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 讲义

发布时间:2020-06-09 14:42: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夏商西周: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夏禹是颛顼的后代,姒姓。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自禹至桀共17君14世。夏的中心

在今晋南豫西地区。夏代的文献记载不多,我们知道的夏代的历史主

要有启代益位,启伐有扈氏,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等几件

事。

由于夏的文献记载不足,考古学的夏文化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可以看作夏文化的遗址主要有:郑州洛达庙,偃师二里头、登封

王城岗等。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中,开始有青铜器,

爵、戈等。发现了大型宫殿的遗址。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禹死后,按照禅让制传位于益,但是启取而代之,益干启位而启杀

之。启即位后,有扈氏反对,结果启讨伐有扈氏。(知义而不知宜)

启死子太康继立,兄弟五人内讧,群众乘机而起,东方夷人后羿有

穷氏“因夏民以代夏政”。但后羿同样残暴,不久被手下伯明氏的寒浞

杀死。寒浞仍不得民心,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招纳夏众,灭寒浞及有穷

国。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带来了一段和平发展期。到帝孔甲时,“好方鬼神,事淫

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至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夏桀竟还荒谬地自比太阳,群众诅咒说:“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

”商汤乘机起兵,夏亡。

商族的兴起

贤君汤的故事:统治合法性中德的因素。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

,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

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史记•殷本纪》

商为诸夏中有悠久历史的古老部族,原活动于孟诸一带(今河南商丘

北),夏末乘乱翦灭夏的诸多属国,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进而伐夏

,鸣条之战夏军败绩,夏桀逃死于巢(今安徽巢湖北岸),夏亡。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商代多次迁都,原因尚待探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相对稳

定,其后250多年,商代社会发展较稳定。

武丁(公元前1250年-1192年在位59年)时商王朝达于鼎盛。据传

武丁曾居民间,即位后“修政行德,天下咸欢”。经济发展较快,中原

与周边交往频繁,武丁顺势拓边,取得较大成效。《易经》“高宗伐鬼

方,三年克之”;《诗•商颂》“奋伐荆楚,深入其阻”,“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武丁妻妇好也在军事上取利重大成就,被誉

为中国最早的女性统帅。

商王自称“余一人”,下有冢宰或称师尹,次有卿士如司徒、司空

、司寇、司马等。卿士各有僚佐,总称“多尹”或“百僚”;

多尹之政则有分掌庶务的“多宰”或“小臣”。他们构成等级阶梯,

职位通常世袭。

军队和刑法,在商代都有加强。卜辞有“王作三师,右、中、左”

的记载,说明已有规模可观的军队;《荀子•正名》“刑名从商”,反映

商奴隶制法典更为健全。

甲骨文、青铜器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夏商周三代关系:

夏商周……彼此之间的横的关系,才是了解三代关系与三代发展的

关键。……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

间的关系。

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亦即都是中国文化,但彼此之间有地域

性的差异。

——张光直

在夏商周时代被认为是正统的国家只有一个。

——谢维扬

周本为商的方国,活动于陕甘一带,文王时建都丰邑,号称“西伯

”,引起商人戒惧,曾一度拘之于羑里。武王九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今

河南孟津),两年后兴兵伐商,牧野之战商军倒戈,商亡。

灭商后武王回镐,正式建立周王朝。又二年武王病死,监守殷民的

管、蔡、霍三叔在纣子武庚的挑唆下发动叛乱,周公东征,杀武庚、管

叔,流蔡、霍,三年始定。

周初封建

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

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

周朝典制

井田制 宗法制 国野制 礼乐文化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

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

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所以

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

度文物与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

世帝王所能梦见也。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

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

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周礼•地官•小司徒》

赵光贤:《西周井田制争议述评》(《人文杂志》第二辑,1984

与井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贡、助、彻;

《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

皆什一也。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简单地说,就是嫡长子继承父

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法制使族权政权合一,“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

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西周宗法制在其实行之初,曾起到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秩序的

积极作用;但随着年代之推移,所谓“君子之泽,十世而斩”,维系统

治的宗法纽带渐趋松懈,礼崩乐坏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说文解字》:“国,邦也。”“野,郊外也。”

《周礼》郑玄注:“国中,城郭中也。”“野,谓远郊之外也。”

