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诗词论文

发布时间:2013-05-29 17:03: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议菊花诗词

摘要:菊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原型之一,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人笔下,菊花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本文对陶渊明的菊花诗与李清照的菊花词作一简单梳理,认识其不同的含义及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陶渊明 李清照 菊花诗作 认识 启示

一、菊花意象的发展历程:

《尔雅》云:“菊,治蔷也。”《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这些都是典籍中关于菊花的记载,典籍中出现菊花距今大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注菊花最早的是它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里记载:“菊花,味苦平。主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肌死,恶风湿痹。久服则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喝菊花茶、饮菊花酒,是古人常见的一种养生之道。

屈原最早把菊花作为意象写入诗歌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屈原作品中出现过许多香花香草,作者也经常以花草自喻,众多花草中不乏菊花:《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想到老年将至,还未建功立业,于是寄希望于饮甘露、食菊花,益寿延年,实现宏愿;《楚辞·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诗人在此句中慨叹了春兰秋菊各擅己长,绵绵不绝。[1]在屈原笔下,菊花与其他香花香草一样,作为香草美人比兴象征系统的组成部分,象征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屈原是菊花审美认识的发轫者,不过,这时的审美是以比兴象征的面目出现在大家面前,菊花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文含义,此时只是把人们对菊花单一药用价值的关注拓展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此后,文人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引入菊花,并赋予其更多的内涵。汉末魏初的曹丕在《九日与锺繇书》中提到:“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作者在这里强调菊花“辅体延年”药用价值的同时,又突出了其含“乾坤纯和”之气,“纷然独荣”的高贵品质,这是对菊花认识上较大的一个突破。菊花意象在众多文人笔下的创作内涵不断完善丰富,这也为后代咏菊之作的产生埋下了伏笔。[2]

时至晋代,玄学思潮与隐逸之风盛行,文人雅士喜好写一些怡山乐水的作品来抒怀咏志,菊花也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作品中:一是继续突出菊花的药用价值,如傅玄的《菊赋》“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二是借景抒情,如陆云的“思乐芳林,言采其菊”;三是赞叹菊花凌寒独立、卓尔不群的飒爽英姿,如卢谌的《菊花赋》“越松柏之寒茂,超芝英之冬芳”;另外钟会的《菊花赋》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菊花的意蕴:“故夫菊有五美焉: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此句描绘了菊花的形美、色美、德美、韵美与用美,并且作者在此句中率先以菊比德喻志,丰富了菊花意象的内涵。[3]

菊花到了陶渊明笔下,才真正出现了新境遇和新内涵,在中国菊花文化的形成中,陶渊明的功绩无人可替。

二、菊花诗的新境遇:

辛弃疾《浣溪纱》云:“自有渊明始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菊”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和文化符号是从陶渊明开始的,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出现后,菊花便与陶渊明融为一体,菊花成了诗人的化身,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4]

陶诗中描写菊花的不多,现存陶集中咏菊之作有六首[5]

其一: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酒能去百虑,菊为制颓龄。如何蓬蒿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九日闲居·并序》)。

诗人在重阳之日饮菊花酒,希望能去病强身,延年益寿,即“菊为制颓龄”;其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把菊花与隐士联系了起来,即诗人作为“蓬蒿士”像“寒华”(菊花)一样“徒自荣”,从此,菊花也就成了隐士的代称。

其二: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此诗中,松菊并提,使菊花以“贞秀姿”成为与松同列的“霜下杰”,菊花与人格的直接比附至此正式得以建立,菊花“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高洁品质在此与陶渊明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融为一体,从此菊花成了诗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正如宋代刘蒙所言“古人取其香以比德而配之以岁寒之操”,使其具有了坚贞不屈的品格,提升了菊花的文化品位,丰富了菊花的人格象征内涵。

其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咏菊诗中,这一句最为有名,影响也最深远。《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在这里,诗人偶然的一个举动,使菊花成为了恬淡幽静的田园生活的象征,又成为了诗人随意适性的心境写照,菊我一体,极为充分地表现了作者人与物化、悠然自得的隐逸情怀。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隐居闲适的田间生活中,与尘世远隔,种菊、采菊、食菊养身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其五:

