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的论文1

发布时间:2012-06-18 23:26: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中国哲学史结课论文

王波

201001351

工程系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老子与道

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的脊梁。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可要我叙述道的特征,揭示了道的本质。

关键词: 老子 自然

正文 老子阐明了道是什么,老子之“道”,是自然而然,并不是我们现代的自然科学中的自然,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

①无和有

道德经的第一章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来说明“道”是说不明,道不清的,但道的本质是“无”,道的作用是有“有”,“无”是宇宙初成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本源。“无”和“有”同是道的属性。在这里我有这样的一个疑惑,正如柏拉图的“相型”,斯宾诺沙的“本质”和康德的“无上命令”一般,“道”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定义,无法捉摸。有无相生,在我来理解,就是我们在这茫茫宇宙之中,物质不灭,循环不息罢了。

②以柔胜刚

在道德经的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八章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以柔胜刚,而并未说强弱之分,我倒无疑问,可一旦说到强弱之分,我就想如果弱胜了强,则可说为强,反过来强成为弱,到头了还是强胜了弱。那么这个弱胜强的定义还有意义吗?其实按照老子的意思,这世间本无价值观,价值观也只是人定的罢了,也会随时间,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并无定论。所以强弱之分只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那这样说会不会只是让我们更加明白呢?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生活方式。

③善利不争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有时相对的听起来不舒服,太漂亮的话有时失去真实性。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贪念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实在的事情,而不带着贪念。在这里。老子显然是不支持竞争的,可根据市场经济的法则,只有竞争才能实现物质和资源的最优分配,不知这又该如何理解。可能这是老子所生存的历史背景是战乱不断的春秋战国时代,竞争过度的膨胀,早以超出了其限制,竞争被演变成各种倾轧,和不正当的缘故。但这并不是竞争本身的过错,只是竞争所引出的弊端。我们不能因为会出现混乱而否定其用处。老子所说的善利而不争,实为不争之争,这可能只适合社会大同的情形吧,我们所要追求的。而且其中的内涵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恪守的。善利而不争,像流水一般处于下位。

④无为而治

第四十八章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五十七章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并认为这样的治理最接近“道”。但我们不能认为无为而治,是什么都不做,其实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确,无为而治是一种最美妙的方式,本来国家的形成就是公民将自己的权利让渡出去,并规定统一的组织来行使这些公权力,更直接的说我们是在让渡我们的自由。如果我的公权力不断的扩张,我们的自由便会慢慢的被侵蚀,无幸福快乐之言。只有最终的无为而治,才能让我们感觉不到限制,并快乐生活。

⑤祸莫大于不知足

第四十四章的“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望和私利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私利和货物比起来哪一样更多?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带着贪念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不带着贪念,就不会受到委屈;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第四十六章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心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不带着贪念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老子的话能让我们警醒,但我们的欲望能出去吗?才才是重点啊。知足能达到吗?叔本华就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一出生就是被欲望所包围着,一个欲望满足了,必定会产生另一个的欲望来填充,除非我们让人生虚度。老子只说明了贪欲的害处,并把解决知道赋予给“道”。

结语:我们不能认为“道”创造了万物,把“道”变成一种创造义。按原意,无为“道”之本,有为“道”之用,两者为“道”的一体两面,并无创造的含义,是本身就存在的。那现在想想, “宇宙大爆炸”是不是会和老子“道”的思想不谋而合呢?道德经中曾提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宇宙爆炸论”中的宇宙是在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高的一点爆炸开来的情形。道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杨国宜.肖建新 略论《道德经原旨》的帝德论 [期刊论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②学位论文 唐宋《通玄真经》诠释思想研究——以徐灵府、朱弁和杜道坚为考察对象 - 2008

道德的本义- 周可真 - 201097

兩先生- 龚鹏程 - 20116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c4f0b24bcd126fff7050bc3.html

《老子与道的论文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