粗略观察夏、商、西周的国家形态及其发展,我们已明显感到有一

种点和面的区分。……西周的点有丰镐、成周及各诸侯国所在的大邑等

。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广大的面。……点就是国,面就是野。……点与面

之间的对立,点对面的控制和奴役,则主要通过部落征服来实现。

——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

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官府控制

周代政体

周王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司马、司徒、司空

周代的官制是世袭的

  西周的衰亡

  西周中晚期,社会各种矛盾趋于激化,统治集团也开始腐化堕落。

民众不堪重负,逃亡现象加剧,《诗•魏风•硕鼠》抨击不劳而获的

贵族,希望“适彼乐土”。大量奴隶平民逃到荒野垦辟田土,动摇了以

“公田”为基础的西周王朝社会经济。

周厉王时,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平民暴动-国人

暴动。国人原属各级贵族之疏族,其中包括一些旧贵族和士,在政治上

原有一定的能量,对于“国人谤王”现象,厉王不思悛改,反施高压政

策,终被国人赶走。周公、召公临时主政,号“共和行政”(一说共伯

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

开端。

厉王死后宣王立四十六年,号称中兴,但民族矛盾更为加剧,

三十九年千亩(山西介休县南)之战大败于姜戎。加之公田荒废,

宣王连耤田仪式也不再举行,“不耤千亩”;又为搜捕逃奴而“料

民于太原”,激起更大反抗。幽王立,关中地震,“岐山崩,三川

(泾渭洛)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幽王宠褒姒,废嫡立

庶,申后父申侯联合犬戎攻周,杀幽王,西周亡。

四、春秋战国

从公元前 770 年-前476年,经平王东迁至田氏代齐,社会经

历了明显的变革且相对自成体系,又与孔子《春秋》年代(前722

481)大致相当,我国史学界通常定为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直至秦代,“国”的基本含义是国都,也可指代国都所在

的诸侯封邑;而更正规的诸侯封邑称谓则另有“邦”字。由于西汉刘向

为避汉高祖刘邦讳,编订《战国策》,后人遂统称“战国”时期。这一

时期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据郭沫若战国封建说,这一时期从公元前

475年-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政体由相对松散的分封制到高度集权的郡县

制发展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中春秋时期可以看作为战国变法运动积

聚能量、为统一之势创造条件的社会变革过渡期。

特征:

东周时期,王室领地受戎狄侵夺和诸侯蚕食,日见缩小,只剩成

周方圆一二百里地(河南西部一隅),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也日见

削弱,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动摇了,华夏族的政治中心衰微了。

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的242年中,各国之间的聘问盟会450次,而鲁君朝王才3次,

大夫聘周才4次。

霸政的口号:尊王攘夷。

五霸诸说: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宋襄公、吴王、

越王。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促进封建生

产关系的发展,国力大增。

继而成功领导了“攘夷”斗争,拯救了一些小国,保护了中原地区

较高的经济文化,也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发展。孔子言:“微管仲,吾其

被发左衽矣!”

继齐桓公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5年,流亡在外19年、较了解社

会动态和各国政局的公子重耳回国继位,任用一班有经验的老臣,改革

内政,国力渐强。他先助襄王平叔带之乱,博得“尊王”美名;续于公

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中以退避三舍策略击败楚军,夺得霸主地位。接着又

两次大会诸侯,加强了各国间的交往,继续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发展。

楚国在春秋早期,还被中原诸侯视为“南夷”,楚王也自称“我蛮

夷也”

但与中原交往也逐渐频繁。楚庄王时,励精图治,一鸣惊人,公元

597年在邲(今河南郑州北)战胜晋军,夺得霸主地位。争霸战争加

深了楚与华夏诸国的联系,春秋后期,楚君又自称“抚有蛮夷,奄征四

海,以属诸夏”了。

弭兵之会与吴越争霸

争霸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而争霸期间列强为争取与国,

信使纷纭,甚至有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些有识之士便顺应民情,展

开“弭兵”活动。

公元前579年,深受争霸之害的宋国华元约晋楚于宋会盟;前546

,向戌又约十四国于宋都商丘(今商丘南)召开弭兵大会,晋楚平分霸

权。弭兵之会以和平手段促进了统一的继续发展。

弭兵之会后中原战争明显减少,各国和平交往频繁。这时,长江中

下游的吴越兴起,搭上了争霸战争的末班车。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立,重用楚叛将伍员改革内政,于前506

大举攻楚,五战五捷入郢都。前496年,越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败吴并

杀阖闾;夫差矢志报仇,两年后破残越国。但夫差信谗杀伍员并许越降,

转而北上争霸,两败齐军,公元前482年于黄池大会诸侯,晋因内乱退让

,吴夺得霸权。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又步夫

差后尘北上大会诸侯于徐州,号称霸主。

大国争霸虽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历史前进。首先

,加快了统一步伐,各国交往频繁了,最后形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

性统一,为全国统一起了奠基作用。其次,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

,为了争霸,各国都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第三,

争霸战争也促进了民族交往与融合。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随着经济体制的客观变革,各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和增加收入,不

得不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公元前685年,齐国首先对鄙野出现的大量私

田“相地而衰征”,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存在。公元前594年,鲁国

“初税亩” ,同样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存在。

战国时期

政治形势的变化:割据、兼并、统一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

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

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

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卷13《周末风俗》

经过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到战国时代形成齐、楚、燕、韩、赵、

魏、秦争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实际上当时的国不限此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统

