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文详解

发布时间:2017-05-23 14:25: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鱼我所欲也》课文详解

鱼,我所【想要】也,熊掌,【也】我所欲也, 二者 【两种东西】不可得兼【同时得到】舍鱼而【选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

所欲有胜过,超过】 比】生者,【所以】【做】【苟且,“苟且偷生”的意思 得也;死亦我所【厌恶】

(然而)我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祸患,灾难】有所不【通“避”,躲避】也。如使【假如,假使 人之所欲 没有】 超过】于生,

(然而)我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情,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假如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那么】【能够】【用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通“避”,躲避】患者何不【做】也?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假如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去采用呢?

【这种方法、手段】【就】【可是】有不用也,由是【就】【可以】【用来】辟患【可是】有不为也。

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能够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能够避祸,然后而却不采用它。

是故【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人们)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不仅】贤者有【这样】【本性】也,人【都】【,代词,指贤者之心】,贤者能【不】【丢失】【罢了】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人人都有(这种思想) (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具】,一【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则生, 弗得【不吃】则死。

一碗饭, 一碗汤, 吃了它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它就要死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不】受; 【用脚踢】尔而【给】【乞人】,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 (如果)你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

万钟【高位俸禄】则不【通“辨”辨别】礼义【表顺成】【万钟俸禄】,万钟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焉?

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大小老婆】【侍奉】,所识穷乏者【通“德”感激】【通“欤”语气助词】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为宫室之美为【万钟俸禄】【通“向”从前】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贫穷】乏者得我【却】为之:

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人的感激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亦不可以停止,放弃乎?为私利接受俸禄之谓失其本心人的天性、天良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让它停止了的吗 (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人故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六、内容理解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

②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

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

④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等句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详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2a802e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f.html

《《鱼我所欲也》课文详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