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东方快车谋杀案》

发布时间:2018-03-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也说东方快车谋杀案
注意,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

关于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将要上映的宣传,在上映前几周便铺天盖地而来。虽然我对翻拍片多半不抱太大期望,但由于有德普的出演,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关注了一下。

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于20171110日也就是周五正式上映,这个时间节点安排的非常巧妙,正好是双十一前夜。

我朋友圈的剁手党们,很多都在周五晚上晒出了电影票根。下班之后先去聚个餐,然后再去电影院看这场电影,然后再回到家,静静等待零点时刻的到来,在清空购物车后再美美地睡上一觉,醒来后就是一个周末,多么美好惬意的生活。

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经典不用我再过多赘述,在2017年版本之前,已经先后有过三次翻拍,分别是在2001年、2010年和2015年。

为更好地比较2017年翻拍版本与1974年最初版本的差异,我在上周末,将1974年的最初版又翻出来看了一遍。

1974年版本来看,电影首次打破了只有一种故事结局的电影模式,提供了两种在逻辑上和证据链上都讲得通的可能结局,这就为观众在观影后的想象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后续的翻拍版本也都采取了这种操作。

在两种结局中,有一种是比较简单直白的结局,另一种则是纠葛复杂的结局。简单的结局应对的是故事内各方面角色的诉求,也是策划整个案件的凶手所希望的结果。而复杂的结局则是整个故事的真相,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此处不表,观影后自知。

后世的很多电影,应该都或多或少受到1974年版本的影响。例如,2013年奥斯卡获奖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人公派在海上的奇幻漂流经历,就运用了两种真相的故事模式。复杂的故事真相隐藏在各种隐喻之中,算是一种对故事的升华。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最复杂的那个经历更可能是故事的真相,而故事的真相是如此地震撼人心,以至于连揭开真相的人自己都不忍揭穿。想必李安导演也深受《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影片的启发。

2017年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并不是原汁原味的改编,而更像是一种作者电影。

虽然新版拥有强大的卡司阵容,但总感觉这些演员之间并没有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有一种为了刻意营造低调奢华的风格,而刻意收着自身表演的感觉,对人物刻画没有1974年版本来的深刻,有些弄巧成拙。

可能是因为导演本身就是男主角的缘故,新版电影中,几段颇具爆点的桥段也都集中在男主角身上。这种自己给自己加戏,感觉有一种小男孩式的自恋。


新版电影的最后,是一种后现代古典主义的改编,将1974年版本狭小局促空间内演绎的最终结局,改编为《最后的晚餐》式的推理审判,用一个众所周知的名著,来演绎正义对法律虚构,将真相以最悲怆的方式呈现。

结局这段戏的剪辑非常出彩,用长镜头描绘众生相,用上帝视角的俯拍呈现谋杀案的整个过程,用镜子的叠影展现每个人物内心的隐秘,《最后的晚餐》式的构图,将正义的复仇推向极致,让波洛遭遇情理与法理的道德困境。

1974年版本一样,在了解整个故事真相之后,波洛最终将天平的砝码放在了情理的一方,自己亲手毁掉自己坚持已久的凡事只有对错没有灰色地带的信念。

随着最后的大提琴一起,仇恨烟消云散,波洛也再次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窃以为,中国目前所有的悬疑类电影都应该学习该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构思理念,要拍摄出的是那种想让人探求真相的神秘感,而不应该只是惊吓感的堆砌,这一点目前则很少有中国电影能够真正做到。

对与错之间的中间地带,该怎么去面对,波洛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答案。而那些受过伤害饱经折磨的人该如何发声,则是这个80多年前的故事在今天的意义。

仇恨会将人击得粉碎,只有心存善念,灵魂才会得以拯救。祝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e43be9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b.html

《也说《东方快车谋杀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