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解读

发布时间:2018-06-07 17:52: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解读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题目自拟; (2)不少于800字。

“被需要”与价值

|试题解析]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2018年上海卷作文题继续延续了2016、2017年的作文类型,考查

了社会现象类作文,这应该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继2016年考查了对评价他人的生活现

象的看法、2017年考查了对预测现象的看法,上海的许多学校一直在引导学生练习社会

现象类作文,包括一模、二模考试中上海不少区的作文题也都或多或少考查了社会现象类作文。2018年则考查了对“被需要”这种心态的认识,这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新的尖破。王要表现在:

  1、由“外”而“内”。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说属于“生活常理”,这也属于“情理之中”。其实,无

论怎样变化,上海的高考作文都在要求考生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

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

结论。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在“写作文”,而是要求学生“写生活”!一切高级精神层

面的东西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生活的关照思考就是对社会的思考。从2009

年至2015年作文命题材料呈现由“典籍格言”逐步转向“生活常理”,2016年、2017

年则关注“社会现象”,这是上海考生所众所周知的。而同是社会现象类作文,2018

年作文相较于2016、2017年则又表现出了不同之处。2016年强调对是评价他人生活

的看法、2017年强调对预测看法的思考,这两年的作文都是着眼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

一种表层现象的看法或思考,而2018年则强调的是对“被需要”心理的认识,“被

需要”更强调的是深入内心的需求,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是对自我内心的深入

思考。

  2、由“点”到“面”。

  上海作文题,主要有两根绳子,一根联系着思辨,另一根联系着生活,将理论和实际同

  时纳入题目中,内涵丰富而不复杂。从2009年至2015年作文命题材料呈现由典籍格言”逐步转向“生活常理”,但无论如何,都在强调两个概念之间的思辨,是两个点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是属于从“点”出发的“两点论。2016、2017、2018年的则关注“社会现象”,是属于对某一个“面”的看法、认识或思考。

  3、哲理思考的“进一步空间”。

  2018年的上海作文题目,乍一看,不过了了,而细细剖析之后,却能发现其朴实的面纱下又有所变化。以往上海高考作文考到关系型哲理思辨类作文,基本上必须两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而今天的作文则不然。材料中围绕“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属于社会现象类作文,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对象,确定自己的观点。针对于这则材料,对“被需要”的心理,无论是“被需要”对人生的积极意义,还是单纯议论生活中需要强调“自身需要”,抑或辩证分析生活既要强调自身需要,亦需通过“被需要”,在“需要”与“被需要”之间,实现人生价值,无论哪一种观点言之成理亦可,这便使写作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而不仅仅局限价值,无论哪一种观点言之成理亦可,这便使写作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而不仅仅局限于必须辩证分析之一隅。这对于考生来说相对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为考生进行深入的哲理思考拓展了空间。

(写作指导]

面对高考材料作文,考生所要解诀的是:材料是什么?材料要彰显什么?我要写什么?我要怎么写?我写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解诀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则需要:

1、读懂材料

所谓“读懂材料”,简而言之,就是明确材料的类型、材料的指向与材料的侧重。就材料类型而言,材料可分为:社会现象类;评议对象类; 哲理思辨类。2018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属于社会现象类。材料的指向是对于“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与“体现价值”这一现象的见解和认识,需要考生对材料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哲理思考。

而材料在命题上的侧重则是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认识,而并不是直接要求考生直接提出对不同见解的看法。“认识”除了侧重于对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陈述分析。还要有深入剖析反思。如思考:“被需要”心理是什么现象?“被需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中表述为“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提示不可丢)。“被需要”心理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抑或消极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文。这一点,考生需要明确。

2、深刻立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考场作文的优劣,其关键在于立意的高低。。在考场作文中,如果相同的一个角度,写的人多了必然出现撞车效应,要想鹤立鸡群,谈何容易。确定材料中心,选好角度之后,更应兼顾“别开生面”和“立意深刻”两个方面,选别人没有想到的或把立意能够提升到对人生的深刻见解角度,写自己独有的见解与感悟,才能超凡脱俗。

材料的关键词是“自身需要”、“被需要”与“价值”,以及关联词“不仅... .. 也.... ”“被需要”强调的是渴望被他人需要,目的是能够借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强调了“被需要”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侧重于“被需要”心态。从正面来说,我们因为被他人、被社会需要,而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从思辨角度来说,考虑到关联词“不仅.....也....”便递进关系,则可以既强调自身需要也强调“被需要”,进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针对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可选的立意有:

  (1)、自我因“被需要”而绽放价值。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上,在践行自我价值的同时,

更多地因为被他人、被社会需要而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价值,实现人生价值。

  (2)、价值的实现是自身需要和“被需要”的协调统一。个人的价值,首先要关注自

身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绽放自己。与此同时,在“被需要”之际,

能以更好的姿态去温暖他人、温暖社会。

  (3)“自身需要”与“被需要”,当如何抉择?当自身的需要与“被需要”发生矛盾

之际,应当如何去抉择。

  (4)自我需要是物质文明的基础,“被需要”是精神存在的升华,两者的结合才是社

会前进的动力源泉。

(5)自我需要是自我的不断满足,而被需要是社会对自我过往的肯定,是对未来的鼓舞。

(6)总是通过被他人需要来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背后缺失的是对我的价值定位和认识。

3、选好素材:

(1)昭君自愿出塞,是因为她心里明白自己是被民族所需要的,她的”被需要”,消弭了汉匈百年仇怨,为百姓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史可法坚守扬州,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身后的百姓所需要,为此杀身成仁而不惜。李时珍走遍山野,四处寻访,编著《本草纲目》,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每一个百姓所需要,救助每一个百姓,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信念。无数英雄的存在,正式因为他们“被需要”,被他人所需要,被社会所需要,被民族所需要,因“被需要”,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2)川航机长刘传建在飞机发生意外之际,他是在考虑自身的需要还是考虑乘客的“被需要”?叶嘉莹在94岁高龄之际捐出一千多万给到南开大学创立“迦陵基金”等,都是明确了自我的需要是要去不断提升自我,然后在一定的机缘中,他们更多的担起了一份责任或信念,去温暖社会,绽放价值。

(3)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有先行满足了自我的物质需要(比如人类的起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才能更好的实现“被需要”,践行精神存在的升华,燃烧自己,进而温暖社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复习指引】

1.留心生活,关注社会。写作文其实就是写生活,写社会。作文材料是对生活、对社会的高度凝聚,是升华了的生活。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多关注社会热点信息,留意身边发生的事件。对生活、社会中发生的

2、先模仿,后创造。作文的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年高考后,市面上或网络上都会有大量的优秀作文篇目,哪怕是往届一模二模的优秀作文篇章,新一届高三考生可以对这些优秀作文进行整理搜集,从中鉴往知今,学习其中优秀作文的亮点,吸取其中差作文的教训,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借鉴。

3.重视课本。高中三年,我们一直忽略了课本是我们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工具。其实,六册语文课本中,蕴藏着无数有待我们挖掘的宝藏。其中各个重点篇目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尤其是文言文中的经典名句,都是可以为我们写作文提供素材借鉴的。

4.注重积累,读写结合。注重两种文本的阅读:一是与社会文化相关的时文,二是名家经典散文或小说。品味经典文章的思想、艺术手法及语言特点,将时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融入自己的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5.知己知彼,进行适度有效的训练。了解高考命题选材,构思和题干设计大致规律。训练时特别注意三点:一是提高审读材料的能力,二是积累素材意识,三是语言表达上的简洁明了。在整体训练基础上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提升应考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325f9f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1.html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