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暴跌对全球各国经济通胀影响

发布时间:2015-01-07 18:02: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国际油价对国内通胀有微观和宏观的影响。

  油价对国内通胀影响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渠道。从微观渠道看,油价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向下游行业传导,并通过替代效应向其他价格传导,但是对互补品带来反向影响。

  今年6月份以来原油价格已经从高点下跌超过30%,油价的涨跌会直接影响工业品的价格以及交通运输的成本,而工业品中譬如化肥等与农产品息息相关的产品也会受此影响出现下跌,从而间接的影响农产品的价格。

  国际能源机构(IEA)发布报告称,今年全球原油需求量的增幅或为自2009年以来最低,而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报告则显示,美国页岩由的产量将在此后进一步上升,上述来自供需两大领域消息的双重挤压令原油价格进一步暴跌。

  IEA的报告显示,全球2014年度日均原油需求量同比增幅将仅有65万桶,低于此前预估的80万桶。而同日发布的调查报告则显示,美国原油储量或在上周已经增加了约250万桶。而EIA则预估,美国主要页岩油田的日产量在11月份将比10月份再增加10.6万桶。

  业内机构瑞穗的分析师指出,IEA的报告几乎给本已疲弱的油价在年内的进一步走势前景又判了死刑。而IEA一连四个月下调石油需求预期的做法也是相当罕见的,因此,原油价格的跌势不但没有见底的迹象,反而还可能只是刚刚开始。

  而在宏观角度来看,油价下跌的收入效应会减轻通缩压力。而经常账户顺差增加则带来汇率升值压力,并且经常账户顺差增加对国内流动性具有扩张效应。因此,为了避免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对中国的冲击影响,货币政策放松空间或将放大。

  当前,中国目前有9大产能过程的行业,他们分别是钢铁业、煤炭业、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风电、石油化工。

  其中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是钢铁业和煤炭业,目前,中国钢铁业虽然面临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国内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而从2010年开始,我国煤炭行业的经营困境一直未得到缓解。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

  据中联钢网统计,2014年,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2013年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

  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2007年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0147月底,煤炭企业的亏损面已经超过了70%,有50%以上的企业出现了减发、欠发、缓发职工工资的现象,货款拖欠大幅度增加。

  20141-7月,煤炭进口已经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9.57%,但国内煤炭行业的产能仍过剩,前7个月原煤产量高达21.63亿吨,但销量只有19.5亿吨。虽然取消煤炭进口零关税政策的目的在于限制煤炭进口,缓解国内供应压力,利好国内煤炭市场,但事实上效果不会很明显。

  通缩伴随产能过剩,使中国的政策选择格外纠结放松银根,去产能化的过程可能被打断,使过剩更加严重;继续进行实质上的紧缩,煤炭、钢铁、房地产等将继续低迷,而三大产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颇大。

  1119日中国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十条办法,决定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这次会议蕴藏深意,绝非表面看起来如此简单。

  今年以来,中国诸如某大型企业裁员、某行业开工率下降、某产业链陷入危机的声音似乎不绝于耳。实体经济在痛苦挣扎的同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维持着自2010年以来的下滑趋势。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为7.4%。市场开始逐渐理解中国总理李克强年初所说的GDP增长的目标是有弹性的含义。不容否认的一点是,不论中国经济是会软着陆还是硬着陆,至少目前没有着陆。

  在9月、10CPI连续两个月同比增长1.6%以后,多数机构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低通胀阶段。这一判断被近日发布的各地区价格数据进一步确认。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全国31个省(区、市)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超过一半地区低于1.6%的全国CPI平均水平,其中5(区、市)低于1%,北京市甚至只有0.5%

  据统计,有16个省(区、市)10CPI同比增速低于全国,其中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和陕西省低于1%,此外山东省增速与全国持平。青海省10CPI同比增3.6%,西藏增2.9%,这两个西部省份是拉动当月全国CPI走高的主要地区。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在31个省(区、市)10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中,同样有16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其中最低的山西省同比负增长8.5%,河北省负增长6.2%紧随其后,新疆、黑龙江省和海南省以-5.7%-5.2%-4.9%分列三至五位。

