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希望

发布时间:2012-05-17 12:16: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信仰与希望

——民俗中的文化传承

经济法政系09行政管理班

沈星星

0904123110

我的家乡是江苏泰州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兴化。 兴化自五代杨吴武义二年(公元920年)建县迄今已经1087年。事实上,早在4000多年前,兴化一带即有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积淀。特别是明清两朝,兴化人文蔚起,名家辈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变迁中,人们热爱生活,努力上进的精神随着民俗的发展与交替更加深刻的烙印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趁这次寒假的机会,我也对我家乡的民俗进行了调查以及整理,让我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从春节说起:腊八    旧俗腊月初八各家用糯米掺红枣、花生米、栗子等煮成糖粥,谓之腊八粥,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旧时腊月进入索债时期,许多债务人急于设法还债,一时还不起的就躲。谚曰:一腊八犹之可,二腊八(腊月十八)急如火,三腊八(腊月二十八)没处躲
送灶和接灶    旧俗一般民家于腊月二十四夜焚香烛、纸马,放鞭炮,撒草豆,设馔及麦芽糖(俗称灶糖),送灶神上天言好事,除夕再接他下界保平安。送灶日期有军三民四之说,即旧有军籍之家于二十三夜送灶,民家以二十四夜送灶,赵姓(传谓宋太祖赵匡胤后裔)旧时乐户二十五夜送灶。
掸尘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把房屋内外仔细清扫一番,谓之掸尘。接着便是贴春联,换年画。干干净净,喜气洋洋迎新年。
辞先    通常在腊月二十以后的某天,中午设素馔、焚纸钱祭奠祖先。
除夕    旧俗除夕夜,敬过神祗以后,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讲吉利话,也有不说话的,谓之闷声大发。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许多人家合宅团坐守岁,甚至通宵不眠。故凌晨零点各处响起了鞭炮声音、锣鼓声。
新年    农历有五天年。大年初一清晨吃云片糕、红枣、京果之类开口。起身后家人见面互道恭喜,晚辈向长辈拜年。早餐后外出相互拜年,路上熟人相见互道恭喜。拜年持续到正月初五,甚至整个正月,熟人初次见面都要互相恭喜一番。 初一初二只吃熟菜,初三下生,这一天才淘米煮饭,也可以洗切烧煮生菜,下生。初五谓财神日子,凌晨家家接财神,各业店家往往彻夜不眠,炮竹声响彻通宵。是日起,多数商店开门营业。现时,有的店铺初一下午即开门营业。

过了春节就是元宵了,兴化的元宵节最热闹在正月十六。十六夜,剥糍粑,吃了糍粑划连叉;”“十六夜,跨火叉,跨了火叉霉气趴。这是一首很久以前流传在兴化荻垛一带的童谣。
    到正月十六这天,家家都要剥糍粑。那时家家都有只大缸,年前蒸好的大团就养在大缸的水里,剥糍粑的材料就取自大团子。灶塘里的火烧得旺旺地,风箱拉得哒哒响,大铁锅被烧得冒青烟,浇上菜油炸一炸,倒进洗干净的大团,不一会就团成一块,铲子用力摊开,放盐,翻身,剥上一阵,起锅前撮一把切好的青蒜末子,被烤得金黄的糍粑和着青蒜香味能飘到巷子里,站锅台旁的细伢子早馋得口水直滴,从装糍粑的盆里撕下一大块就往嘴里送,直烫得眦牙咧嘴,口里连呼白气还舍不得吐出来。细伢子吃完了糍粑后,粘了一手油腻,手也不洗,高兴地在天井里划连叉。划连叉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就是用双手伏地,身子侧翻,是我小时候跟小伙伴们常玩的一种游戏。
     当夜幕降临,圆盘一样的大月亮挂上巷子尽头的老柳树梢头时,十六夜的狂欢开始了。
狂欢的主题是篝火,篝火的别名又叫火叉,狂欢的名字叫跨火叉(也叫豁钝事)。此时走在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团团用稻草点燃的篝火,围在一旁的人们争先恐后地从火堆上跨过去,再跨过来,看到陌生人会添上一把稻草,邀请他一起来跨火叉。老人说霉气长在裤裆间,跨火就能去掉霉气,一年都会平安健康。人们从火堆上快速跨过,带着紧张的神色,口里间或还会发出兴奋的喊叫声。大家围着火堆,一边跨来跨去,一边还唱着歌谣:
跨过来,要发财;跨过去,把心开,跨来跨去好运来。
火上跨一跨,霉气朝下趴;火上烤一烤,霉气全跑了。
    十六夜的晚上,最兴奋的,莫过于小孩子们。他们天性里就与火有缘,虽说玩火危险,却刺激,好玩。他们不满足那街头巷尾的小打小闹,他们的舞台在广阔的田野上。他们成群结队,自做一种浸了煤油的火把,一起点燃后,象长征的队伍,蜿蜒在田埂、大圩上,那种壮观的场景,至今想来仍让我激动不已。他们天生就具有破坏性,大圩两旁、生产队场头的草堆都是他们袭击的对象。玩得性起,点起一个大草堆,那团巨大的火把明亮得能跟天上的月亮比着光芒。点燃的要是棉杆堆,熊熊的火焰带着叭叭的棉杆炸响声,会让他们觉得自豪,然后是恐惧,接着在喘着粗气,老远赶来的草堆主人狂怒的喊骂声里落荒而逃。

