: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推动作用;而其中存有的封建内容则会严重制约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只有加强对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正确引导,做好保留精华,剔除糟粕的工作,才能使儒家思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未曾止息的发展使它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沉淀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处事,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深层次精神支柱。同时,它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系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更被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载入史册,其思想甚至为一些西方国家所借鉴,而多不胜数的孔子学院也纷纷在不同国家建立起来,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依然很深远。

一.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他们也大多数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而同时又都是杰出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尊孔读经的入学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的许多积极因素,多来源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许多成分,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包含以下两种含义: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 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部分地域与国别,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第二,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有教无类”是指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当给与教育。这不仅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存在深远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发展教育则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公平则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当今社会的教育公平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它的一个极端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为:农村初中生辍学、中 学阶段的择校、不 同省市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城 市打工者子女入学及某些教育腐败等。这些问题是显性的,反应的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总的说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该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种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 在当今这样一个教育资源有限社会中,仍存在实施的困难性,但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对我们改革教育制度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改革的时代特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使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社会应为之追求的方向。

其次,儒家“因材施教”的倡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虽然他并没有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 ,但却始终将之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以朱熹说 :“夫子教人 ,各因其材。”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接受教育在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性格等因素存在差异。教育本应以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知道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但在高考这无形指挥棒的指导下,教育越来越来倾向于单一化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理化知识强事件经验缺乏”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给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在当今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多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所以说 因材施教”才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最后,儒家思想比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孔子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善于自省、明于外察,别人身上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自己则应该加以分辨和取舍。他更进而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谦让设置有时候学生也可以作老师。在中外教育史上,像孔子这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属罕见。这对于我们现在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来说,具有启发意义。

2.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

如果说儒家思想在古代仅仅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那么它发展到今天,除了对我国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外,对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自古代德治思想创立人孔子继承和创新了西周时期周公的“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思想起,到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正占据了历史的中心舞台,儒家思想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儒家伦理的思想体系中,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构成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至善至美的独立人格是儒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圣人”、“贤人”、“君子”、“士人”是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标准。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特别是在道德失范、物欲膨胀的当代,我们更应该全面、深刻地反思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对其进行借鉴、扬弃和超越。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文明建设过程中,仍然可以借用儒家伦理道德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并借助伦理道德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在社会民众心理上重塑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

在《论语》中,“仁”字的出现多达一百多次,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仁爱思想为以人为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中国儒家传统仁爱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可以说, 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的仁爱文化就是人伦文化。仁爱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人格尊严的尊重。这也是我们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确立人是目的的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就是强调发展必须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进行, 符合人民根本利益, 才是科学的发展, 违背人民根本利益就不是科学发展。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 就必须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儒家思想中没有存在不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想内容呢?答案是否定的。儒家思想中与当今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教”并非“无类”

孔子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宣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认为下等民众可以不必接受教育,或不能接受同等的教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下等民众接受教育的机会。事实上,在孔子时代,是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招收学生并非真正能做到“有教无类”,因此,对于孔子的这一思想,我们不宜过分拔高,应该作出公正的评价。

2.“克己复礼”约束了人的发展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说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以便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孔子强调克己内省、自我节制,重视培养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积极开展主观的分析活动,这里包含着合理的因素,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正常的生活,很需要这种自省自克的精神。但是孔子有时过分强调内省,事无巨细,都严格要求自省,以致造成我们民族性格中的一些弱点,如谨小慎微、个性压抑、逆来顺受、窒欲守节等,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不可否认儒家思想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取的封建思想,但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仍然有着很大一部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儒家思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那一部分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保留发扬,创造出由中国特色、民族精神的精神文明,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思想与理论,得到更好的推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487403731126edb6f1a1091.html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