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3-03-27 00:48: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加餐练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晚期诸侯王相比初期,多为同姓诸侯王,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中剪除边疆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中同姓诸侯王势力增强,威胁到皇权统治,D项正确。
2(2019·淄博模考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奉诏六条察州”“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可知刺史由原来奉诏察州,转变为参与如何考核官吏的决策者,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了刺史职权的变化,不能表明该制度走向完善,排除A项;显著提高表述不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职权变化,不能体现其监察范围大小,排除C项。3(2019·贵阳月考,25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由此可知(
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答案D
解析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这说明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项;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排除A项;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
4(2019·聊城二模,2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
A.加强中书省权力C.强化对三省监督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各逞意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可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5(2019·烟台模考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结合所学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割相权,而未涉及提高政府效率,排除A项;依所学,分割相权在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而未涉及六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6(2019·德州月考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设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设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又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B.协调三省关系D.增加文官人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6bb947e0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3.html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