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

发布时间:2013-03-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

姓名:余心竹 班级: 09高职电美 学号:2009021208109






1

一、概述:
(自然环境:两河是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历史悠久,其文明的发达曾居世界前列俩河流域地处东西方交通的咽喉地带。

(民族:历史上民族杂处,战乱频繁,文化更替复杂。在这肥沃的土地上,曾生活过多个民:节美尔人,闪族人及其分支阿卡德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等。这里曾诞生过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创造过“空中花园”这样的建筑奇迹,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历史: 根据这一地区先后出现的诸多奴隶制国家的时间顺序,两河流域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公元前3500~2000, 此时期掌握铜、银等金属的热工冶炼、纺织、轮制陶器、造车、造船等技能以及泥板文书,嵌饰徽牌和楔形文字;
2)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1900~1600, 诞生了统一两河人类首部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碑;
3)亚述时期(公元前1000~612, 公元前10世纪进入铁器时代,并成为大帝国。公元前8世纪—前7世纪进入繁盛期;
(4新巴比伦时期(公元前612~539, 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期间为鼎盛期.为巩固与米堤亚的联盟,与米堤亚公主结婚兴筑横跨两河平原的长城,扩建巴比伦城建造空中花园(悬苑) (5波斯时期(公元前538~330

二、工艺美术: ( 陶工艺: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工艺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可以制造出造型丰富、装饰多彩的陶工艺作品。著名的耶莫式彩纹陶器,哈森纳式陶俑、陶瓶、哈拉夫式彩纹陶器,以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两河流域的陶工艺文化。 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工艺的地区之一原因: ⒈优质粘土
⒉装饰手法:刻纹陶、彩绘陶、刻纹填色陶 品种:⒈生活用器皿 ⒉祭器 ⒊人像(母神)形式多样、格调轻松、风格古朴(具有现世性)

原始社会末期,两河流域南部地区首先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开始了由氏族制解体向阶级社会和文明时代过渡的历程。考古学家按发掘年代和地点,将前苏美尔时期的文明分别定名为欧贝德文化、乌鲁克文化和杰姆狄特那斯尔文化。

欧贝德期(公元前4300~3500此时的彩纹陶器以黄绿色细泥为原料,以赭红色几何纹装饰为主,也有少量以人物,飞禽、走兽和植物为描绘对象的图案。另外,此期尚有不少黏土陶像出土,多以女性为主,谓之母神“。这些素色陶制母神像,头部几乎都被塑成蜥蜴或蛇的头
2
,有的叉腰发号施令,有的怀抱婴现出母性的温柔,造型动感十足。

乌鲁克期(公元前3500~3100。这一时期陶工艺上最大的突破是出现了陶轮。这为轮制陶器的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一发明为两河流域的陶工艺注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社会发展的第二次大分工,并加速了陶器生产的批量化。这一时期,陶器装饰更加简单,在造型上出现了盆、壶、罐等样式。

杰姆狄特那斯尔期(公元前3100~2900。这一时期陶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彩绘纹样的陶器不但得到复兴,而且色彩更为丰富。器形多以坛、罐、钵、壶及瓶为主,装饰除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外,尚有不少动植物纹样,风格是华美典雅之趋势。这一时期的特色是:装饰纹样几乎布满了整个器身,造型多样且灵活多变。

两河流域的先民不仅利用黏土制成陶器,还曾制成未经烧制的生砖或土制品。泥版文书即属此类,它不会腐烂,已成为研究两河流域上古文明的重要资料。

( 石工艺: 石材匮乏,故小型石工艺作品较多,但有很重要作品问世. 品种:⒈器皿(杯、碗、钵)
⒉石碑(法典碑、界碑) ⒊石印章:风格古拙、典雅 护身符:清新活泼
⒌装饰、陈设品(等器、祭品、建筑装饰、雕塑)

两河流域虽然因缺乏石材未能留下像埃及那样规模宏大的建筑,但有大量制作精致的石工艺品留存下来。这些石工艺品既有实用功能,也极具审美性质,其中还有具有历史意义的珍品。