一趋势日益明显。各国新兴阶级夺权后,为确保自身利益,也为顺应历

史趋势,纷纷开展变法运动,一方面为了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另一方面

也是为了富国强兵,完成统一大业。最著名的有李悝、吴起、商鞅三次

变法;其他各国成效相对较小,如赵烈侯、韩昭侯、齐威王、燕王哙等

在位时均有变法活动。

李悝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

魏文侯时(公元前445396年)施行,主要内容:

一、废除世卿世禄,“食有劳而禄有功”,为新兴阶级登上政治舞

台作出了入仕保证。

二、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发展农业,要求农民“治田勤谨”

。又作“平籴法”,防止农民饥饿流散,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经

济基础。

三、《法经》六篇:盗、贼、囚、捕、杂、具。李悝因此被称为战

国法家的始祖。

李悝变法确保了新兴阶级在魏国的统治,魏国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

首。然好景不常,文侯死后,变法中沮。

吴起变法

楚悼王时(公元前382年)任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由于楚国旧族

势盛,吴起先令:“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同

时精简官职,训练战士。变法加速了楚国封建化进程。但一年后悼王病死

,旧贵族疯狂反扑,吴起被乱箭射杀于悼王尸旁;肃王即位,以“加兵于

王尸者罪及三族”之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

商鞅变法

秦社会经济发展迟缓,旧族势力仍很强大。秦孝公深感落后,重金求

贤,卫人公孙鞅慕名前来,主持变法。因后封商君,史又称商鞅。变法在

公元前356年、350年实施两次。

《史记•商君列传》载,推行新法前,为取信于民,商鞅在咸阳都市

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出告示宣称“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百姓都以为

是开玩笑,喧闹半日无人应募;商鞅再加至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

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买卖。从法

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

二、奖励军功。斩首一颗给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

上不封顶。宗室无军功者无特权。一方面打击了旧族势力,一方面又造

就一大批军功阶级。 

三、重农抑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弃家经商“以避农战”者增

多,不利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四、离散家族。女子及笄必须出嫁,男子成年必须分居,以保障

政权拥有众多的编户齐民。

五、推行县制。全国建31(一说41)县,每县设令、丞,取消贵

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并建什伍连坐制牢固控制基层民众,也加强了

中央集权。

 六、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是战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群雄

之首。变法曾遭旧族反抗,商鞅用残暴手段镇压;孝公死后商鞅被残

酷杀害。但新法已行18年,深入人心,鞅死而“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实际上是一场以法家思想位指导的社会改革

,是法家政治学说的具体实践。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

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战国兼并终归秦,其间带有偶然性。至迟

从战国中期来看,秦的国力并非最强,然最终由秦统一中国,这与商鞅

变法有密切关系。

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而汉承秦制,商鞅变

法对中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经济发展 工商业都很发达,城市经济繁荣。

战国时期兴修水利成风,著名如魏鸿沟、秦都江堰和郑国渠等。鸿

沟将黄河贯通济、颍、淮、泗,既可通航,又可溉田。

都江堰则兼有灌溉、防洪、航运多项功能,使成都平原号为“天府

之国”。郑国渠又使关中成为沃野。

兼并战争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苏秦、张仪

士阶层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士阶层的来源: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才艺者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亚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轴心期”理论是雅斯贝斯的独创,他认为,公元前800200年发

生的精神过程标志着人类历史正处于一个轴心时期,公元前500年是它

的高峰期。

“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

,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

。像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Upanishads)和佛陀(Buddha)

……在巴勒斯坦……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圣哲如云……在这数世纪内

,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

晓的地区发展起来。……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

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仍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无论在何种意义

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

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

礼崩乐坏、官学衰败、私学兴起。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孔丘……基本上拥护周礼而又自以为他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道”。

他一生的斗争,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他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文化作了反思。……不是一

种对策,而是一种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

道”的内容,也就是他的哲学的内容。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

思。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

自觉,有很大的差别。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为政以德

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教育贡献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孟荀是其代表。

孟荀之不同:性恶与善

强调民心向背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依据,而民心向背又取决于统治

者的道德。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

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

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元《加封孔子制》

墨家:

兼爱、尚贤、尚同、天志明鬼 大量的科技知识

法家:前有商鞅,后有韩非子,反对法古思想,政治反对德治,强

调“不务德而务法”。迷信权力与威势,单纯依靠严刑峻法。

道家:与儒法墨不同,避世,消极地逃避。

名家:惠施合同异,公孙龙离坚白。

阴阳家:五行说,邹衍

兵家、农家;

