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的树》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列宁格勒的树》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上传时间:2007-8-30点击:57[收藏本文]【大小】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
充溢yì恩赐cì不啻chì喋喋dié絮叨xù凝然nínɡ抖擞sǒu譬如pì陌生mò泪腺xiàn残酷kù冻馁něi冻僵jiānɡ不堪kān凝眸móu早夭yāo佐证zuǒ踉跄liànɡqiànɡ简陋lòu
2.形似字
3.词语
诞生:本指人的出生,有些重要新事物出现时常借用表示不凡。令人怜惜:不由得使人爱怜和珍惜它。不能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旋律:指声音经过艺术家的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物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也作莫明奇妙。酣畅淋漓:形容尽情畅快地把情绪完全表露出来。忽略:没注意到。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絮絮叨叨:形容说话罗嗦。
沧桑: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年代久远,世事变化很大。齿序年轮:动物的齿序,树木的年轮都是反映年龄大小的标志。崭新:非常新。抖擞:奋斗振作。残酷:凶残冷酷。
冻馁:穿不暖,吃不饱。
凝眸凝思:目不转睛地看着思考着。眸,眼珠。生计:生活谋生的办法。傲骨:高傲不屈的性格。早夭:未成年而死。
尊严:尊贵而庄重。或指可尊敬的身份地位。佐证:证据。
踉跄:脚步不稳的样子。
4.作者
周涛: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19463月,祖籍山西,在京发蒙,1955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语系。出版诗集、散文集四十部。曾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诗集、散文集奖,鲁迅文学奖及多种奖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兰州军区创作室副主任兼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

(二)阅读能力目标
1.体会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手法和风格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之机趣的写法。2.学习文章细腻的笔法,感受真挚的感情。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入手,深入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加以合理形象的表述。
(四)思想教育
学习两篇文章对生命的感悟,体会高贵的人生精神。
.教师建议
冯骥才从每天一张的日历中感知自己的生命,从中思考珍惜生命、创造生命这个严肃而重大的问题。而周涛则认为每一天都是自己生命的再一次开始。学习时首先应该分析的关键词是“诞生”作者把早晨醒来,不当成照例地醒来,而是一生只有一次的诞生。每天醒来一次,都是诞生一次。诞生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把醒当成诞生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第—次,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本来不新鲜的感觉,就变得新鲜了。诞生第二个特点,就是意义重大,生命的开始。从无生命到有生命,未来的一切,都从今天开始。对于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了新鲜的感觉,发现了特别的意义,文章就有了触发点。这个触发点,是文章的开始,它的感觉和意义都是要生发,发展、衍生的。从诞生生发出“陌生感”,从黑夜到光明的感觉。其次,其意义深化了,不仅仅在光明,而在“又活过来了”。暗喻黑夜是死亡,而早晨则是生命的开端。
理解《列宁格勒的树》要抓住关键词语:似乎在欢呼人类的傲骨和人心的伟大,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在理解基础之上来学习:本文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整整围困了900天,城中居民生活极其困苦,许多人冻饿而死,但没有一人为生计砍伐一棵树。胜利之后,遍布城市的树依然郁郁葱葱。在魔剑高悬的900个日日夜夜里,列宁格勒城里竟然:“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我们要向这些不放弃尊严的人和有高贵品质的人学习,为祖国效力,为民族争光。
.重点讲解
其实早晨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生命在醒来时的感觉。
这一句话是全文的灵魂,也就是文章成功的奥秘。作者没有去贴近早晨的现象,而是贴近自己对于早晨特别新鲜的深邃的感觉。“浑身充满着力量和欲望,睁开的眼睛含满对光亮的感激”“感激”,把新鲜的感觉深化了。这是对于生命的珍惜,也就是对诞生的一种注解,每天都是新的生命的开端,而不是旧生命的重复:“不点就亮的世界,是真正伟大的恩赐!谁不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最大的忽略。“不点就亮的世界”。说得很有智慧。光明,在人类生活中,都是点亮、努力的结果,可是早晨,却是不点就亮的,接下来的“恩赐”,联想顺利。这是贴近了自我的智慧的成功,抓住瞬息即逝的智慧。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作者主要用的是叙述手法,叙述得很简练,很少用描写,渲染,但是仍然不乏动人之处。被法西斯围困了900天,公民们变卖了一切可以变卖之物,以求温饱,免得在饥饿和寒冷中失去生命。这是一般的叙述。接着就出现了一个镜头:一个妇女拖着一具小棺材,里面躺着她的冻饿而死的孩子。没有多久,这个衣裳单薄的女士,自己也冻僵在街头。而那棺材简陋,是用旧铺板钉成的。这个镜头似乎有点描写,但是非常简洁,简洁得和叙述差不了多少,只

有必要的三个细节:小棺材,冻饿而死的孩子,旧木板。除此以外,什么细节也没有了,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家感情的特殊性。是作者似乎无意于此,他追求不是煽动感情,而是在以叙述来说明问题。他采用的方法不是强烈的抒情,而是叙述中对比: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b3614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d.html

《《列宁格勒的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