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商学院办学经验

发布时间:2016-04-18 16:19: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528中国教育部第四版刊发了武汉工商学院办学经验,李院长批示教务处、各院系组织学习,请各院系安排好。

勇当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探索的先行者

--武汉工商学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在美丽的江城武汉,在风光秀丽的黄家湖畔,有一所令人瞩目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她就是武汉工商学院(原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学校诞生于20027月,现已建成“千亩校园,万人大学”,在校生14000余人,为社会输送了3万余名应用型人才。

    12年的办学历程中,武汉工商学院敢为人先,抓机遇、乘时势、树品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努力创造了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环境,培养了一批批个性色彩鲜明的大学生。

    明确定位

    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路

    自创建之始,学校就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两个问题,通过多次调研和研讨,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办学道路。

    20114月,学校抓住民办高校发展的先机,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成为全国322家独立学院中首批12所成功转设的院校之一。转设后,学校上下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好地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之路?

    学校决策层认为,在新的起点上,学校要用新目标、新定位、新举措继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凸显办学特色,从而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为此,全校上下进行了思想大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学校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一所“教学服务型、应用性、多元化、开放式”、特色鲜明的同类院校中“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工商精英、育业界俊才”,按照“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与创业意识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融入地方

    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

    学校坚持“产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行业促进就业”的理念,根据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打造专业集群平台。

    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应用、服务地方的原则。学校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与企业联合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制订教学大纲、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自建校以来,学校在5次大规模专业调研的基础上,5次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育四大专业集群,努力探索学科专业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互动机制与合作机制。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服务湖北省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学科专业,逐步形成现代物流与商务专业集群、新闻传媒与艺术设计专业集群、生物与环境科学专业集群、信息工程专业集群等四大专业集群。

    目前,学校拥有普通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20个,其中经管类专业占50%。拥有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3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3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学校是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培育单位。

    产教融合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0131210,武汉工商学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作为该中心顾问、“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学校荣誉校长厉无畏开讲第一课,为学校发展支招。该中心依托学校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计划将文化创意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主要研究艺术设计创意、文化景观和荆楚文化品牌推广,培养一批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师资和学生。这是学校实施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学校面向地方行业、企业,成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初步构建以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具有鲜明区域性行业性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学研直接为产业服务,推动了一批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

    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湖北省2011计划),就是以学校家事易物联网研究院为基础组建的。该中心与湖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推出“物流指数”,协助武汉家事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了多项物流冷链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难题,获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批国家科技部门星火计划项目、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该基地获批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工业废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由学校牵头,武汉市环境信息中心、湖北科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同建设。该中心协助湖北科亮、湖北君集完成了多个重大污水治理项目,研发了多项应用范围广、应用效果显著的生物技术,获12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其中“科利尔(KIC)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工艺”被评为2011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

    学校成立的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连续两年获评“湖北省舆情工作先进单位”。中心主持的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建设与实践》、撰写的《湖北政务微博发展研究报告》,得到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及好评,相关建议被中央省市有关部门采纳。

    这些研究机构和合作企业,一方面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训、实习等实践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应用型科研提供了良好平台。

    近年来,教师教研科研经费近千万元,教师参加校级及以上教研科研比例达81%。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星火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5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95项;还有一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学校还充分发挥“工商”类学科专业特色,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构建开放式办学平台,逐步形成以企业为导向、学院为主体、专业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国内外大型企业、国(境)外知名大学等200多家单位构建开放式合作办学平台。学校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动态,加强信息交流与洽谈合作,为产教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校积极推动“校企联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形成企业订单班群。近年来,学校陆续与厦门深厦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瑞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按照行业标准、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开办订单班,实现与企业充分融合、无缝对接。

    强化师资,培养教师三种应用能力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他们既要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对教师进行分类培养与管理,是学校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尝试。学校对教师进行分类培养,初步分成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为其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学校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实施导师制,开展讲课比赛、说课比赛、教案比赛等,帮助教师首先站稳站好讲台。而后,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给予个性化指导,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根据教师不同类别、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制定了不同的聘期任务、年度任务和考核标准。

    到企业挂职锻炼,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武汉工商学院张梅贞等10名教师参加了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到企业全职从事为期一年的岗位实践活动。目前,她已完成中国电信湖北分公司委托的7万元的横向项目。

    2006年开始,学校就组织教师过实践关,以缩短学校与社会、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通过企业实践,教师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态势,参与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并开发校企合作项目,促进企业与高校的有效对接和联合。

    学校还面向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讲课、指导学生实践。

    利用海外境外合作优势,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学校定期邀请国(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教学,同时建立境外师资培训基地,定期选派教师赴美国、台湾地区等合作学校进行学习研修,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

    学校还实行海外境外名师教授讲学助教制,以海外境外名师的丰富经验、国际化视野和先进教学理念,带动一批青年教师成长,并把最前沿的知识带入课堂。

    引专家学者进学校,形成高层次师资队伍。学校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聘请了一批在学科专业领域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学术带头人。还聘请了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知名教授和企业界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

    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一批高等教育老专家、校长,政界、企业界管理专家组成,通过引智借脑,发挥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参谋作用,提高了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及社会参与程度。

