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社会热点论述(整理精校版)

发布时间:2014-12-15 23:40: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作文素材社会热点论述
作文辅导
0116 15:20

::

高考作文素材社会热点论述

【热点讨论一】中国式过马路

2015届高考模拟1011日,有网友在新浪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谈谈你得看法?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行人闯红灯违法成本太低。行人只要一个匆忙的理由,就可以置交通法规不顾,横闯红灯而去,而许多正常行驶的机动车不得不小心翼翼对闯红灯行人进行避让。

另一方面,近些年我国对机动车安全驾驶的要求更加严格。在许多城市大量高清摄像头监督之下,司机对于闯红灯可以免于处罚的侥幸心理已经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一些重点路段,机动车都要严格按照标志线通行,否则都会受到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行人在闯红灯过马路时的安全意识。

另外,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不足,也在客观上导致了闯红灯行为的发生。一些城市的非机动车道变成了事实上的机动车道,路边的人行道变成了汽车的临时停车场,有的红绿灯时间间隔太短,来不及让行人通过。

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交通规则之中,在社会管理、官场治理、商业伦理上同样存在。表面上是法不责众的社会心态在作怪,其实还是社会规则失范所致。正是因为对法不责众过于迁就与放纵,才形成了结伴而行的群体心态。

中国式过马路是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规则失范的表现。如果不能重塑规则意识,实现真正的制度治理,那么这样的状况将难以改变。因而,无论是交通秩序维护,还是社会治理,都应当强化法纪的刚性,而减少人为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良好和社会秩序和有效的社会管理是必要条件。要有效地止失范现象的蔓延,需要釜底抽薪,正本清源。

因此,必需要完善法规。法制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剑锋锋利,而且在于警示高悬;惩前解决现实问题,毖后解决根本问题。其二,建立有效的社会奖惩机制。严格地说,要绝对禁止失范是不可能的,个人的越轨行为有其突发性。但是问题在于不能使失范积累成为一种社会风潮,成为一种理性化的有预期的习惯化行为。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奖惩机制。其三,加强人们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社会规范的内在支撑,是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得以稳固存在的重要文化价值观念基础。失范危机并不是源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价值的缺失,而是这些思想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内化并合法化而导致的。必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蕴含的新的价值体系进行及时的、理想的建构和阐释,将其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工作。

【热点讨论二】拼同学

据报道,陕西一家长花费8万元高价送成绩平平的孩子去名校,只为结识一批好同学,以后办事有关系,被网友戏称为拼同学,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解析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由人组成的关系网络。但过分强调关系而忽视了人本身的能力来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话,不仅是对人类自身的嘲讽,更是对形成了几千年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挑衅。拼同学正是后一类关系文化最典型的体现。

拼爹拼同学,本来正常的关系文化在公众的视野中逐渐异化为一种投机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被强制拖累的不仅仅是x文化的始作俑者,还有孩子、学校和社会公平。

第一,对孩子身心思想的强制压迫。孩子入学本该是接受教育、启蒙思想、强化个人能力的,但大人过早过多的把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强加在孩子身上,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孩子接触社会建立关系的过程是逐步进行,强制灌输靠关系、攒人脉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在名校学习成绩可能会差很多,跟不上同学的平均水平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同样不利于孩子顺利发展。

第二,破坏学校的教学氛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虽然也可以建立同学友谊,但这种关系是纯洁的、纯粹的、不掺杂丝毫目的的。过多的强调靠关系办事,建立人脉、搭后台会给学校的教育氛围蒙上过分功利的阴影,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不利的。教育若失信于民,国家便失去了发展的未来。

第三,妨害社会公平。为什么花8万就可以进名校?孩子的成绩平平,是家长托关系走后门硬把孩子送进名校的。用金钱来收买教育名额是违背法理的,对其他入学的尤其是没有进入名校的普通学生来讲是绝对不公平的,对国家公民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是不公平的。而家长把这种违法乱纪的规则强加在孩子的思想上,这孩子长大之后会不会也像家长一样用金钱来破坏社会公平呢?答案是肯定的。

