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20年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

发布时间:2019-01-27 13:14: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这是成都高新人最基本的共识。

地处西部腹地的成都高新区到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不断地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持续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自己的脚跟,高新人感觉到产业、市场正在释放着源源不断的动力,驱动着区域的发展与跨越。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在高新人看来,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有的建设者已经为此付出了20年的青春与热血。20年来,高新区步步为营,不断积蓄优势,成长壮大。

20年来,成都高新区经历了筹建期、创业期、成长期、跨越期四个阶段。

1988年到1990年,是成都高新区的筹建期。19883月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同年7月获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同年10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19902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先期开发2.5平方公里。1990年,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990万元,工业增加值1300万元。

1991年至2000年,成都高新区步入成长期。199136,成都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定位为现代通讯、生物制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机电(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1996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成都高新区进行了区划调整,赋予成都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将规划面积扩展为47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修订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食品工业。这一时期,成都高新区形成了包括起步区、冯家湾工业园、新加坡工业园等组成的一区多园的产业格局,拥有西门子、阿尔卡特、普天、鼎天、地奥制药、恩威制药、吉泰安制药、迪康药业、旺旺食品、新成食品、美登高等一批重点企业。200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41.2亿元,工业增加值16.9亿元。

2001年至2006年,是成都高新区的成熟期。2001年,随着西部园区的并入,成都高新区逐渐形成了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组成的产业布局,规划面积扩展到68平方公里,产业定位再次修订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制造(航空航天技术)。2003年,成都高新区规划面积扩大到近80平方公里,初步确定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定位。这一时期,英特尔、中芯国际、宇芯、芯源、成芯等重大项目加快落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2005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40.8亿元,工业增加值66.2亿元。2006年,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单位。

2007年以来,成都高新区进入产业层次升级、创新能力增强、产业规模做大的跨越发展阶段,规划面积逐步扩大至130平方公里。这一时期,成都高新区先后引进了京东方、深天马、虹视、中光电等重大项目,光电显示产业快速聚集,成都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光电显示产业核心城市;富士康成都工厂生产的新型便携式平板电脑市场影响力巨大,继富士康之后,戴尔、联想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户加快推动了成都高新区终端制造业的崛起,让成都终于彻底告别IT产业“缺芯少魂没面子”的时代;在高端制造业加快突破的同时,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拥有11个软件类国家级产业基地,全球软件20强中有13家落户,软件企业总数达600余家,成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运营中心和中西部3G通信企业聚集度最高、最具产业活力的区域,整体产业规模和水平列全国前列;此外,总部经济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也呈现加快聚集态势,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中西部高端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最为显著、创新创业资源最为富集、对区域经济拉动最为强劲的区域之一。

20年来,成都高新人不断深化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一个一个的企业培育、一个又一个的企业引进、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省、市支持下,成都高新区立足自身对区域发展优势和产业内在规律的分析,瞄准全球产业最前沿,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主动出击,外引与内培齐步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连台好戏”。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信息技术和物流发展的驱动下,产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而即使在地处中国西部腹地的成都高新区,也能感受到全球创新经济的巨大磁场。成都高新区不断深化对产业发展规律和区域发展优势的认识,积极寻找参与全球经济新格局的机会。正是在这一阶段,成都高新区坚持“改革”与“开放”并举,通过面向全球的“外引”而“强筋健骨”,通过连续性的“内培”而“舒筋活血”,形成了内外联动双驱动的发展态势。

2003年,成都市成功引进了全球IT产业巨擘英特尔,吹响了进军IT产业的号角,为成都日后大举承接“IT西进”、打造中国IT“第四极”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以成都高新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目前这个产业已经成为成都最具竞争力和代表性的产业之一。2007年,成都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方兴未艾的光电显示产业,如今成都高新区在中小尺寸领域已经形成重要布局。2008年以来,抓住全球IT重新布局的历史机遇,成功引进戴尔、联想、富士康及一批配套厂商,电子终端制造迅速发展成为成都高新区的又一产业集群。同样,经过近十年的培育发展,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也已经枝繁叶茂、繁花似锦。

一个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整个区域的优势,甚至整个国家的优势。成都高新区在产业集群的培育上,不仅得到了省、市倾力支持,而且利益于国家在西部地区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方面所作的战略性布局。

长期研究“英特尔效应”的一位学者认为,英特尔落户四川、成都的最大意义在于,当产业集群形成后,这个产业将成为这个区域真正的、别处无法复制的比较优势。从经济学上讲,这种后天形成的比较优势,甚至可成为一种独有的要素禀赋。有了这样的要素禀赋,就更容易扶持和招纳更多的优势企业,打造更多的产业集群,城市经济便可迅速壮大。

