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二单元第3节诗歌与小说(练)

发布时间:2020-02-04 07:55: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节诗歌与小说

一、选择题

1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

A. 怪诞化

B. 脸谱化

C. 世俗化

D. 功利化

2《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A. 《风》是《诗经》的精粹,著名篇章有《生民》《公刘》等

B. 杜甫诗风凝重与沉郁,著名篇章有《秋兴八首》《春望》等

C. 柳永的清新俊逸,刚健豪放,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

D. 施耐庵的《水浒传》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树立了楷模

3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拜金主义盛行

C. 商品经济发展

D. 轻商思想淡化

4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以下作品与这种描述最贴合的是b

A. 《西游记》

B. 《红楼梦》

C. 《三国演义》

D. 《封神演义》

5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意思所指

A. 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追求 B. 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

C. 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 D. 作者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6杜甫是唐代历尽沧桑的“苦难诗人”和时代歌手,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如果以杜甫的诗歌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②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

③诗歌体现了杜甫的主观情志,不具有客观性

④在引用杜诗证史之前,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7中国古代绘画和戏曲艺术异彩纷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元明清文人画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B. 风俗画是两宋画坛最大亮点,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

C. 道光年间京剧艺术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D.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8汉武帝时代的赋以气势恢弘、词藻华美为特征,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们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

A. 社会动乱和经济凋敝 B. 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

C. 国力的强盛 D. 宏阔广大的文人精神

9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

A. 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 B. 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 认为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顶峰 D. 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10.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髙,思想禁锢加深

、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问题:分析材料,概括明清小说流行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小说流行的新因素。

参考答案

1C

【解析】据材料“《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属于明清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有世俗化特点,故C项正确;“怪诞化”属于任务形象的特点,不是文学作品的特色,故A项错误;《西游记》也没有脸谱化的特点,故B项错误;《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没有功利化的倾向,故D项错误。故选C。

2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风》是《诗经》的精粹,但是《生民》《公刘》出自《雅》,排除A。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风凝重与沉郁,代表作有《秋兴八首》《春望》等,B项正确。柳永的词委婉含蓄、回还往复,描写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排除C。施耐庵的《水浒传》开创了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的先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3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在文学领域方面出现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小说,故C项正确。专制主义对文学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故排除A。B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排除。

点睛: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因而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4B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游记》是作者借助神话人物表达对上层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故排除A;《红楼梦》体现了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作者对封建统治集团腐朽没落的批判,符合“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的题意,B正确;《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非对本阶级的强烈批判和否定,故排除C;《封神演义》是在神话式世界观指导下描述了商周战争,故排除D。

5B

【解析】屈原作品具有浓烈的爱国情怀,司马迁“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应当是感叹屈原的爱国志向。故答案为B项。AD两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悲其志”不符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①正确杜甫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不能说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不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②错误,排除ABD。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具有一定的客观性,③错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④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唐诗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需要掌握唐诗的时代特征以及对杜甫及其作品的理解解题时注意对杜甫生活的时代和其作品的特点的理解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选项正确,元明清三代的文人画追求的是托物言志;B选项说法正确,两宋画坛最突出的就是风俗画,代表作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C选项说法错误,京剧形成于同治年间不是道光年间,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说法正确,中国画注重写意,不限制空间。

8C

【解析】一定文学是一定国力的体现汉赋气势恢弘、词藻华美体现的是国力的强盛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武帝时代国力强盛而非社会动乱和经济凋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属于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属于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9B

【解析】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强调文学的时代性,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宋元文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学也是与时俱进的,古代文学也不是我国文学的顶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文学的时代性而非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变化原因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的 原因有: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兴盛为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不断的扩大,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考点: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体现了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文学作品逐渐通俗化的趋势。我国古代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都出现昌盛的局面,尤其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从而让学生明白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的关系,解答这种题型时,一定要从另外两方面去寻找答案。

11.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新因素”则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即明清之际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在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很多重大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的世俗化、平民化,这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表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45dd89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c.html

《《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二单元第3节诗歌与小说(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