自然,出现这种情况绝不是一日而就,也不会是个例,我认为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个别家长强烈的功利心导致思想失范。社会中,靠关系来办事绝不鲜见,从个别事例中家长能够看到关系在社会中的作用,而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自然希望社会 “关系带来的好处能更快的让孩子享受到。如此,花8万让孩子进名校建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社会风气的错误导向。当今社会,很多事例都显现出靠关系走后门的可行性,不管是拼爹还是拼同学都是靠关系吃饭的具体体现。这一恶劣的社会风气,引申到公民个人的具体生活中便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系户,从中尝到甜头的公民便会变本加厉的运用关系手段,恶性循环下去,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社会资源相对集中,资源分配者的权利失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让过多的社会资源集中在政治权利与经济实力者手中,其他人想要得到更多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机会的话,一种需要实力,一种则是关系。而这种关系则建立在某些掌权者为了个人私利不惜触犯法律、监守自盗上,如此,掌权者拿到了想要的私利,关系户则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分配话语权。

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社会公民的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思想和成功观念。必须认识到,社会成功依靠的不是个人与个人的人脉、关系、走后门,而是确实能够改变自身状况的个人能力,是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个人力量。

第二,继续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均化优质教育资源。名校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集中之地,吸引和存储着大量绝对的后备人才,而保送制度更是加剧了优质生源涌向名校的局面。这样不仅损害了教育公平,还使得教育的本质教化育人变得功利化。

第三,国家应继续规范权力运行,保障掌权者在社会资源分配上的纯洁性。针对某些人钻法律的空子或背着法律干一些违法的事情,国家需要做的一方面是继续完善法律制度,深度排查,并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查处一起,严惩一起,决不姑息。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掌权者的思想认识,确保权力能够在阳光下运行,也确保个人的慎独,体现在分配社会资源上就是公平正义。

不管是拼爹还是拼同学,都得有一定的社会土壤做基础才能存在,所以作为一名有可能掌控国家资源的公务人员一定要先管好自己,再管好别人,再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而作为社会公民,我们更应该依靠和信任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关系,而是自己的个人能力和道德操守,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信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个人体现。所以,正确认识关系,将其中的正能量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动力才是上上之选。

[1] 来源:中国网《调查显示:半数家长对拼同学持反对意见》

[2] 来源:三秦都市报《花8万元上名校为交一帮潜力股

[3] 来源:长沙晚报《拼爹之后流行拼同学?》

[4] 来源:中国青年报《拼同学引热议 网友呼吁别让孩子过早有关系意识》

[5] 来源:北京晨报《拼爹之后又出现拼同学,靠天?靠地?靠自己?》

【热点讨论三】《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

热点概述2015届高考模拟1019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以较长篇幅报道了桂林文氏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的消息。这一破天荒之举,引起了网友热议。记者在网上发现不少网友转发微博并表示希望老人早日回家。

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多个央视新闻节目播出了四兄弟寻母的故事。81日,桂林的文氏4兄弟母亲走失。4人开着车身贴满寻人启事的寻母车四处寻找。节目播出后,在网上引发很多网友的关注,转发微博并表示希望老人早点回家。昨晚,《新闻联播》的后续报道中提到,有人表示愿意在老人找到之后,为其提供GPS定位设备,家人可以根据设备发出的信号,随时获知老人所在的位置。与此同时,有网友也表示,央视《新闻联播》也会播出寻人启事,央视改良了。

相关评论:@《〈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展现温热》:一则寻人启事,看似微不足道;讲述四兄弟寻母的故事,也是新闻细节化的体现,但置于《新闻联播》的话语平台上,这种微变,不异于一个风向标:央视走亲民路线,很大程度上,就是摒弃刻板形象,填补角色空格,重拾朴素、真实的人本情怀。@《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 有限进步背后蕴含无限期待:我们都希望新闻联播能够更加亲民,因而我们希望新闻联播播出寻人启事不是终点,也不是转变风格的全部内容,而不过是向亲民靠拢的第一招,接下来还有"千万招",让新闻联播"亲民"真正从梦想照进现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安:对媒体人来说,每一条新闻都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新闻的价值彰显人的价值,新闻的重量彰显公民的重量。无论新闻的主角职位大小高低、故事悲喜忧欢,越是真实、越从生活中来,越能找到人性的共鸣,新闻就越有生命力。

参考解析

新闻联播作为国家最权威的综合时政节目,一贯以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宣传国家政策和展示各方面建设成果为主,节目风格是端庄严肃的,难免会让人感觉高高在上。而近来新闻联播放下身段,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就比如报道桂林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的新闻,重新吸引了观众的眼光,也给新闻类节目提供了更多改革思路。

