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毯

发布时间:2020-04-02 01:25: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疆地毯

位于新疆西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边缘的和田绿洲,这里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于阗古国所在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被专家誉为和田三宝的玉石、地毯、丝绸正是这座城市上空最耀眼的明珠,其中,地毯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须的日用品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新疆,古称西域,这里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牧场,牛羊为他们提供了衣食的同时,也促使了地毯的产生。

以前的新疆人主要以游牧生活为主,并且喜欢盘坐于地上,为了适应漂泊的游牧生活,他们将羊毛剪下,经过弹松,再纺织成毛线,然后染上自然界常见的颜色,用特殊的手法编织成厚重、具备铺垫保暖等作用的毛织物,后人称为新疆地毯。随着织毯艺人的不断创新和改良,现在的新疆地毯已经脱离了最初作为游牧生活用品而存在,发展成为兼顾日用和收藏相结合的艺术品,可以说,新疆是世界地毯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地毯的故乡。

新疆地毯亦称东方式地毯,和田是新疆地毯的故乡,它的主要产地有和田、喀什、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地,它们都是采用和田羊羊毛为原料进行织造的。新疆地毯组织致密、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美观大方、色调鲜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使它在国际地毯业中独树一帜。新疆地毯产于何时,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民间传说和古文献都对新疆地毯编织有较多的记录。从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以后,新疆地毯便随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传入中原,为中原地毯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新疆地毯的起源,民间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古时候在和田玉龙喀什河畔,居住着一位孤苦伶仃的那克西万老人,他起早贪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用和田羊的羊毛编织出耀眼夺目的地毯,从此,他便四处游走传授织毯技艺给穷人们,于是便有了家家有织机、户户会织毯的情景。等穷人们都富裕起来后,那克西万老人却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乘着自己织造的毯子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去,人们为了纪念那克西万老人,于是供奉他为织毯祖师

下面,我们就以和田地毯为例,向您介绍新疆地毯的织造技艺。

巴扎在维吾尔语中是集市的意思,每逢周三下午,农民都会赶着毛驴车,带着羊儿到集市上凑热闹,而羊毛专家也会来到这里寻找优质的羊毛。新疆地毯之所以被称为和田地毯,还因为织造新疆地毯用的羊毛必须是和田羊的羊毛才行。和田羊是在和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下生长出来的一种土种羊,和田羊在和田地区养殖非常普遍,和田羊毛属于半粗羊毛,纤维粗长而不粘结、弹力好、光泽度高,是编织地毯最佳原料。

现在是农历的5月份,正是和田羊剪羊毛的季节,我们也追随一位羊毛专家来看一看他是怎样选羊毛的。和田羊一年剪两次羊毛,分春毛和秋毛。一般人们都会选秋毛织造地毯,因为春毛的绒毛比较多,质地也不如秋毛那样软硬适中、利用率高。

剪下的羊毛大部分都是一团粘在一起,为了使羊毛的蓬松开,就需要在纺毛纱前把羊毛弹开,现在和田地区一部分农户家里仍然保留传统手工弹羊毛的技艺,弹好的羊毛要把它用手揉成椭圆状,为下面的纺毛纱做好准备。

和田羊毛纤维短,所以需要经过纺线、加捻才能成为编织过程中使用的线。和中原地区的纺线原理一样,维吾尔族纺毛纱用的工具也是纺车,把毛纱头放入纺车上面的纺锤上,一手搅动纺车,一手扯毛成缕,身子自然地和纺车保持一致,一松一紧,张弛有度,这里纺出毛纱线是用来做绒纬的,绒纬就是指作为绒头用的纬线,也是要显花的纬线。

因为羊绒纤维比较短,合起来的毛纱捻度不够,很容易散开,它不像麻纤维那样牢固和结实,所以需要把毛纱进行合捻,合捻就是把两团毛纱合为一股,这样的线就变得更加结实。

维吾尔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靠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渐懂得并创造了适合于当地加捻羊毛纤维的工具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地毯毯面上的各种美丽图案,是由彩色毛纱的横截面来显示的,所以对于毛纱染色工艺要求很高,必须渗透到毛纱内部,可以说,在整个地毯的织造过程中,羊毛染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毛纱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地毯的质量。

染色技术在我国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十万年前的原始社会,那时的山顶洞人已经采用赭石来涂染装饰品。在古代新疆,早在3000多年前,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相当高的染色技术,古代新疆地毯使用的植物染料主要有桑树皮、红花、核桃皮、石榴、葡萄等。这些植物在新疆都比较常见,并且大部分还广泛栽培,这就为地毯染色提供了广阔的材料来源。