“三径就荒,松菊花犹存”。

“三径”指汉代蒋诩隐居,在宅前竹林中开辟三径,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往来。这里菊花象征着不随流俗、洁身自爱的情操,与作者坚定的归隐志向、不与世俗同流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其六:

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载有陶渊明《问来使诗》:“我屋南窗下,今生几菊丛。”此诗陶集未录。《汉魏六朝百三家诗》亦收此诗。

陶潜咏菊虽只有六处,但却整合丰富了菊花的象征意义,使其得到质的发展。诗人的六首菊花诗,在继续关注菊花药用功能的同时,又突出了菊花凌霜傲雪的高洁品质,更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使得诗人在继承与个体情感更新的同时,又开创了菊花的经典意蕴,即与自然相融合,在归隐的生活中享受着一份恬淡、从容与闲适。

“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方孝孺《菊趣轩记》)。出身寒微的陶渊明在政治上屡不得志,这使得诗人在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彭泽县令成为他人生的转折,此后他彻底走上了归隐躬耕的道路,成为了魏晋风流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在出仕归隐的艰难历程中,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6]而其中的“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宋人黄彻曾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碧溪诗话》)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应该说,陶渊明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人生境遇演绎出了菊花意象的经典涵义,由此,菊花诗出现了新境遇和新内涵。

三、菊花词与自我形象的融合:

李清照与陶渊明一样爱菊,直接写菊的词有三首:

其一:“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这首词描写了秋季的萧瑟,词人以王粲登楼怀远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一句提到菊花,此时的菊花像朋友一般,词人沉默与之对酒,思乡怀远之苦在酒中得到了减缓与释放。

其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是一首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的词作。词中以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了阴郁愁闷的情绪。丈夫远行,留下自己独守空闺,秋夜的漫长凄凉又增添了几分惆怅的孤寂,特别是以重阳黄昏东篱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微的表现了词人的怀人之情。

其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寻寻觅觅)》。这是词人创作于南渡后的一首词,在经历了战乱、丧夫、家亡等灾难后,词人孤身一人,又近桑榆晚景,她把自己与菊花相融,一个弱女子承担着国破、家亡、夫死等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怎能不“憔悴”,此时“憔悴损”的黄花意象,正是词人在晚年饱受摧残的生命状态和凄楚孤寂的情感物化。

纵观李清照的菊花词,包含三个主题:咏菊、自怜与怀乡。在不同的描写中,词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她思维的惯性:她知道现实的残酷,而面对种种残酷与磨砺,她不得不悲伤。虽然菊和酒一样可以成为她沉默的知己,也有它高洁的品质,但作者却无法达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闲适自得的状态,菊花在陶渊明笔下获得的美好象征,词人虽然心里很清楚,但她却无法因为这么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忘却现实的残酷。所以,李清照虽然继承了陶渊明笔下对菊花的描写,但“此菊非彼菊”,这里的菊是承载着李清照个人心路历程和情感经历的菊。

四、结语:

古往今来,花总是文人墨客的钟情之物,鲜花引发了他们的遐想与感悟,也成为他们品性与个人情怀的寄托。

菊花从入文以来,得到了历代文人的推崇,也承载了众多的情感经历。陶渊明的菊花诗向我们昭示着高洁、隐逸,在崇尚自然之中尽情抒发了一种恬淡与闲适的情怀;而李清照在对陶渊明的接受中,更多的是把自我与菊花相融,在菊花中寄托了万千愁绪,以菊花承载着生命之重。

菊花入文发展到现在已演绎成一种固定的文化符号,虽然描写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菊花在承载情感、渲染心境上却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2][3]李丽君、刘勉.陶渊明诗歌与菊花意象源流论.九江学院学报[j]2007年第2

[4][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20065

[5]张荣东.论屈原、陶渊明对菊花人格象征含义生成的贡献.阅江学刊[j]2010年第1

作者简介:熊小莉(1978-),四川仁寿人,女,讲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0246f3524de518964b7dec.html

《菊花诗词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