新闻类节目要求真实可信,体现真情实感,对具有共性的个体的人文关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之前主流新闻欠缺的。这则报道本身只是央视关注阿尔茨海默症患病老人的大型活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一个事例,但是在新闻联播的平台上播出一个普通家庭的寻人故事,的确更有助于贴近民心,也贴近社会发展的脉搏。从干部下基层到最美系列的报道,新闻联播近年来在贴近群众生活、展现民生百态方面做出了持续努力,出现在国家最高级新闻节目中的面容和声音,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人,播放寻人启事就是类似的一次尝试。这些新鲜元素的加入是新闻节目的一种进步,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关注的焦点,由面目模糊的群体转向了个性鲜明的个体。很明显,这些看似普通的故事受到了人民的欢迎,群众的热情回应也指引了新闻类节目改进的方向。

由此,我们也可以期待,新闻联播作为人民喉舌,更多的为人民发声,更加关注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重大事件,不止成为政府发布重大消息的窗口,也关注基层民众的需求,使普通老百姓看新闻时,能有真实感和参与感。新闻联播作为政府最权威的电视宣传渠道,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巨大的,因此,这类新闻如果能作为一个新闻联播上的常规版块出现,即使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也能体现节目转型的倾向。社会主流思想的宣传和推广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起宏大场面的记录,更加细微的角度和镜头更易于人们记忆和接受,也有更高的可信度。同时,对于新闻联播的转型力度,哪些内容应该播出,应该在整个新闻内容中占据多大的比例。这些都是下一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立意改革,还是无心之作,新闻联播的放低身段,都值得肯定。替小人物发声,本就是对正能量接力的参与,在聆听民声之中,它会引发人性共鸣,消除隔膜感。我们可以期待,这样的平民化举措还会有很多,也只有回归人本位的关注定位,新闻联播才能保持自身的权威和广泛受众,扩大自身的影响。

【热点讨论四】央视幸福调查

热点概述

2015高考模拟央视在中秋、国庆双节前期,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

相关评论

@《幸福调查引发幸福热议》: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幸福感问题,为民谋幸福也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改善民生问题、出台更多惠民政策,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这都是政府重视加强民众幸福感的表现。

但是,民众幸福感的增加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我们个人的努力和政府工作一点一滴的改进。我们对现在的不满意和不满足正是追求幸福的压力和动力,是未来幸福的开始,就像长假中的拥堵以及引发的抱怨,可以成为政府改进工作的起点。我们需要这样的良性互动和理性的思考,未来的幸福生活要靠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央视调查你幸福吗?幸福不是说出来的》:百姓关于幸福的各种回答,是百姓幸福观的第一反应,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的朴素理解和认知,反映了他们所关注、关切、关心的事物,反映了百姓的心声。相反,电视里播出的都是每个被采访者谈论幸福滔滔不绝,有条有理,甚至长篇大论,貌似科学准确,高屋建瓴,实质是假大空,假新闻,没人信。所以,对于央视关于你幸福吗?的大型采访,我们没有必要去过多议论,更不应随便指责。

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心理感受,一种自我安慰。幸福是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一种享受其乐的精神状态。幸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见诸于每个人的行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幸福是不需要用口说出来的,只能用心感受,用行为暗示。说出来的幸福不是幸福,而是幸福观,也就是一个人对幸福的感性或理性的理解,对美好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幸福观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但主要还是理性的。而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或者说幸福的体验,则只能是感性的,具体的,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你幸福吗?需要被访问者从感性从自我体验的角度谈论、说出自己是否幸福,幸福表现在哪里。可见,只有生活中真正体验到、用心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总之,幸福是一种个人感受,一种心理满足,一种生活体验,幸福感是不用说出来的,只能用心感受。我们感知的是幸福,说出的是幸福观,幸福感与幸福观是有根本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让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去努力感知、体验、捕捉幸福,并在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指导下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期待幸福追问能够带来幸福回归》:笔者不认为央视是想做一个大家都很幸福的印证性调查,恰恰相反他们要做一个是否幸福如何幸福的需求性调查。我们不排除调查者想得到大家都很幸福的结论,但是更多地他们是在做一个关于幸福感的严肃调查。这种调查的过程和结果都有助于幸福的回归。

幸福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主流价值,是为政者和所有人的共同奋斗目标。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事情、某个时候的不幸,就放弃了对未来幸福的期许;更不能因为自身的某种情绪,就从根本上抵触这个话题。