在新疆地毯的织造过程中,染色是由专门的染色师傅来完成的,可见对染色的重视程度,由于毛纱不容易染色,染色时需要温度在80—100摄氏度之间才行,所以传统的染色都是先烧一锅开水,等水开了后把染料倒进锅中煮半个小时,然后再把纺好的毛纱放进去,煮四个小时左右,使染料渗透到毛纱中去。

等毛纱染好后,需要在温水中漂洗一下,然后悬挂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让它自行滴水晾干,等晾干后再进行清洗、晾干,这样出来的毛纱就可以直接用来织造地毯了。

采用天然染料染制毛纱的工艺过程十分有趣,它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经验的总结,一些土法染料一直延续到现在。用天然染料染成的毛纱,着色牢固并且不褪色、不变色,所以,我们看到距今2000多年的地毯色泽仍然鲜艳如新,正是因为天然染料具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即使在化学染料普遍使用后,它仍然能够在民间流行。明清时期,由于政府对西域各国的重视,新疆地毯在图案纹样、色彩搭配上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材料上,由于种植棉花普及和和田地区桑蚕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丝毯和丝毛毯相结合的地毯,同时也有棉线和毛纱相结合织出的地毯。今天的新疆地毯主要是以棉线为经线和地纬,以染色毛纱或者蚕丝线为显花绒纬,织出美丽大方的地毯。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是古代东西方交通和人类迁徙活动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的畅通,把东西方文化链接在一起,因此,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文化,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汇集于此,并且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使新疆地区的人们有可能吸收其他艺术特点,经过融合和再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一幅幅地毯上形成了和谐完整的图案。

新疆地毯图案布局最大的特点是由大小边框组成的多层边框,边框面积平均约占地毯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一般地毯至少有3层,多的达5层以上。新疆地毯纹样很有规律,往往根据纹样的内容、来源、用途和民间寓意来分类命名,主要有开力肯、卡其曼、安娜古丽、拜西其且克古丽、艾地亚勒等。

传统的新疆地毯并没有设计纹样这一说法,都是靠师徒口口相传的一些传统图案,新中国成立后地毯业的大发展才有专门设计纹样的师傅,设计纹样前首先要确定整幅地毯的长度和宽度,因为图案的大小和织出的地毯上的图案大小是一样的。地毯上的图案大都是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所以只需要画出其中一个完整的图案就可以了。

画好纹样后要用大小相等的意匠纸铺在图案上面,用意匠纸上的点把图案标出来,也叫点意匠,意匠纸上的一个点就是地毯上经纬交织的一个绒头,画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出现漏点和多余的点,要求均匀整齐。

点好的意匠纸最后要进行配色,新疆地毯的配色是师傅根据毛线的色系数字,把需要织出来的毛纱线数直接标到意匠纸上。

新疆地毯的毛线颜色有固定色系表,每一种颜色都有固定的数字,织造者在编织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意匠纸上的数字来寻找毛线,而不会出现不同织造者织出不同颜色的结果,这样就加快了织造的速度。

自然界的色彩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对这些色彩的认识和爱好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活习惯都会使人对颜色有不同的感情。新疆多沙漠和绿洲,强烈的阳光使各种颜色纯度很高,对比强烈,所以说配色者对新疆地毯的颜色都会有独特是认识。

设计者通常将图案纹样的内容、布局和搭配称为图案纹样构成的三大要素。三者虽然各成一系,但是互相制约、密切配合,新疆地毯就是通过以暗托明的对比法,求得浓艳深浅分明的效果,最后达到统一的艺术效果。新疆地毯织机主要采用古老的垂直式木织机,织机是可以拆开的,根据每次织造地毯的大小来放大或者缩小,织机主要有机梁和开口装置两部分组成。

机梁主要是由上下梁和立柱组成的长方形框架,经线要绕在上下梁上。开口装置是由绞棒、两根棕杆、综丝组成。绞棒在织造过程中上下移动,与综杆、综丝配合,改变前后经线的位置,形成织口,开始织毯,当地毯织到一定高度后,通过倒机,将已经织成的部分分段陆续从下梁转到后面,这样绕一次就可以织出两块地毯,另外织机上还有支经杆等其他辅助装置。

新疆地毯的织机比较简单,但是灵活性很强,能最大限度的加快编织的速度,这是在几千年的演变中逐渐固定下来的。

除了织机之外织造地毯的工具还有砍刀、耙子和剪刀。

砍刀的用途是在打结过程中,把纱线切断,使它成为各自独立的毛纱结绒头。

耙子的用途是将纬线打入织口,打紧纬线,新疆古代的耙子是木制的,发展到现在采用铁耙,这样打纬更加润滑,力量较大,便于将纬线打实。

剪刀的作用是在编织的过程中把织好的地毯剪平,使毛纱绒头长度一致,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