稷下学宫

各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改革的主张不相同,但他们并不执着于一

姓一王的盛衰。

各家思想的融合趋势《吕氏春秋》

新出的土简帛文献与思想

如果仅仅从研究生入学考试来说,本章的内容可能的考核方式就是

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史料分析题的可能性不大。从重点内容来

说,个人以为,西周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以及春

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是本章重点内容,也是考试重点内容。

005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003-

李悝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

魏文侯时(公元前445396年)施行,主要内容:

一、废除世卿世禄,“食有劳而禄有功”,为新兴阶级登上政治舞

台作出了入仕保证。

二、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发展农业,要求农民“治田勤谨”

。又作“平籴法”,防止农民饥饿流散,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经

济基础。

三、《法经》六篇:盗、贼、囚、捕、杂、具。李悝因此被称为战

国法家的始祖。

李悝变法确保了新兴阶级在魏国的统治,魏国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

首。然好景不常,文侯死后,变法中沮。

吴起变法

楚悼王时(公元前382年)任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由于楚国旧族

势盛,吴起先令:“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同

时精简官职,训练战士。变法加速了楚国封建化进程。但一年后悼王病死

,旧贵族疯狂反扑,吴起被乱箭射杀于悼王尸旁;肃王即位,以“加兵于

王尸者罪及三族”之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

商鞅变法

秦社会经济发展迟缓,旧族势力仍很强大。秦孝公深感落后,重金求

贤,卫人公孙鞅慕名前来,主持变法。因后封商君,史又称商鞅。变法在

公元前356年、350年实施两次。

《史记•商君列传》载,推行新法前,为取信于民,商鞅在咸阳都市

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出告示宣称“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百姓都以为

是开玩笑,喧闹半日无人应募;商鞅再加至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

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买卖。从法

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

二、奖励军功。斩首一颗给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

上不封顶。宗室无军功者无特权。一方面打击了旧族势力,一方面又造

就一大批军功阶级。 

三、重农抑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弃家经商“以避农战”者增

多,不利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四、离散家族。女子及笄必须出嫁,男子成年必须分居,以保障

政权拥有众多的编户齐民。

五、推行县制。全国建31(一说41)县,每县设令、丞,取消贵

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并建什伍连坐制牢固控制基层民众,也加强了

中央集权。

 六、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是战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群雄

之首。变法曾遭旧族反抗,商鞅用残暴手段镇压;孝公死后商鞅被残

酷杀害。但新法已行18年,深入人心,鞅死而“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实际上是一场以法家思想位指导的社会改革

,是法家政治学说的具体实践。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

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战国兼并终归秦,其间带有偶然性。至迟

从战国中期来看,秦的国力并非最强,然最终由秦统一中国,这与商鞅

变法有密切关系。

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而汉承秦制,商鞅变

法对中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经济发展 工商业都很发达,城市经济繁荣。

战国时期兴修水利成风,著名如魏鸿沟、秦都江堰和郑国渠等。鸿

沟将黄河贯通济、颍、淮、泗,既可通航,又可溉田。

都江堰则兼有灌溉、防洪、航运多项功能,使成都平原号为“天府

之国”。郑国渠又使关中成为沃野。

兼并战争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苏秦、张仪

士阶层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士阶层的来源: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才艺者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亚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轴心期”理论是雅斯贝斯的独创,他认为,公元前800200年发

生的精神过程标志着人类历史正处于一个轴心时期,公元前500年是它

的高峰期。

“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

,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

。像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Upanishads)和佛陀(Buddha)

……在巴勒斯坦……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圣哲如云……在这数世纪内

,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

晓的地区发展起来。……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

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仍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无论在何种意义

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

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

礼崩乐坏、官学衰败、私学兴起。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孔丘……基本上拥护周礼而又自以为他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道”。

他一生的斗争,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他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文化作了反思。……不是一

种对策,而是一种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

道”的内容,也就是他的哲学的内容。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

思。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

自觉,有很大的差别。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为政以德

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教育贡献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孟荀是其代表。

孟荀之不同:性恶与善

强调民心向背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依据,而民心向背又取决于统治

者的道德。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

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

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元《加封孔子制》

墨家:

兼爱、尚贤、尚同、天志明鬼 大量的科技知识

法家:前有商鞅,后有韩非子,反对法古思想,政治反对德治,强

调“不务德而务法”。迷信权力与威势,单纯依靠严刑峻法。

道家:与儒法墨不同,避世,消极地逃避。

名家:惠施合同异,公孙龙离坚白。

阴阳家:五行说,邹衍

兵家、农家;

稷下学宫

各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改革的主张不相同,但他们并不执着于一

姓一王的盛衰。

各家思想的融合趋势《吕氏春秋》

新出的土简帛文献与思想

如果仅仅从研究生入学考试来说,本章的内容可能的考核方式就是

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史料分析题的可能性不大。从重点内容来

说,个人以为,西周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以及春

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是本章重点内容,也是考试重点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3bcc88b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9.html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 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