在幸福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调侃,可以吐槽,可以给出神回复。但谁都不应当消极怠工、袖手旁观,而是要伸出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益于社会的幸福。

模拟题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央视策划了你幸福吗?大型群众采访活动,并在每晚的《新闻联播》中播出。由于采访是随机的,在街头进行,参与者是普通百姓,被采访者事先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了各种神回复,引来社会各界一片热议。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解析

此次央视策划的幸福调查活动,并在每晚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由于为了保证节目信息的真实性,采取随机性采访,导致在采访中出现了一些神回复,但我认为整体来看,此项节目是央视一项具有突破性、亲民性的节目。

一方面此节目从现实采访到电视中播出,中间几乎没有过滤,没有粉饰,并敢于展示不足,敢于还原真相。一些从传统节目形式和风格来看本应该被剪的镜头,如一些所谓的神回复,在节目中都原生态地得以呈现,这无疑是央视节目制作的一大突破;

另一方面此节目能够在每晚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展现了央视对于此节目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媒体工和国家相关部门对民声的重视,对于老百姓幸福状态的关注。

因此,对于央视关于你幸福吗?的大型采访,我们不应过多去讨论,甚至去指责。反而对于此种关注民生、反映百姓真实心声的节目制作应该给予鼓励和推崇。

当然,此次节目中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如提问方式和问题设置,要能够因人而异,更加亲民、更加灵活,使老百姓在这种随机采访中短时间内能够真正全面反映实际想法。再者,在采访中通过群众的回答,发现的一些问题要能够真正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近几年幸福主题一直都很火热。从幸福城市排名、幸福指数考核、幸福调查等等,每一次都受到极大的关注。这说明无论是各地政府、舆论媒体还是社会各界的老百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幸福问题,为民谋幸福也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当然,要想真正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光是靠关注、靠媒体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民生工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我们个人的努力和政府工作一点一滴的改进。

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各地的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民生改善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这都是政府重视加强民众幸福感的表现。除了政策出台,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各地也陆续出台了很多监督和激励政策,保障各级领导干部、各机关干部真正能够以民为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升民众幸福感作为工作的首要目的。

除了政府的重视和努力外,幸福的获得也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去争取。也许每个人对于幸福的感受、理解也是不同的,但只要我们每天都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在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指导下努力追求幸福,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努力感知、体验、捕捉幸福。相信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人会拥有幸福、感受到幸福!

【热点讨论五】老人重阳节被洗七次脚

事件概述

矛奶奶住在夕阳情老年公寓,一周前,原本较为安静的老年公寓,一下子变得异常热闹,每天都会有爱心人士来关爱他们这些老人。1023日,也是如此。早上7点半吃完早饭,老年公寓便迎来了第一拨社会爱心人士,这些人主要是来帮老人们打扫卫生、洗头洗脚、剪指甲甚至是掏耳朵,并为老人发放零食。矛奶奶很开心,带着爱心人士给的零食回到房间,还没坐多长时间,第二拨社区爱心人士又来了,依然是同样的工作。

午休之后,下午又有爱心人士来了,这次来的也是志愿者,主要和老人联欢、表演节目。节目表演结束之后,还有一场活动,最后一拨爱心人士要和老人一起包饺子。这一天,矛奶奶的头被梳了2次,被剪了2次指甲,被洗了2次脚,被掏了2次耳朵……养老院好几位老人都享受了同样的待遇。下午4点,记者见到矛奶奶时,矛奶奶已经耷拉着脑袋。负责护理的工作人员说,老人家高兴过头了,最近每天都有爱心人士来献爱心,打破了老人的作息习惯,老人可能有点累了。

其实,矛奶奶的经历还算好的,合肥市老年公寓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前来献爱心的人太多了,工作人员忙着组织,一时疏忽,有个老人一天甚至被洗了7次脚,现在他们再也不允许志愿者帮老人洗脚了,全部由护工来完成。

夕阳情老年公寓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爱心活动太集中了,要是能够匀一下,平时也有爱心活动就好了。老人的一声叹息,道出了很多居住在养老院老人的失落。原本就是关爱我们老人的活动,可是我却感到不开心。合肥市老年公寓的一位老奶奶摇着头告诉记者。