新疆地毯的织造是一个费时间并且劳动强度很大过程,它主要是以道数来衡量毯子质量的高低,道数是地毯密度的表示方法,一道就是一对经线与绒纬拴结成的一个扣,道数越高,密度越密,品质也越高。民间常有270道、300道、360道的地毯,现在比较高档的已经有400道、540道、720道的地毯了。

90道地毯为例,一个熟练的技工,每天以8小时计算,平均只能织地毯20平方厘米左右。地纬道数越高,打結数就越多,每天织毯的面积就越小,这也是手工地毯价值高的主要原因。

同其他织物一样,地毯也是经纬交织形成的织物,所以在织造前都会根据地毯的大小来将经线按照需要的长、宽和密度规格要求挂在机梁上,这样就形成前后两排经面,它主要是把经线打结缠绕在一根铁棒上,从而形成前后经线。挂的时候要求是尺寸符合设定的规格,经线松紧度一致,并且密度要准确、排列要均匀、横平竖直、不压不纵,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地毯的质量。

为了控制经线,使它能够分层交错,以便过纬和操作时变换经线,所以需要绽经。先用两根综杆分别固定两层经面,每一根综杆固定一层经面,再用综丝套住综杆,最后把绞棒分别挂在综丝上,这样在织造时就能够很顺利地分开前后经面,形成织口,绽经要求分经要准,防止错绽漏绽,并且密度要均匀、经套要锁牢、长度要一致。

为了使经线张力达到工艺规定的要求,需要运用杠杆原理把木机梁挑起,拉紧经面,这叫紧经。紧经的过程需要两边升起的幅度要一致,机梁务必保持平正。

新疆地毯全名应该叫新疆栽绒毯,在《新疆图志·实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其绒植若秧,名曰栽绒,故称为栽绒毯,意思就是织造的时候,把画好的图案纹样放在经线后面,参照纹样上标出的数字,找出要编织的毛绒线,再把绒纬像插秧一样栽在织好的平纹上,然后投梭过纬并打紧经面,再剪平绒头,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织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部分在于怎样栽?用什么手法来栽?

现在世界手工栽绒毯的主要结发有“8”字扣和马蹄扣两种,而新疆地毯采用的是“8”字结扣法,具体手法是这样的:

首先一手那砍刀用前端的钉子提起两根经线,另一只手将毛纱绒头从两根经线中间穿过,绕前经一圈,从毯背后绕到前面,形成“8”形,再用刀将毛纱砍断,这样就形成一个绒头,一幅地毯就是有上万个绒头组成的。

拴结绒头时要求绒头整齐、无高低结,并且要不倾斜、不交叉。

等拴结完一排绒头后,就需要将地纬从开口处穿过,被称为过纬。过纬的目的是压紧绒头,纬线是组成地毯毯基地骨骼,过纬时要求纬线紧度适当、均匀一致。

穿过纬线后需要用耙子打紧纬线,打纬也叫砸耙子,目的是把纬线砸平、砸实,打纬时要求耙齿插入经线不宜过深,要始终保持纬线平正。

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过纬,这时需要把上面的绞棒拉下或推上,换另外一层经面形成织口,如此反复就可以织出地毯,最后再用剪刀把绒头按照标准长度外多余的绒头剪掉。整块地毯的编织,就是这样一道道程序周而复始,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而且,织成地毯的最小单位是栽绒结,一个结在地毯上只是一个点,整块地毯的图案纹样就是有数以万计的这样的点组成的,所以在编织地毯的过程中,纹样的全形不易掌握,这就要求织毯匠人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高超的造型技巧。

织好的地毯还不能够直接使用,因为后期的处理对地毯的使用和保护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羊毛属于动物纤维,容易生虫,所以怎样防止生虫变成了织后处理的关键所在。

织好的地毯首先要先进行修整,就是把地毯表面的线头剪掉,把不平的地方剪平整。

其次是清洗做防虫处理,先把地毯放在清水中浸泡,再把84消毒液和洗洁精按照12的比例混合,然后把混合液与水按1:50的比例稀释,用混合溶液来浸泡清洗半个小时后,用清水洗净,脱去水分晾干就可以了。

经过清洗浸泡后的地毯羊毛纤维鳞片消失,从而减少了羊毛纤维的逆向摩擦,降低毛纱的亲和力,减少了静电,同时使绒头上部退捻而呈现牢固的直立排列状态,绒头达到开绒、增强弹力、手感柔和的效果。

天上有多少片云彩,地上就有多少块和田地毯,当代著名诗人张志民用诗句形象地描述了和田地毯颜色的美丽和使用的广泛,作为新疆地毯的典型代表,和田地毯从远古神话中走出,又从滚滚的黄沙中通过丝路的驼队走向世界,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地毯凝聚着维吾尔族人智慧的结晶。如今的和田地毯已经成为和田人们致富的重要手段,家家有织机,户户会织毯也许是对织毯祖师那克西万最好的回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8893a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3a.html

《新疆地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