  综合来看,过去两年国内产出缺口不断扩大,10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再度回落,内需疲弱叠加国际油价下跌因素会加大通胀下行压力,甚至带来通缩风险。

  另外,美国10月宣布退出QE,预示着美元的中长期升值通道已经打开。

  一方面,QE的退出将从价格角度诱发中国通缩。美元升值将导致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进而影响物价,从而加剧未来一段时间的通缩压力。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目前仍处于资本管制中,美元强势引发的资金回流会对中国资金面形成一定冲击,资产价格或受其影响存在下跌风险。

  由此,中金维持明年年底前两次降息、四次降准的预测。海通则认为,通胀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或将步入0时代,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

  当前中国通胀环境类似于98年,一是房地产拐点已现,二是企业部门负债率高企处于去杠杆阶段,三是制造业产能持续过剩。

  海通表示,目前经济低位企稳,而通胀低迷,通缩已成为正式威胁。预测15GDP增速降至7%CPI降至1.5%。预测15GDP增速目标为7%CPI目标为3%

  但中国应对通缩要比其他国家游刃有余得多。主要得益于两大利器:

  一是弹药足,包括庞大的外汇储备、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较高的利率。随便拿出一两样,都能使经济增速迅速回升。中国的优势让其他国家艳羡,也被世界寄予莫大的期望。

  二是战场广。国内,东中西部巨大的差异提供了庞大的需求,经济战略回旋余地大;国外,以一路一带为总抓手,大力推行互联互通,契合了许多国家的现实急需,能够实现中国资本和产能双输出。

  二、国际油价对全球经济通胀影响。

  原油价格本周大跌,短期看油价前景黯淡。1)OPEC会议决定不减产,原油价格跌至两年来最低。2)价格战打起,原油价格短期看仍然扑朔迷离。

  原油价格大跌拉低全球CPIPPI,仔细分析有玄机。原油价格十月同比比七月同比大幅减少20%以上,对各国CPIPPI影响和解读如下:

  1)中国:拉低CPI同比0.4%(CPI同比总共下跌0.7%),拉低PPI同比1.3%(PPI同比总共下跌1.4%),说明PPI大部分下跌是油价造成的,说明经济并没有失速;

  2)美国:拉低CPI同比0.4%(CPI同比总共下跌0.3%),拉低PPI同比0.9%(PPI同比总共下跌1.2%),CPI去除原油下跌部分上涨0.1%,说明美国通胀仍然向好;

  美国三季度超市场预期,但第四季度初期指标不如预期。1)第三季度GDP上调超过预期,03年来实现最强半年平均增速。2)第四季度初期多项经济指标不如预期,增长相对放慢,预计四季度增速将放缓。

  3)欧元区:拉低CPI同比0.12%(CPI同比总共下跌0.1%),拉低PPI同比0.6%(PPI同比总共下跌0.1%),去除原油下跌影响后PPI甚至略有好转,说明欧元区经济虽弱,但并没有加速恶化,具备在进一步刺激下筑底回升的基础;

  欧洲再度释放宽松预期,火车头经济忧大于喜。1)欧洲多位官员挺QE,释放宽松预期。2)欧洲股市走高,多国国债收益率跌入历史新低。3)德国火车头经济数据忧大于喜。

  4)日本:拉低CPI同比0.14%(CPI同比总共下跌0.5%),拉低PPI同比0.6%(PPI同比总共下跌1.5%),去除原油下跌影响后CPIPPI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说明日本经济在明显走弱,特别是通胀水平,这也验证了日本10月出大招的基本面逻辑。

  三、日本通胀:恐继续放缓,油价暴跌影响深远。

  数据显示日本10月核心CPI年率升幅连续第三个月放缓,剔除4月初上调消费税效应后的核心CPI年率升幅在0.9%,不及日本央行(BOJ)2%通胀目标的一半,且为年内最低水准。

  日本经济连续两个季度(第二季和第三季)萎缩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技术性衰退的泥潭,这已经令物价上涨的希望慢慢破灭。

  以下从五个方面解读此次日本通胀数据:

  1、剔除增税效应后,日本10月核心CPI年率升幅跌破1%意味着什么?