随着戴尔、联想、仁宝、纬创、富士康等电子巨头西进,在为成都迅速累积了巨大的笔记本电脑产能的同时,也让尾随其后的大大小小配套企业面临“搬家”之势。对于电子信息产业“西进”,最大难题是供应链,为此,成都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供应链整合到西部地区,形成“立体构建”的发展模式。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链配套是电子制造业的重要一环,而其中又可分为一级、二级配套企业,一级是指直接供货,例如芯片、光驱、散热等零部件;二级则是指间接供应的企业。

以富士康平板项目为例,今年上半年四川共引进20家富士康核心及关键配套企业,协议投资总额约46.6亿元。同时,为了实现今年8月仁宝、纬创成都基地投产的目标,成都、遂宁、内江、绵阳、眉山、乐山等有关市掀起了促进配套企业落户的新高潮,也成功引进巨腾、奂鑫、志超、加百裕等94家核心及关键配套企业。截止20116月底,已有116家电子信息配套企业签约四川,涉及行业包括显示设备、电池模组、机壳模具、连接器、测试设备、物流配送等平板和笔电配套等完整产业链要素。同时,各地还有储备目标企业近200家,正在积极跟踪促进。

事实上,除了随富士康、仁宝、纬创等入川的配套企业外,此一轮国际巨头掀起的“西进”热潮,也为成都市和四川省本土电子信息企业的“脱胎换骨”带来了契机。

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巨头的入驻,激活了成都本土配套企业的基础,促使其加快换代升级。截至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已有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382家,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489家,涵盖了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计算机制造、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等领域;软件企业893家(通过双软认证),涵盖了行业软件、数字娱乐、信息安全等领域。

有资料显示,仅英特尔成都公司一家的省内外配套企业就超过300家,现在富士康、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一大批产业化巨头来蓉,除自身具有极强的整合能力之外,也会带动1000家以上的配套企业,再加上原有的像长虹、九洲以及本省的其它企业,共同构筑起一个由数千家规模以上企业组成的产业群。在地域上,除原有的成(都)、德(阳)、绵(阳)以外,乐山、眉山、资阳、遂宁、南充、内江等都被激活和带动起来,呈现出主营与配套相结合、相协调的“立体构建”的生动发展态势。

“这是成都IT产业发展的特点,也是四川IT产业发展的特点,我们不是完全在一张白纸上画图,特别是最近10年的IT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们是在已经有了一定产业基础上的‘立体构建’,是新进的与原有的相促进、共发展的特点,是引进带动、提档升级取得巨大成功的生动实践。”青年经济学家、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博士分析,以大历史观和大产业观的观点来看,成都市和四川省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穿越了产业发展的“塌陷区”,异军突起,以一个城市群、一个产业带的模式带动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换代升级。

目前,电子信息的产业转移仍然非常明显,具有较强产业配套能力的四川省和成都市无疑是中西部的首选。可以预见,这将为四川省成都市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充足动能。

事实上,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的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的拉动下,“十一五”以来,成都高新区的整体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跨越发展势头。2010年,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4.5倍,年均增长37%;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长4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8.6倍;全口径财政收入是2005年的5.6倍;一般预算收入是2005年的4.1倍。

目前,成都高新区在巩固既其既有六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正努力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寻找新的战略突破点,努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

“在成都高新区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如一的关心和支持,是成都高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前提;具备国际先进理念、引领时代前沿的发展战略规划先行,是成都高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创新与开放并举、内培与外引结合,是成都高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源泉;知识学习型、创新型、进取服务型的管理团队,是成都高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保障。”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说。

在中央、省、市的领导下,成都高新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高新区的“生命线”,坚持科学的产业定位,坚持围绕产业抓招商,坚持围绕产业抓服务,努力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而成都高新人也在不断攻坚破难,把产业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的同时,也不断地深化着对内地如何建设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律性认识。

200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的一次会议上,市长助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韩春林提出的“四个结合”的高新区发展思路,受到科技部和不少与会高新区代表的共鸣。应对同质化竞争与实现差异化发展相结合,外引与内培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相结合,区域环境优化与机制、体制创新相结合,这“四个结合”相互支撑,互为条件,是一个有机的整,集中了成都高新人的发展智慧,是成都高新区建设发展思路的写照。

如果说“四个结合”体现了发展理念上的明晰,那么坚持科学的产业规划定位、坚持整合资源抓招商、坚持围绕产业抓服务这“三个坚持”则是成都高新区对发展措施上的集中归纳。2007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结合成都的地缘条件、城市人文底蕴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全面审视和思考了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策略和路径,修订完善了《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天府新区高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系列子规划,回答了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未来发展重点的问题。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坚持把有限的资源向产业倾斜,在土地规划布局、城市功能设计、财政资金调度、重点招商项目选取等方面,紧紧围绕产业规划、坚决服从产业规划,使高新区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理性发展、良性发展之路。

成都高新区,这个秉承古蜀“太阳神鸟”创新创意精神的“科技特区”,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正托负着推进自主创新与区域发展的梦想,展翅飞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068c54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a.html

《成都高新区20年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