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发布时间:2019-04-08 16:21: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表为抓手——图文印证·深刻直观]

[图解考点]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借助上图,可做如下理解。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题组冲关]

1(2018·安徽安庆模拟)古湖泊是历史上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 000年左右,最初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湖泊,此后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海平面的变化,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因注入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如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向北推进 B.向南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在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过程中(  )

A.古湖泊面积增大 B.古湖泊距海渐近

C.河流流程加长 D.河流流速减缓

解析:(1)A (2)C 第(1)题,古湖泊位于现在的莱州湾南部海岸线以南,而古湖泊本就是原来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而成的,说明原来的海岸线在古湖泊附近,因此可判断海岸线总体向北推进。选A。第(2)题,莱州湾南部海岸线向北推进的过程中,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使得古湖泊距海渐远,B错误;不断有河流挟带泥沙注入古湖泊,泥沙淤积使得古湖泊面积逐步变小直至消失,A错误;因为海岸线向北推进,河流由南部的源头北流入海,其流程加长,C正确;河流的流速不受海岸线变化的影响,D错误。选C

2(2018·山东济南质量调研)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如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2)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及可能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解析:(1)B (2)C 第(1)题,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故A项错误;环节表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的污染物排放到大气圈中,会导致大气污染加重,故控制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B项正确;碳排放量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自然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人类的生产活动无法改变岩石圈物质循环,故D项错误。第(2)题,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格局,故A项错误;建设水电站后会减少洪涝灾害,故B项错误;发展火电站会导致温室气体增多,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故C项正确;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大气污染,故D项错误。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开采的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1)C (2)B 第(1)题,开采矿产时会对水圈造成污染;燃煤排放的废弃物主要是CO2和烟尘,对臭氧层无影响;为绿色植物吸收CO2,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形成煤炭、石油,不经过变质或重熔再生作用。第(2)题,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全球气候会变暖。

 [应用为目的——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典题示例]

(2014·全国卷)如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审题指导]

1审图文

题干信息科隆群岛”→明确了区域名称;图中的图例、注记明确了科隆群岛位于太平洋中,受海洋影响大;图中的位置信息明确了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地区,海拔低;远离美洲大陆,自然环境单一。

2调知识

科隆群岛属于火山岛,远离大陆,受人类干扰少,其位置属于秘鲁寒流的影响范围。

[答案] (1)B (2)C

[应用指导]

()从环境要素与整体环境特征的关系入手,分析区域环境总体特征的形成与变化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从环境要素发展变化的影响入手,分析区域整体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成因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从区域间的环境联系入手,分析区域的环境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题组冲关]

1(2018·广东英德月考)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如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2)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

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水库面积增加 经济林面积增大 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C (2)B 第(1)题,对比两幅图可知,降雨强度没有变化,年降水量变化较小,故A项错误;据流量曲线可知, 河流的流量减小,故B项错误;据含沙量曲线变化知,含沙量减小,D项错误;综上分析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C项正确。第(2)题,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的变化有含沙量减少、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原因可能是水库面积增加,调节了河流的流量;经济林面积增大,水土流失减少,含沙量减少。故B项正确。

2(2018·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示意研究区范围,图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2)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

(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 D.围湖造田

解析:(1)B (2)D (3)A 第(1)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第(2)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第(3)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在2001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

3(2015·全国卷·节选)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D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使水面大大减少,水循环减弱,因而大气湿度会降低,大气降水也不会增多,故AB两项错误;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增多,众多建筑物的阻挡会降低近地面风速,故C项错误;由于水面减少,水域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

(2018·山东济南一中月考)如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地表起伏大,地表侵蚀,植被覆盖差

B植被覆盖差,地表起伏大,地表侵蚀

C地表起伏大,植被覆盖差,地表侵蚀

D地表侵蚀,地表起伏大,植被覆盖差

2.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解析:1.D 2.B 第1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使植被条件变差,故为植被覆盖差;地表侵蚀后导致地表起伏变大,故为地表起伏大。第2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流河床抬高,河流中下游的排泄能力减弱,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35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 B

C D

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 B

C D

5.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同一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整体性

解析:3.B 4.B 5.D 第3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较小、有结冰期,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大,无结冰期。受气候因素影响,两河流水文特征差异很大,故选项B正确。第4题,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是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故选项B正确。第5题,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故选项D正确。

(2018·山西考前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68题。

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1日开始至次年的6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 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 cm确定。

6.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 B.草地

C.农田 D.建设用地

7.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e50868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8.html

《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