伴随着乌鲁克城的辉煌;苏美尔人的雕塑艺术得到广泛的发展。在乌鲁克出土的女性头,是最早的苏美尔石雕像,约制作于公元前3500~3000年。雕像形像古拙,挺直的鼻梁、薄薄的嘴唇,两道眉毛在鼻梁上方连在了一起;其眼部是空洞,可以镶嵌宝石;眉毛是一条深沟,也可以装饰其他物质。虽然鼻子有所残缺,但仍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这尊女像是神还是人,无从考证。该像现存于伊拉克巴格达博物馆。
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苏美尔人的微笑》的男性立像,则生活化了很多。这件作品制作于约公元前2500,面部表情恬静,略带微笑,故被称作<<苏美尔人的微笑》。苏美尔人对神十分虔诚,该男子双手叠合置于胸前,应该是在神像前祈福。他身着典型的苏美尔羊毛男,左肩上斜挂着毛织的披肩,腰部束带。这件作品对后人研究苏美尔人的着装和宗教习俗有
3
着重要意义。
苏美尔人在雕刻上颇有成就,他们的雕像风格完全不同埃及人。其造型特点是古拙而又饶有趣味。例如,在植物之神阿布神庙发现的数座人物、祭司和僧侣雕像,全都是用白色石膏雕刻的。这是一种硬度较低,较易雕刻的石材。

古老的苏美尔人雕像都非常简洁,人体的形状概括成圆筒状。雕像的头发和胡须均用黑色沥青绘制,圆溜溜的大眼睛是用天青石或黑色石灰镶嵌在白色贝壳上的。所有雕像成为正面像,目视前方,姿态僵硬地或跪,两手合拢于胸口,表现出对心目中的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苏美尔人的另一石雕代表作为《雌性怪物》,由石灰石雕刻而成,它那丑陋的身躯和令人恐怖的头、爪子,使人感到它具有超自然的魔力。它的两腿间被镂空,说明其雕刻艺术较之古埃及的早期雕刻有更高的水平。

在乌鲁克神庙出土的约公元前3300年制作的《奉献用石瓶》,以雪花石雕刻,92厘米,壁上、中、下分三条装饰带组成,刻饰着人物和动物的浮雕纹样,完整地记录了美苏尔人新年喜庆活动时的场景。每条饰带中都有一只既无头又无尾的队伍,象征着“不朽”的含义。这种宗教仪式标志着一年的开端和四季的轮回,十分精致典雅,整个造型挺拔有力、庄重肃穆。

至杰姆狄特那斯尔文化时期,奴隶制劳动萌芽的出现,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两河流域的石工艺有了空前进步。圆筒形的印章和护身符等小型石工艺盛极一时,大都用宝石雕刻,以浮雕为主,有动物、人物和风景,虽然较为粗拙拘谨,但富有生活气息和写实性技巧。

到苏美尔时期(公无前2900~2500,两河流域的石工艺继续发展,制品趋向于大型化,以具有纪念意义的奉献用品和石碑为主要内容。




4

《奉献用石板》代表了初期苏美尔工艺的风格特征。作品以石灰岩制成,40厘米,47厘米,正中有一圆孔。石板以人物形象装饰,分上下两组。每一组人物为之人,其中各有一个高大的人物,显然是代表着国域首领。这个装饰石板.的图案构成属于“互补式”的,类似中国的太极图结构,显示了工匠的机妙构思和设计意图。

到阿卡德时期不工艺品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注重供养和纪念性石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匕《纳拉姆·辛石板》为此期最有代表性作品。
大约在公元前2400,苏美尔王朝被以闪族.主的阿卡德王国取代,萨尔贡国王统一了这一带的诸多城邦,建立了强大的阿卡德王朝。 《纳拉姆·辛石板》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石板为纪念萨尔贡王的孙子、王位继承人纳拉姆·的战功而做,是一块记功碑。石板最上方是光茫四射的是星,象征着神的护佑,星星下面是高大的纳拉姆·辛的形像,头戴王冠,手执武器,昂首挺胸,正在率队前行。其下方是列队前进的两行队伍,在战士们的脚下还躺着敌人的尸体。整个画面构图巧妙,布局和谐,人物安排得当,形象生动,大气磅礴。这个浮雕板是最早带有纪念统治者功绩,宣传其权力性质的纪念碑,世界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伊希达尔神殿的监督官埃此伊尔》制作于约公无前2400,52.5厘米,是马里遗址出土仔子一件富有代表性的作品,马里是苏美尔时代到巴比伦时代的城市遗址,现名哈里里,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地区。