是不是觉得爱心活动过于集中?对于这个问题,矛奶奶无奈地笑了,她的邻居周奶奶则告诉记者,每年重阳节她都盼着,过了之后又会很失落,心理落差很大。图片来源:西安晚报数字期刊

相关评论

@央视知名主持人张泉灵:同学们,咱平时能随时给老人让个座,回家帮父母干个活,陪爷爷奶奶说个话,比啥都强。爱是平常,爱在平常。

@有网友感叹,每年重阳节,各个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都不够用了。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呼滨说,非常能够理解老人的这种失落心理,很多老人会非常矛盾,重阳节这样的节日如果没有人来看望,老人会感到失望,要是来看望的人太多,老人应接不暇,也会感到烦恼,因为完全打乱了他们平时的生活作息习惯。老人本来就感到非常孤独,如果有人能够陪他聊天,肯定会非常开心,可连续几天有人找他聊天,突然有一天一个都没了,老人的心理落差究竟有多大,谁也不敢想象。

模拟题

今年重阳节各地展开了对老年人的关爱活动,但是有老人在重阳节一天被先后来的志愿者洗了七次脚,对此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在我们大力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要大力传承和发扬的。老人为我们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一生的能力,年老时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今年重阳节当天,全国各地开展了众多的关爱老年人的青年志愿活动,体现了社会对老年的关心,值得我们大力提倡,但是存在明显集中现象,甚至有老人一天被洗了七次脚。对此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这一现象。

首先,对老年人的关爱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和提倡的,一方面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和工作,再加之子女忙于各自的工作,老年人普遍存在内心的孤独感,这在一些老年人福利院中体现的更加明显。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老年人需要受到社会的关注,重阳节的关爱活动中,社会上的众多志愿者义务的去各个老年人福利院慰问老人,和老人聊天,做饭。表演等活动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减少内心的孤独感,让老年人快乐的安享晚年。另一方面,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年轻人缺乏孝心甚至殴打父母的事件,不管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产生课非常负面的影响。通过这种关爱老年人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养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意识,更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使我们的老年人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其次,对老年人的关爱值得我们提倡,但是我们看到这次重阳节对老年人关爱的方式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材料中的过度集中关爱活动,甚至一个老人一天被洗了七次脚,这样的活动不仅会偏离我们关爱老人的初衷,甚至会造成一些我们想不到的不良后果。一方面很多老人对此非常矛盾,重阳节这样的节日如果没有人来看望,老人会感到失望,要是来看望的人太多,老人应接不暇,也会感到烦恼,因为完全打乱了他们平时的生活作息习惯,反而会影响老人的生活。另一方面,老人本来就感到非常孤独,如果有人能够陪他聊天,肯定会非常开心,可连续几天有人找他聊天,突然有一天一个都没了,老人的心理落差会很大大,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

因此,对于上述现象社会应该理性的去看待,共同采取积极的措施,让我们对老人的关爱真正的落到老年人的需求上,让老人真正的体会到全社会不初不在的关爱。第一,全社会特别是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政府要加大对典型模范的表彰,树立模范作用,成为社会学习的榜样。第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经常给家里的老人打电话,常回家看看,给老人让座等等,不要等到重阳节才想到关爱老人。第三,社会众多的志愿者组织应积极主动的和老人福利院联系,把对老年人关爱的志愿活动形成一种长效、可持续的机制,避免材料中出现的重阳节过度关爱,平时无人问津的现象发生。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老人一定会度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晚年。

【热点讨论六】走不动的救护车

热点概述:从现场到医院不到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钟!这是120急救中心王医生昨天发的微博。王医生说,7日晚6时许,田村北路一名年过五旬的骑车人不幸被轧成重伤。王医生随车抢救伤者的过程中,亲眼看到一路上鲜有车避让,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生命在她面前逝去。

【标准表述】一条无辜的生命,消失在晚高峰北京繁华的道路上,消失在一片汽车尾灯刺眼的红色光芒里。谁该为这条无辜的生命负责?这件看起来纯属意外的不幸事件,既折射出我国机动车驾驶员整体素质不高,也折射出各级政府在治理城市公共交通方面乏善可陈。

从机动车驾驶员角度看,法治意识淡漠、社会公德缺失、个人主义盛行,无论如何,城市公共交通拥堵,绝不能成为驾驶员违法占道、违法停车的理由和借口,更不能成为其占据绿色生命通道的理由和借口!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明确规定,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在驾照培训与考核中,不得非法占据应急车道行驶、不得违法停车,是交通安全法规的重要内容,驾驶员不可能不知道,但由于监管缺失、法不责众、自我中心、从众心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违法行车、停车现象非常严重。

