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学生活动教案

发布时间:2019-02-28 16:43: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预设学生活动教案

【篇一: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学中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透彻的理解教材、个性独特的解读教材,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充分了解学生,发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全面、创新地进行课堂预设,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的气息,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一、如何精心预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精心的、充分的预设。(一)设计目标

预设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所确定的预期达到的目标,可称之为预期性教学目标。同时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目标,是生成性的教学目标。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预期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设计理念——关注学生,保证主体地位。

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的许多老师抱有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这种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教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也使课堂更精彩。

(三)设计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通常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和确定教学模式。在教法上,我们汲取“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优秀教法的精华。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个性教学模式、”“问答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充分灵活地优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为课堂的动态资源的生成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设计过程,生成结果。

著名教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与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及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时,预设是给定几则材料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等结论,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实际探究活动中,则有学生认为也可“以私有制为主体”,一些学生认为此为“反动思想”应予以批判,如果此时教师简单地按学生的这一思路进行下去则可能课堂受情绪所扰而无法达成预设教学目标,本节课实际授课中教师在肯定学生有多元思想的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养成真理意识和素养,从私有制的本质、“以私有制为主体”可能带来的危害、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等方面分析了为什么不能“以私有制为主体”,同时正好从反面说明了为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学生表示理解并接受此一分析。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不够理想的案例:

例如,在讲到“分配”问题时,有的学习小组提出“粮票和布票”属于什么分配方式?由于自己备课不充分,对粮票知识了解的少,不能从“粮票和布票”所处的时代、对应的所有制和生产力状况等,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这一特殊的分配方式,没有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目的,学生有点遗憾,使后面的教学显得沉闷,效果不是很好。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课前科学的“预设”,课堂灵活地捕捉“生成”的能力,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让课堂有效生成。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才会因无法预约而变得更加精彩,才会因充满生命活力而更显魅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发生变化。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 “ 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 ,是指导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后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益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我认为教学完一节课后进行必要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给我们以新的启迪,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

教学反思的作用有:

一是教学反思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更加关注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是教学反思有助于凝练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三是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主动反省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观念的统一

教学反思要求学生 “ 学会学习 ” 与要求教师 “ 学会教学 ” 统一起来,当教师在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会使自己变得风成熟起来。

在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了,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师们能够脚踏实地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有些老师认为教科书厚、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标规定的课时太少,实际上这有一个重要

影响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师仍逐页逐句照搬教科书,加上一开始试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科书时,担心高考,不少老师“旧鞋”之外套“新鞋”。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篇二:《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四下教案】

体育课教学设计

体育课教学设计

体育课教学设计

【篇三:教学目标预设的四个环节-要】

教学目标预设的四个环节

——福建省武平第二中学 曾宪书364300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对教学目标的预设,是教师备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教学过程中的可变因素太多,但如果少了预设,课堂教学就容易成为无序的简单连接和叠加,甚至造成课堂混乱,走向“无目的”的误区。可见,预设显然是不可缺少的。离开了预设,就难以生成精彩的课堂;只有做足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对学生潜能的掌控。那么,该如何使预设更为有效呢?

一、领会课程标准内涵,把握预设的方向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促进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总方向,是指导教师处理教学每个具体环节的指南针,它决定了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定位,是历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教师,为了从整体上落实“三维目标”,就必须准确解读课标的内容,并结合本省颁布的各学科“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根据各个层次的基本目标,认真领会其每句话的深刻内涵,仔细推敲和分析。如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列举”、“知道”、“简述”及“讲述”等行为动词,表明这是“识记层次”的要求,就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或历史情景能知道、说出、描述,形成简单印象便可,不必拔高要求。课标中的“理解”、“说明”、“概述”、“阐明”及“归纳“等,属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层次”,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角度来考虑,引导学生能初步认识历史概念或历史现象,理解其内涵,并认识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的内在联系。课标中的“探讨”、“评价”、“分析”、“比较”及“讨论”等,则要求学生能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加以运用,进而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历史感悟等,并能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一些历史问题。“学习要求”是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基本要求,是基本方向;“教学建议”则给教师提供教学的一种思路、方法,教师应灵活运用,不能教条地对待“课标”、“要求”及“建议”。当然,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兴趣爱好、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容易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对教学目标的预设时不要过分的偏向知识目标,而更应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适度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整合教材相关内容,把握预设的完整性。

新课程特色之一是进行模块教学,必修一、二、三之间相对独立,分别侧重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各章节之间也往往没有完整的时间顺序。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必修课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

将教学活动延伸开来,把教学资源盘活,加强各模块、各专题、各章节之间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基本的历史知识脉络。要做好这点,教师就应先精读每本教材(最好完整阅读各版本的教材),尤其要关注总目录及目录下的各个专题目录,要善于找出各专题之间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合点,领会每节内容在整体教材或整个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整个知识网络,保持对历史概念理解或历史情景描述的完整性。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教师备课时若不先阅读专题下的四个小节内容,就根本无法讲清并让学生领会“世界市场”的完整含义,同时,“世界市场”的形成,也与必修一的政治方面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另外,为了做好高初中知识的街接,还要尽可能阅读初中教材。

三、深入了解教学主体,把握预设的针对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预设时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善于分析学情,多思考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立足于他们学习和成长发展的需要,并促进其主动发展。如学生已经有什么基础,该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些都是教师预设前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自己的教学预设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从与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或者偶尔的闲谈中了解他们的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等,也可发放调查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期待、心中渴望等作一调查摸底;还有就是平时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共同完成“知识完成细目表”或“学习期望跟踪表”,了解学生所需所想。

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增强预设的有效性。

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各种知识的薰陶。为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种需要,彰显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一是源于社会生活。陶行知说过: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如生活典故、民风民俗、民间传说、民间谚语、记念馆、历史遗址等。这些资源能让学生贴近社会,走近现实,并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如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股票”等概念(使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也可适当介绍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的不同。二是源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影视,图书馆等。这些资源能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挖掘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在课堂上对各种生成的把握。三是源于教材。教学中,教师不应教“教材”,而应该教学生使用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想一想”、“读一读”、“议一议”及“课前提示”等,并根据需要改造变更,这些资源的充分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三基”。四是源于对前节课的课后

反思或教学小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教师发现与否,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机智。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施教中能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及出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并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应及时小结,结合上节课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及优缺点进行反思,适时找个别学生了解,从而为下节教学内容的目标预设提供依据。如新发现的某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潜在问题,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反应,学生的即兴回答等,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即是本节课的资源也可能是下节教学内容的资源。笔者在历史(必修一)讲《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时,刚讲完民主政治的作用,就突然有一个学生大声提出:“老师,我认为我们的民主政治是虚假的”。我大吃一惊,但马上镇静下来。“为什么?”我反问,该学生把从生活中看到一些现象(如村干部选举等)列举了一番。我马上抓住这话题,从国情、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分析,让学生明白: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并受历史传统、经济状况及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应该正确认识和看待身边的各种现象。这是一种精彩的课堂生成,也为我下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生转折》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预设的依据。

教与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预设不是绝对的,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因实际而不断变更,从而生成更精彩的课堂。但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如何使预设更合理,更有效,是我们教师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教学才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走进新课程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③《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 朱汉国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④《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朱慕菊主审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作者简介:曾宪书,1965年3月,男,汉族,福建龙岩市人,中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优秀教师,在《历史学习》、《福建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从事古代史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研究。 )

联系地址:福建省武平县武平二中

曾宪书 13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07ebe4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dd.html

《预设学生活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