光头的埃比伊尔,有着连成弧形的沥青涂黑时眉毛,圆睁的镶嵌着贝壳和蓝宝石的眼睛、卷曲的胡子,双手交叉握于胸前,雕塑的风格同早期风格一脉相承。埃比伊尔坐在矮桌上,腰间围着被称为“高那克斯”的天褶羊毛裙。用以往的雕塑不同的是,埃比伊尔的眼神不是严肃、神秘、空洞的,而是带着一种小官吏的小心翼翼的笑意。 苏美尔文化复兴时期的石雕代表作是《格底亚系列雕像》所谓苏美放任复兴时期,是指公元2220~21O4年。这一时期的雕塑特点,是把古苏美尔装饰风味与阿卡德王朝的粗犷豪迈气质相结合,艺术表现的重点明显地从对神的祭祀转为对王朝的歌颂,它们不表现历史场面,多数作品是王公贵族射雕像,突出帝王歌功颂德的功能。

格底亚的雕像,现存约有30件。格底亚是曾生活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位明君。格底亚像也是极端程式化的,它们往往是用坚硬的花岗岩雕琢,并在表面精心打磨,使石面光泽明亮。姿态多为膜拜主神状,有站立的,也有坐像。他通常头带戴“波斯小羊”式头巾,衣衫作希腊式穿法,衣褶只是轻轻划出,浮雕感并不明显。格底亚面容庄重,双眉修长,鼻梁及唇部线条分明,这是苏美尔文化复兴时期雕塑的典型特点。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留下来的石艺作品很少,现藏于巴黎卢浮宫的<<汉谟拉比法典碑》2.52,造型遒劲,大方,装饰古朴、典雅,被视为巴比伦王国时期最出色的石工艺作品。其中下部用楔形文字镌刻有法典全文,上部为浮雕,描绘的是汉谟拉地朝见太阳神的场景。太阳神沙玛什端坐于宝座之上,头戴螺旋形高冠,手执象征权力的魔杖,注视着汉谟拉地王。汉谟拉比身着长袍,头戴王冠,神情肃穆,举着右手,好像正在向太阳神宣誓。整个浮雕画面庄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这种把国家典律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形式,后来成为古代征功碑的一种范例。《汉谟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法典。


5
亚述人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化民族,在公之前883几前640年间称霸于两河地区。他们作战勇,为政严峻,喜爱猎狮以显示自己的威力。他们与其他的游牧民族相比,更加崇尚武力。

亚述帝国时期是两河流域石工艺再次呈现辉煌局面的时期。随着国力的强盛,各种装饰石板、石碑及石雕人物和动物应运而生,作品尺寸趋于大型化,造型坚实、装饰精练。黑色方尖碑》《海上运输纹石壁饰》《负伤母狮纹石璧饰》等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石工艺的状况,特别是后者,所表现的情节可谓扣人心弦,这是亚述王朝尼尼微宫殿大型猎狮图的一个局部;牝狮身擞箭,血流如注,舌半身已无力地瘫在地上,但它仍拼命地用前腿支撑起前半身,昂首发出垂死前的哀鸣。石雕表现出它伸长脖子,张开的嘴,腿上紧张的肌肉,形象生动传神。
《黑色方尖碑》是公民元前830,亚述王沙尔马尼德三世在首都宁鲁德所竖立的纪念碑,在碑体上,用楔形文字记录了亚述王征讨邻近诸邦的种种情形。每一面皆分五段,以浮雕的形式描绘当时的盛,其中一部分表现的是基鲁桑的苏亚来投降并答应朝贡的情景,以及以色列王耶夫答应进奉银、铅、金等金属的情况。石雕上的人物与动物的形象虽然略显稚拙,但已较鲜明地显示出亚述浮雕的风格。

公民前14世纪,亚述浮雕开始独领风骚,阿苏尔巴尼帕宫殿中的连续石板图可的为世界上最早的连环画,其艺术风格对西方文明有很深的影响。这些浮雕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狩猎以及王室生活的情景。《露营》现为其中的一个片段,画面描绘了为国王搭帐篷、准备伙食等多个露营中的场景。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刻画精细,属于亚述艺术中的精品之作,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图》也是发现于同一地点时雕。浮雕描绘了战车上手持弓箭射向雄狮的亚述国王和身中数箭但仍扑向战车的勇猛狮子。整个画面气氛紧张而又充满,对热衷于
6
领土扩张和紧张刺激的狩猎活动的亚述帝王生活的真实描述。

《精灵帕朱朱》是亚述文中另一件未来妙的作品,这尊石雕规格为15X8.6厘米,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帕朱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天上恶神之首,能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同时它也是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一个恶神,可一步跨千里。雕像的形像是一个消瘦的裸体男人,长有双翼,脚上带蹼,头上长角,面目怪异给人以一种恐怖的感觉。

( 金属工艺:⒈器物装饰(竖琴、门扉、建筑)
⒉祭器(纪念像)
⒊陈设品(动物) ⒋用具(头盔、武器)