    学校拥有一支由资深教授专家领军、拔尖人才担当学术带头人、优秀人才担任学术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实行分层分类教育,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       

    武汉工商学院以学生就业、深造、创业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实行分层分类教育,优化“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和个性化。

    1.改革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

    20141月,武汉工商学院期末考试“神题”频现:学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授课教师刘春让每个学生绘制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专题地图,自行“入住”模拟酒店打印酒店消费账单;“公共关系学”授课教师刘一书为全班126名学生每人奉上了一道“私人订制”的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热点话题……学生们称这真是“最具挑战性的考试”。

    多样化考试的背后,是学校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学校遵循“基础扎实、突出应用、强化能力”的理念,构建以“大平台、小模块”为主体、以学生综合能力塑造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目标能力化和考核形式多样化。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通过项目驱动、现场教学、大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参与学习实践;鼓励教师从事教改探索,构建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方法体系。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日,武汉工商学院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李莉正在办理赴澳门的签证,她获得了澳门瑞权工程有限公司的“offer”。而她的师兄——通信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生何威,毕业后就职于澳门的澳粤发展创思中心,负责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麦瑞权的助理工作。自2013年开始,学校已经有5名应届毕业生在澳门工作。这要归功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发展能力。

    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实验班,以培养拔尖人才为目标,实施“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精英意识和能力培养。如:管理学院的“管理双能实验班”和“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电子商务学院“IPM实验班”、文法学院“数字传播实验班”、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互联网金融和贸易人才培养实验班”、信息工程学院“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实验班”、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创新班”。

    学校还在新闻学、法学、广告学专业实行“三学期”制,即将每年的615918作为第三学期,整体安排学生到媒体、企业、法院进行集中性教学与实习。目前,新闻学专业学生已发表作品十万余篇,获多项省市新闻奖项;法学专业司法考试A证通过率连续3年达到50%以上,而全国平均通过率仅9%;广告学专业学生仅2013年就获得“大广赛”全国二等奖1项、优秀奖2项,省级奖项6项。

    3.扩展学生发展空间

    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专长的专业。学校支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需求选择专业,允许学生同批次转专业。从新生入学报到之时的专业调整,直到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可以有2次转专业的机会。这意味着,学生入学后将有近一年的时间了解和熟悉大学生活与专业情况,审视人生志趣,大一结束时可以重新选择专业。

    2013届毕业生肖菲,原来是金融学专业学生,入学一年后,发现自己对电子商务更感兴趣,要求转到电子商务。在校期间,她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等大赛,设计网上社交平台。她毕业后,就职于一家著名网络公司,年薪近10万元。

    让学生在实战中越练越强。近日,在“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武汉工商学院学子获得一银五铜的好成绩,比赛成绩在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学校独具特色的实战平台。

    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建立了课内教学实践、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践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实践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理论教学突出应用,实践环节突出训练。

    学校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各类资格证书考试,以全国性重大赛事为导向,以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为平台,建立校内、校外两级学科竞赛体系,逐步使学科竞赛成为校园常态化的教学活动。

    近年来,学生凭借着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探索能力,在国家和省部级的权威赛事中获奖800多人次,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居于同类院校前列。学校旅游管理等部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持有率达到90%以上。

    让学生积蓄向上生长的力量。武汉工商学院2008届毕业生罗群,24岁就担任江西罗纳尔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该公司仅用2年时间,荣登“第五届中国陶瓷行业新锐榜年度企业”榜首,现在该公司总资产5亿元,年上税千万元。

    罗群并非特例。学校专设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探索“五个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实践环节中、专题培训中、科技竞赛中、校园文化中。学校建有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拨出专项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立创新学分,认可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引导学生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实现了优质就业和顺利创业。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学校从“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出发,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潜能生”活动,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新机制”。

    20139月,学校确定了89名潜能生,主要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有待引导改善的学生。学校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对口帮助2-3名学生,从思想上解惑、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引导学生寻找改进学习的对策和措施,发掘优势潜能,进行学习和人生规划。

    通过帮扶,潜能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学习、生活的目标更加明确,帮扶效果初显。

    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开辟更广阔的渠道。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是同类院校中首批获准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之一。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多所国(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短期访学、带薪实习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对外交流项目,实现学生的留学梦想,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学校拥有海外学习交流经历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入,学校涌现了一批批个性色彩鲜明的学生:考取5所国外名校硕士研究生的刘长安,一个班走出4名名校博士的生物工程专业博士生团队;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湖北省人大代表、“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邓丽;“毕业4年资产过亿”的“创业哥”罗群、“湖北百名青年创业榜样”朱钟琦;企业、高校两栖的就业标兵赵翔,“武汉高校霸气哥”黄小松……一批批学生在这里树立人生理想和目标,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是再一次被打动、被震撼的走访,我看到武汉工商学院正走在民办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追求发展、锐意创新,探索出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这所高校已经12岁了。12年,是一个轮回,是一个记录成长的里程碑,在新的起点上,武汉工商学院已经准备好再一次飞跃!(狄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8f0ce458fb770bf68a5584.html

《武汉工商学院办学经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