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8-20 08:41: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读后感
作者:林贵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9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5801

        

        巴利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闹剧之后,逐渐逼近真相。而这个著作中所惯用的语言及情节,却使读者欲罢不能,我们也跟随着巴利的脚步,有着相同的经历,一步步地向他自己的目标行进。虽然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始料不及的事故,让我们的研究者屡屡受挫,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勇往直前也是具有相当的价值。这种价值于其身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历练,而于学术研究来说,却是人类学相当有价值的田野实验,也为后续学者做类似的研究提供借鉴。

        《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和《天真的人类学家之重返多瓦悠兰》真实地记录了巴利在1977年至1979年间两度进入非洲喀麦隆某个不知名村落,对多瓦悠部落进行田野研究的过程。这两本书诸多方面都是令人拍案叫绝。首先,在表现的形式上,大胆地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作者在多瓦悠部落的田野经历,大大不同于传统民族志的观察视角和写作方式,尽可能全面地将多瓦悠的部族生活。其次,在语言表达上,作者采用风趣幽默的笔调,刻画出作为一个人类学者在调查时的种种可笑之处,包括为了申请到那个小村子,花掉大半的时间,大半的金钱。到了那里后,一时没事做,有时就数数羊,学学当地语言。而这些可笑的举动离科学有十万八千里,但又是人类学的基础工作。

        《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开门见山介绍了巴利决定做田野调查的原因:英国的学术生涯奠基於几个经不起研究的假设。……巴利决定著手进行田野研究,并开始寻找经费与地点。而正是这样无里头的原因,才有了接下来叙述的期待。在巴利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田野工作并非旅行般舒适和愉悦,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是,尽管在逆境中,作者总是能坚持自己的目标,可见作者本身所具有的阿Q精神。也可以说是作者天真的心,忽视了种种痛苦,闪现在幽默流畅的文字中,带给我们的却是一段奇妙的田野体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2bc6ed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31.html

《《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