金属工艺在两河流域的工艺美术中是最值得称赞的,不仅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装饰典雅,且反映了各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时代风貌.可以说,两河流域的金属工艺发展史是两河流域文明史的缩影。

早在公元前50世纪中后期到公元前3O00年左右,苏美尔人已掌握铜、银等金属的冶炼技术,创造了古代东方灿烂的金属文明。之后的每个时期,两河流域皆有大量精湛绝伦的金属工艺作品问世。

从杰姆狄特那斯尔文化时期到苏美尔王国期间,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和黄金工艺制品,论是制作技术和造型设计,还是其装饰风格,都已十分成熟。

《翼狮与牡鹿》是一件大型工艺青铜作品,制作于杰姆迪特那斯尔末期至苏美尔王国初期.107厘米,238厘米的,面的展的识字而对称的牡鹿,构图以翼狮为中轴线,呈严格的左右对称状。在制作,和鹿角进行“出位”,形图框带来的呆板感. 翼狮翅膀和枝条状的鹿角的制作工艺精湛细腻。

此时的黄金工艺更为盛行,且有不少佳作传世。黄金的可塑性强,但硬度较低,纯金制品较易损坏或变形。此时的黄金工艺作品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材质—原始沥青,它色彩凝重,呈紫黑色或玄青色,有光泽,不怕腐蚀,与黄金的色彩和质地形成鲜明的对比,为金属工艺品增添了 7
新奇的艺术效果.这种材料的使用,是两河流域的先民对工艺材料及其艺术表现的一大贡献。从《草丛中的牡羊》《黄金牛头》等作品中,可以欣赏到这种效果。

《草丛中的牡羊》表现的是草丛中一只威猛的牡羊的形象。牡羊由原始沥青制作,沥青曾经与天青石、贝壳、木材等材料配合使用,但都是小面积使用的。在这只养身上,沥青都是大面积使用的。沥青的玄青色与黄金的摧残光泽成鲜明对比。这只威猛的养前肢搭在树枝上,直立姿势,机警地注视着前方,造型生动传神。

《黄金牛头》为竖琴的一部分,公牛头由蓝色的天青石和黄金做成,头部方正饱满,牛头圆滑刚劲,充分表现了写实的风格。而长长的胡须则象征着王权的威严。公牛表情威严肃穆,流露出傲视一切的高贵气质。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公牛头银竖琴》也是多种材质工艺品的优秀之作。银竖琴是用木头做,琴面上贴有银箔,音箱以玻璃板贝壳做装饰,音箱前部还嵌有一个银制的公牛头.就连调音的琴柄也是银质的,竖琴看上去精美,熠熠生辉.


苏美尔时期的纯金工艺制品,以在乌尔出土的《金盔》和《黄金短剑》最具代表性,精致细腻的工艺和奇巧的意境及华丽雅致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

8


《黄金短剑》可能用作供奉、祭祀或陪葬。其装饰豪华,其剑鞘的装饰工艺水平之高令人惊叹。在有限的空间内,布满了精心雕琢的植物形图案,玲珑剔透,透雕与镶宝石结合,华美绝伦。



阿卡德王国时期最著名的金属工艺作品为现存的巴格达伊拉克博物馆的《萨尔贡一世铜像》
9
公元前2400,西的两河流域出现了一个由闪米特人建立的强大王国——阿,出的领袖萨,以强大的军事行动在北方建立了统,经济迅速繁荣。萨尔贡一世因其功,就成了艺术点。这尊雕像出土于尼尼微,37,的十分精细,黑色的头发编的像皇冠,中本来嵌有,,,表情威严庄,,机。这件作品表现了这件“世界四方之王”的粗豪而彪悍,线,,,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赫梯人制作于公元前1200年的《银牡鹿杯》,是赫梯人高超金银饰工艺的杰出作品。其主要特色是形态逼真,表现的是一只牡鹿正蜷缩着腿卧地休息,眼睛微睁,身上的肌肉自然放松,神态安详。在鹿身中部雕刻了一个宗教仪式场景,在鹿的颈部还镶有一个精致的项圈,项圈正好巧妙地掩盖了制作时头部于身体两部分连接处的缝,可见其构思之缜密奇巧。

亚述帝国时期的金属工艺留存于世的作品不多,但从仅存的作品中可以得,此时金属工艺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品位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制作精致,装饰细腻,观赏性优于实用性。这些特点在《青铜王宫门饰》,《马形状铜马嚼子》中可以得到验证。

