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的没落与保护

发布时间:2016-09-15 16:41: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传统文化的没落与保护

在山东省的曲阜市,这里的有一项很有意思的旧风俗,那就是元宵节偷灯。在元宵节那天,一般都是结婚后三年无子的女子,去“偷窃”别人家的面做的灯,以此来希望来年添丁生子。
在这里先说下曲阜传统元宵节用的灯。这种等一般都是由面食捏制而成,或者由萝卜等可以食用的食材做成,里边倒入可以食用的豆油等燃料,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曲阜人每家每户门前都会有这样的一盏灯放在门前。一般都是太阳落山就搬出来,燃烧两三个小时,或者要睡觉时才拿回家。
   在曲阜,一般结婚三年还没有孩子的妇女,在元宵节这天晚上,都会上街偷灯吃。这偷灯也是有讲究的,不是谁家的灯偷吃了,就能带来孩子。一般只偷两种姓氏:刘,戴。为何呢,原来刘与留谐音,有着可以留住孩子的意思,戴与带谐音,有着可以带来孩子的彩头。
   在曲阜也有相关的民谣来记载这种风俗。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了男孩叫灯成。”当然了,虽然在曲阜有很多的孩子名字里有灯之类的字眼,也不一定都与这种风俗有关。

偷灯的习俗在当今社会已不多见,在曲阜本地也逐渐没落甚至消失,这一旧习俗的消失不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传统习俗的没落的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而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年事渐高,有的已经去世,使一些传统技艺或民间艺术形式濒临失传甚至灭绝的危险。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了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环境,传统文化面临被吞噬的危险—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由于生产方式、生产规模、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一些艺人出于商业目的,迎合当代人的需求,任意改变民间艺术的内涵,使其产品失去原有的文化性与独特的风格;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变化,有的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

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商业侵蚀、传统异化、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项与时间赛跑、与市场接轨的长期工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团体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二是发挥市场作用,防止过度商业开发。针对“非遗”保护中资金短缺等问题,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加注重对人文蕴涵、传统特质的挖掘和保护三是应时创新,重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贴近时代、应时创新,融入时代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契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唯有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养分,最大限度地保持、还原、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特质,才能让传统文化奇葩重放异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304c70ec3a87c24128c437.html

《论传统文化的没落与保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