过年吃鱼

兴化水乡,菜肴离不开鱼。春节时安排家庭菜谱,也肯定少不了鱼。因为鱼与字同音,寓意富足有余
  过去有副常用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看来不是很工整哦)。据说朱元璋与某寺庙和尚相熟,一日那和尚偷偷吃鱼,正巧朱元璋突然来到,和尚用盘子将余碗盖住。朱元璋看了心中有数,大声吟唱一句:积善人家庆有余
  兴化在春节期间吃鱼是有讲究的。
  三十晚上(年除夕)的菜肯定有鱼,但是不吃,必须留到第二天(大年初一)。
  到人家做客,喝酒时是肉到酒止”——上了红烧肉,就停止喝酒了,开始盛饭,填饱肚子要紧。鱼到菜齐”——鱼是最后一道菜。如果当时大家吃得高兴,风卷残云,主人就会主动将鱼用筷子戳开,客人则纷纷动手夹菜;如果主人不动手戳开鱼,客人是不应该先动筷子夹鱼的,鱼只能到往后了。

说到吃的,在我的记忆力有两样是分不开的,一呢,就是这鱼,二呢,就是芋头,这芋头的“芋”与“遇”谐音,寓意“遇贵人

说完春节,说点其他的吧。兴化的婚俗也是民俗中的一大亮点。

兴化婚俗
1、迎新赶早
  一般是上午接新娘。也有些乡,是下午迎新的,不算本地风俗。
  如果有近邻两家同时举行婚礼,则有争早迎新的做法。
2、哭嫁
  新娘离家,与母亲哭别。
  尽管在结婚前,女儿常与母亲闹别扭,兴化叫作嫁,但是此时的惜别,倒是真心的。
3、新娘离家不沾土
  特别是新娘子有兄弟的,很讲究这条,不要将家中的财气被带走了。一般在新娘装扮之后,出门之前换了新鞋子,由自己的舅舅等长辈,背了出门上花轿。现在不用花轿了,自己走路,也用新地毯铺垫;用汽车迎新的,则功能与花轿无异。
4、新娘子穿红鞋子
  风俗认为,新娘子结婚当日是火光最低的时候,容易遇到妖魔鬼怪,穿红鞋子有增强抵抗力的作用。这也显示了远古抢婚习俗的痕迹,结婚对于女人来说,好似灾劫
5、开门封儿
  男方的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门口,女方的兄弟故意将门锁闭。新郎必须行贿——给开门封儿,门才能开。
6、放鞭炮
  新娘子出门,放一次;
  沿途间隔地放,无一定之规,但是遇到桥,则必须放;
  新娘子到家,要大放一次;
  最大量放的是,婚宴开始上头盘(第一项热菜)的时候。
7、新娘子坐房间
  新娘子不外出到客厅接待客人,而由自己的女性好友、男方的女眷等陪同。这是受软禁,有人质的味道。
  现在婚礼变革,新娘子摆脱了人质待遇,大大方方地与新郎一起接待宾客。
8、婚宴
  一般在晚上,以应结婚之意。本是字,即黄昏——便于抢劫啊。
9、拜堂
  这是婚宴的开幕式。现在反而简单了。
10、暖铺
  常由新郎的小兄弟为主角,到哥哥嫂嫂的新床上打个滚,谓之暖铺。有恶作剧的,还撮弄小孩撒泡尿在新床上。
  至于撒喜帐之类的,早就免了。
  但是新床的被子有讲究,要找儿女双全的人,来最后钩被子 11、窗户纸
  新房的窗户外面贴上红纸。
  来贺喜的亲戚带了小孩来戳破这窗户纸,并念:
  倒得哨,养得哨;
  养个小伙刮刮叫!
  倒,戳也。哨,快也。
12、听壁脚
  在窗外听新房里的动静,谓之听壁脚
  此举现在纯粹是,在古代可有实际意义:老母亲担心儿子纯良过度,春风不识玉门关,总想作场外指导——这在新近播出的一些古装电视剧中也有演示。

13交生日
    结婚后,娘家要将女儿嫁到婆家的第一年的生日交给婆家。据说,若女方遇到一位非常刻薄的婆婆,那么儿媳的在家的地位很低,不但要承担家里的一切活计,还要忍受婆婆的尖酸刻薄。儿媳嫁到婆家的第一年的生日,要是娘家人没有来给媳妇过生日,那么婆家人会故意在这一天,不做好吃的给儿媳吃。要是儿媳有怨言,婆家人会很理直气壮的说,你又不说,你娘家人也没有来告诉我们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们怎么会知道呢?所以,娘家人为了让女儿在婆家有地位,让婆家人知道自己女儿的生日。就有了今天的交生日一说。到交生日这一天,娘家人都会弄得很隆重,会给女儿准备寿桃,面条等一切过生日的东西。娘家人这么隆重的给女儿过一个在婆家的第一次生日,那么以后,每年到儿媳生日这天,都会给儿媳过生日。

这么多的习俗与规矩每一项都体现了我家乡人民的淳朴善良,他们热爱生活,在每一年的开头都会希望自己的家人的一切越来越好。这些不只是信仰,还是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不管这些有没有起到作用,至少我们愿意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f15b6a1eb91a37f1115cbc.html

《信仰与希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