从城市治堵工作角度看,地方政府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城市规模,忽略了城市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公共交通的承载能力。在城市规划方面,缺乏远见,将大量政府行政机关和商业企业中心集中布置在面积有限、人流密集的中心区域,导致这些区域成为城市交通大动脉中的血栓,致使城市交通不畅,处处拥堵;在公共交通方面,公交线路规划不科学、公交公司运力有限、地铁等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路政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需要。这一切,都导致城市越来越堵,北京首都变成了首堵

因此,要防止类似悲剧重演,就必须要两手抓,一手抓硬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一手抓软件,增强驾驶员安全意识和守法观念,保证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

【热点讨论七】谈谈你对教师节送礼现象的看法。

事件概述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9859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人们向教师集中表达礼赞与祝福日子。从高层看望,到官方表彰;从各界共祝,到学生感恩;教师享受着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应有的礼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节的传统味道似乎也变得有些异样,成了家长[微博]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较量。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礼,成为不少家长的心病。对家长来说是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对老师来说是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每年的这个时候俨然变成家长劫教师结

相关评论

1.《南方日报》李晓玲:一到过节,总有媒体出来苛责一些老师披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外衣,私下里却干着收受家长贿赂、不平等待人的勾当。看来,这其中也有冤情。有的老师是被迫收礼了,他们自己也很无奈

笔者从佛山一些学校了解到,一些老师过节收礼,面临两难处境:家长所送礼物多为水果、礼券,不算贵重,老师怎么办?拒收,让家长下不来台,他们反而更担心老师是不是嫌礼轻了,以后对他们的小孩不好;收了,增加自己的负担,实在不知道还应该怎样做才是对他的小孩更好。当然,这是排除个别的确贪图家长送礼、师德不正的老师在外

其实,多数老师都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他们也是从学生时代一步步升学最终走上老师这个岗位的,请家长们多给他们一些信任,相信他们做过学生,也知道该怎样对待学生。很多家长其实也并不想送礼,只是害怕其他的家长送礼唯独自己不送不好。

在此,笔者借南京那位老师的一句话,呼吁家长们从第27个教师节开始,不要再给老师们送礼了。请节约自己的金钱,请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们作一个榜样,请给孩子们的老师一份彻底的信任。

2. 《华西都市报》曹林:教师节,不少家长为如何给老师送礼而纠结,其实不少老师也在纠结。近日西祠上一则《斗胆从教师的角度说说教师节送礼》的帖子一经出炉,就受到热议。发帖人是南京一小学老师,她发帖呼吁家长教师节别送礼。(综合近日媒体报道)会有人把教师节别送礼的呼吁当真吗?不会的,准备送礼的家长们,不会去认真看这样一个苦口婆心情真意切的帖子,而是看社会整体的氛围,看日常经验中所映射出的世相。他们会跟着生活感觉作出选择,而不是听信一种道义感召。礼多人不怪,他们宁愿送礼可能会冒犯师道尊严,也不愿因不送礼而得罪一个老师。

这就是异化的社会下,一种集体焦虑。权力变现已成为一种常态,教育行业并非真空,甚至因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师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加上老师对学生支配性的权威,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将这种权力变现为利益的职业资本。于是送礼在这个行业更加普遍,已成为一种人人觉得天经地义的民俗,而丝毫没觉得不妥。送的人觉得应该,收的人觉得太应该了。

这种情况下,送的礼,不仅仅是一种礼,而是当前社会生态下的一种仪式。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致教师必须收了,送礼者才会觉得有安全感;而收的人更是心安理得,人人皆如此,丝毫没觉得这有损师德。不收礼的人,反而会害怕被同行当成异类,被排斥。这种生态,跟官场某些习气是同源同构的。

虽然内心反对送礼,可一旦落实到行动中,便都会默默地去送礼,每个人都这样,就形成沉默的螺旋。比如做企业的与当官的,如果商人不送礼,就会觉得非常不安;比如病人与医生,如果不送个红包,上手术台没准都怕自己下不来。我们都有着这种人格分裂,一边咬牙切齿地反对腐败,可当涉及自己利益时,不得不去找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132e77a8114431b90dd888.html

《高考作文素材社会热点论述(整理精校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