10
《青铜王宫门饰》有上下两层图案,分别表现舟船航运和兵车行进的情形,水波清晰,人物各具姿态,马匹矫健。上下两组图案被三条雕有凸起花环和圆球状物的装饰带隔成各自独立的画面。

《马形状铜马嚼子》是用两匹马形状的铜片装饰成的马嚼子。两匹铜马以一根铜棒连接在一,就成了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功能的作品。这件金属工艺做工细腻,又重装饰性,于细微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贝壳镶嵌的《马尔徽牌》也是一件传世珍品。在伊拉克南部古城乌尔出土的这块皇家徽牌,已有5500年的历史,两面均是用贝壳等镶嵌的画面,一面为“战争”,另一面为“和平”,幅画均为三排人物。

这幅“战争”画面,第一排表现高大的乌尔国王在卫士的保护下,正在接受被接纳绑来的俘虏。中排画面是两军对垒,左边是挺进的乌尔战士,中间几个在拼杀,右边敌军在逃窜。下排画面表现乌尔将军驱车乘胜追击,奔马之下是敌军尸体。马尔徽牌》现藏于伊拉克的博物馆,对认识人类的早期文明和历史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

( 象牙工艺:1装饰品 2陈设品:材料突破——原始沥青

亚述时期的象牙雕刻工艺比较发达,可能源于腓尼基。

腓尼基人是迦南人的一支,月于公元前2000年在叙利亚,黎巴嫩沿海建立了一些城邦,主要有推罗、西顿、比布鲁等。腓尼基人的航海经商事业发达,是最早的海运巨头,各国对他们的船只垂涎三尺。然而, 腓尼基人的成功招致了他人的嫉恨,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希腊人与罗马人消灭了腓尼基人。

《被母狮袭击的黑人》是一件象牙装饰板,有腓尼基装饰风格,出土于卡尔夫(现宁姆德的西部宫殿,一般认为是用于家具的装饰部分,是亚述王请腓尼基和叙利亚的工匠来卡尔夫专门制作的。装饰板表现的是繁茂的莲花间,一头母狮正在咬段一个黑人的脖子的场景。


11
狮子两后爪分别踏住黑人的两脚,左前爪揽住黑人的后背,右前爪踏住黑人的左手,头微侧咬住脖子的黑人则右腿微曲,两手支于地上,头后仰,表现出痛苦之状。从装饰板上残存部分看, 腓尼基工匠还把金箔、红玉、琉璃等嵌入装饰板,以增强其华丽和高贵的效果。
《被母狮袭击的黑人》被认为是腓尼基风格的优秀美术作品,制作于亚述后期,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此外,象牙雕《面具式女子头像》《肩扛狮子的努比亚人》也是精美之作。

三、小结: 1、古代两河流域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在距今67千年以前已经在陶器、石器、金属等工艺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些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之需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包括祭祀与欣赏)。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构成了西亚文明的主体,不少工艺制品成为后人研究古代文明发展史的珍贵文物资料。

2、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与古代埃及相近似的风:首先,这种相似表现在数千年来工艺美术的风格基本保持着原始的传统;其次,在各类工艺美术创作的形式法则与技法上的表现较为程式化;再次,类似古埃及的“正身侧面律”的表现形式在各种工艺制品的装饰中较为广泛应用。

3、两河流域工艺美术所表现出的独特风格主要在于更多地注重人们现世生活的表现。这不

12
仅反映在各类工艺制品的功用与造型上,也在大量的装饰纹样内容中得以充分体现(如现实中的争战、狩猎、劳作等情节的表现)。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两河流域工艺美术作品受其多神教的宗教的影响,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且带有很强的世俗性。人们并未将目光只投向国王或主神的身上,而是更多地反映人们的世俗生活。实际上,这是一种原始的现实主义风格。

4、两河流域工艺美术的形式丰富多彩,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古朴典雅。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并已注重材质与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善于利用多种材质互相搭配而制作工艺美术作品,是两河流域工艺美术的一大特色,反映了工匠们综合把握材质与作品内容表现的能力。

5、值得强调的是,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与当时人们生存环境的联系十分密切。不论在工艺制品的造型上,还是在其装饰纹样中,皆始终离不开以动物形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创作方法,这种方法代表了整个古代世界,尤其是古代东方工艺美术创作的风格特征。

参考书目:


《图说西方工艺史》 上海三联书店 苏华 编著 《外国工艺美术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夫也 编著 《全彩西方工艺美术史》 宁夏人民出版社 张夫也 编著


1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6c485c3c1ec5da50e27075.html

《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