  货币政策影响——若通胀率持续放缓,日本央行可能会面临再次采取行动的压力。

  2、通胀或进一步放缓

  对下次通胀数据的影响——剔除增税效应后,东京11月核心CPI年率升幅仅为0.5%,这对下次将公布的日本11月全国CPI数据并不乐观。

  3、油价下滑带来的影响

  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原油价格下跌,以及4月初上调消费税带来的日本国内需求的减少,是通胀数据不佳的罪魁祸首。日本央行已经警告称,原油价格暴跌可能会进一步打压CPI走软,并抑制通胀预期。

  周四(1127)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维也纳会议上宣布不会通过下调产量上限的方式来抑制油价继续下跌局面,决定保持当前3000万桶/日产出上限不变。受此影响油价暴跌,WTI原油跌8%,一度失守68美元/桶。布伦特原油跌近8%,一度逼近71美元/桶。

  4、不利首相安倍

  政治影响——疲软通胀数据对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而言并不是好消息,疲软的CPI数据仅能给最大反对党民主党提供更多抨击(安倍)的弹药。然而,近期民调显示,安倍所在自民党的支持率超过民主党的三倍。日本将于1214日提前大选。

  5、是什么导致了疲软的CPI

  油价下滑,以及大米和空调等家用电器价格的下跌导致了较低的核心CPI数据。

  四、油价大跌会对中国通胀压力的影响。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石油涨跌的敏感度可能是首屈一指的:当全球油价暴涨时,输入型通胀压力随之而来;当全球油价暴跌时,输入型通缩的隐忧又时有耳闻。

  近期,国际油价持续大跌,本周五(1114)国内油价将迎来新一轮调整窗口,国内油价八连跌将成为可能。近期油价大跌引发了对中国通缩的担忧: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0月份CPI同比上涨1.6%,同比涨幅与9月份一样,继续徘徊在近5年来的低位,而PPI则连续32个月下降。对此,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中国通缩风险上升。那么,油价大跌会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吗?笔者认为,这种忧虑大可不必。

  首先,从历史上看,中国饱受高油价带来的通胀之痛,而鲜有油价大跌带来的通缩之苦。2005年,国际油价持续暴涨,这一年国际油价从低油价进入高油价时代,中国经济深受其痛。因为这一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必需的石油、铜、铁矿石、煤炭等基础资源价格飞涨,中国经济增长的代价成倍增加。

  虽然近期PPI跌幅连续扩大,主要受原油、成品油及钢材(2546, -4.00, -0.16%)价格跌幅扩大的影响。不过,如果就此认为,油价大跌将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似乎并不成立。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CPI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整体较平稳。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比上月略有扩大;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略有回落。非食品中,同比价格上涨较多的是家庭服务和高等教育,涨幅分别为9.0%3.8%;同比价格下降较多的是车用燃料,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6%7.8%,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震荡下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10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4%,环比降幅与9月份相同;同比下降2.2%,同比降幅比9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在3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价格环比上涨的行业有燃气生产和供应、纺织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下降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石油加工等。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继续下降是受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及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显然,PPI持续走低尽管受到国际油价连续下跌的影响,但是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才是PPI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不可逆转。完全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观察和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必须从这一大背景下进行,否则就会一叶障目。结构调整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去产能。因此,如果将CPIPPI的数据放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来看待分析,有些数据就可能处于失真状态: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从几个方面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这一判断的证据不足。通货紧缩一般是指市场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物价持续下降。但今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流通量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健的增长速度。9月份CPI回到2%以下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对比的基数比较高。从环比来看,9月份CPI环比上涨了0.5%,这说明物价还是处在总体稳定、温和上涨的状态。随着冬季的来临以及部分食品供求关系特殊条件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初步判断未来几个月CPI保持温和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再次,油价下跌将刺激中国消费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情况下,油价下跌将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刺激中国经济增长。要刺激消费,首先要使消费者手里要有钱,而油价大跌效果等同于减税。低油价将不仅降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本,而且降低普通消费者的支付成本。低油价将减少了普通消费者的出行成本,间接地刺激了消费。航空、旅游、商业等行业大受其利。因此,油价大跌不仅不会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而且会刺激中国经济增长。(完)(更多:石油资讯 http://oil.cngold.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0b0851dd36a32d72758120.html

《国际油价暴跌对全球各国经济通胀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